了解過屠呦呦生平的人都知道,她出生在壹個不是特別富裕的家庭,然而惡劣的環境並不能阻擋她求學上進的決心。生活在物質條件這個優越的我們還有什麽理由不好好努力!
迎難而上,勇於攻關
1969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剛剛工作幾年時間的屠呦呦臨危受命,毅然決然的承擔起中醫抗瘧疾藥研究任務,並且經過兩年時間成功提取青蒿素。我覺得空有滿腹理論不足以成大事,還需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勇於前行的決心。
團隊精神
屠呦呦先生在獲獎時多次強調青蒿素的成績屬於科研團隊中的每壹個人,屬於中國科學家群體。可想而知,個人的力量是極其渺小的,沒有團隊的協助,我們無法在有限的時間裏完成具有特殊意義的事情。盡管諾獎實質屬於個人,但是也不要忘了眾多中醫藥研究人員的辛勤付出。
體制弊端太明顯
屠呦呦先生因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而落選院士,卻成功摘取生理學的諾獎。這個因為沒有院士的身份而引起廣大網友的討論和反響,至於評審條件是否應該放寬的問題始終不停歇在討論。總體而言,還是體制要改革,否則會嚴重打壓人才的研究積極性。
善於思考,抓住靈感
屠呦呦因為受到中醫古籍的啟迪,並且通過適當的手段對中藥青蒿成分(可以有高效抑制瘧原蟲)進行提取,最後成功研制出挽救了數以百萬人的生命的青蒿素。這就教導我們要善於從書中和實踐裏思考問題,而不是死讀書,不帶目的幹事。
中醫和西醫的結合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盡管青蒿素源自傳統的中藥,但是從中草藥的提取物中尋找到具有抗瘧疾功能的成分,卻采用了中西醫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方法。所以,中醫和西醫的結合必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