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閱讀王思成

文言文閱讀王思成

1. 文言文閱讀 陳登雲,字從龍,唐山人

陳登雲的全文翻譯:

陳登雲,字從龍,唐山人。萬歷五年(1577)進士,授職鄢陵知縣。政績最好,升為禦史。出按遼東,上疏陳明安定邊境的十條對策,又請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賞賜制度。後改為山西巡撫。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爭論立儲君的事。陳登雲認為朝議遲遲不能決定,是貴妃家人暗中搗鬼。萬歷十六年(1588)六月因發生災害上疏彈劾貴妃父親鄭承憲,說:“鄭承憲包藏禍心,覬覦儲君。天天與宦官往來,商量對策,而且廣泛交結山人、術士、道士、和尚之流。當初陛下重懲科場冒名頂替之人,鄭承憲的妻子每每揚言事情是自己揭發的,用來恐嚇勛貴,以巧言惑動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們算計,即使中宮與太後家也謹慎避開他們的鋒芒。陛下統治國家已很久了,這是惠政的結果,而鄭承憲每次對人說,認為是不立太子的結果。幹擾盛典,蓄謀已久,以後有什麽事他幹不出來呢?如果不振奮朝綱,以大義決斷,否則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樂,穿白衣,停止刑罰,恐怕皇天也不答應,天變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貴妃、鄭承憲都發了脾氣,同仁也以為陳登雲危險,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後,他又上疏彈劾吏部尚書陸光祖、四川提學副使馮時可、應天巡撫李淶、順天巡撫王致祥、禮部侍郎韓世能、尚書羅萬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檢。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當時,正好考選科道,陳登雲因而上疏說:“近來禦史官,壬午以前害怕 *** ,剛正的變溫柔了;壬午以後拘於情面,正直的變為諂媚。其間難道沒有剛正的人嗎,但不勝被攻擊傾軋,沒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來,以正直提升為京官的只有壹、二個人。背著皇上,培植黨羽,搖尾乞憐,像所謂‘七豺’、‘八狗’,禦史占了壹半。臺諫是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踐踏到這種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顧情面,正直地處理事情,為國除掉奸人、消滅敗類呢!與其因誤用而貶退,不如謹慎地考察人選。”因而條陳數件事獻給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發生大饑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應麟看見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來給陳登雲看,陳登雲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鐘化民分發庫銀賑恤百姓。陳登雲三次巡視地方,執政嚴厲,按規定應當提升為京官,屢次被宮中扣住不下發,於是他稱病歸家。不久之後就死了。

2. 文言文擴展閱讀《曳尾塗中》的答案

原文: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 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塗中乎?”

二大夫余曰:“寧生而曳尾塗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譯文:

莊子在濮河釣魚,楚國國王派兩位大夫前去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想將國內的事務勞累您啊!”莊子拿著魚竿沒有回頭看(他們),說:“我聽說楚國有(壹只)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國王用錦緞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只(神)龜,(它是)寧願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珍藏呢,還是情願活著在爛泥裏搖尾巴呢?”

兩個大夫說:“情願活著在爛泥裏搖尾巴。”

莊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裏搖尾巴。”

3. 文言文閱讀 《 竇威》

抱歉,網上沒有閱讀題。我從舊唐書裏面找到了竇威傳,手打翻譯出來,希望能夠有所參考。

竇威,字文蔚,扶風平陸人,太穆皇後從父兄也。父熾,隋太傅。威家世勛貴,諸昆弟並尚武藝,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諸兄哂之,謂為"書癡"。隋內史令李德林舉秀異,射策甲科,拜秘書郎。秩滿當遷,而固守不調,在秘書十余歲,其學業益廣。時諸兄並以軍功致仕通顯,交結豪貴,賓客盈門,而威職掌閑散。諸兄更謂威曰:"昔孔子積學成聖,猶狼狽當時,棲遲若此,汝效此道,復欲何求?名位不達,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久之,蜀王秀辟為記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稱疾還田裏。及秀廢黜,府僚多獲罪,唯威以先見保全。大業四年,累遷內史舍人,以數陳得失忤旨,轉考功郎中,後坐事免,歸京師。高祖入關,召補大丞相府司錄參軍。時軍旅草創,五禮曠墜。威既博物,多識舊儀,朝章國典,皆其所定,禪代文翰多參預焉。高祖常謂裴寂曰:"叔孫通不能加也。"武德元年,拜內史令。威奏議雍容,多引古為諭,高祖甚親重之,或引入臥內,常為膝席。又嘗謂曰:"昔周朝有八柱國之貴,吾與公家鹹登此職。今我已為天子,公為內史令,本同末異,乃不平矣。"威謝曰:"臣家昔在漢朝,再為外戚,至於後魏,三處外家,陛下隆興,復出皇後。臣又階緣戚裏,位忝鳳池,自惟叨濫,曉夕兢懼。"高祖笑曰:"比見關東人與崔、盧為婚,猶自矜伐,公代為帝戚,不亦貴乎!"及寢疾,高祖自往臨問。尋卒,家無余財,遺令薄葬。謚曰靖,贈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日,詔太子及百官並出臨送。有文集十卷。

翻譯:竇威,字文蔚,是扶風平陸人,太穆皇後繼父的哥哥。父親 竇熾,曾經是隋朝的太傅。 竇威壹家累世都有功勛,他幾位兄弟崇尚武藝,但是竇威喜歡文學和歷史,他為人耿直,恪守本心。兄弟們都笑他,說他是"書癡"。隋朝內史令李德林科舉考試大捷,射箭和策略都是第壹名,做了秘書郎。官期滿了準備遷調,但是他壹直留任,在秘書壹***幹了十來年,他的學業也有所進步。當時竇威的兄弟們都通過軍功當了大官,交結了達官顯貴,賓客充滿了他們壹家,然而竇威的官清閑。兄弟們更加笑話他說:"以前孔子讀書做了聖人,在當時依舊很狼狽,妳學他,又是想幹嘛呢?官位不大,很正常啊。"竇威笑笑不回答。都來蜀王秀貶為記室,因為秀做事不守法,他借生病的理由辭官回鄉。到了秀被貶後,壹同的官員大多獲罪,只有竇威有先見之明得以保全自己。大業(年號)四年,多次升官做了內史舍人,因為進諫觸犯皇帝,遷調到了考功郎中,後來又因為某些事情沒有辦,他又回到了京城。唐高祖進了虎牢關,召集、補全大丞相府司錄參軍。當時戰事連連,規章制度都破壞了。竇威知識淵博,知道以前的規章制度,他就重新指定了這些,禪代文翰也大多參與其中。唐高祖多次對裴寂說:"叔孫通這個人沒有比他更好的了。"武德(年號)元年,做了內史令。威竇上奏時儀表端莊,引經據典,唐高祖很欣賞他,有時帶他到臥室,經常坐著聊。皇帝又曾經說:"以前周朝有八位國家棟梁,我與妳家就差不多。現在我已經是天子,妳是內史令,根本上是壹樣的,只是等級不同。"竇威謝皇上,說:"我家在漢朝時,是皇帝的親家,到了後魏,三次做了皇帝親家,陛下您德高望重,再比和皇後壹家。我們又快要是親家,官位這麽高,早晚都很恐懼啊。"唐高祖笑笑著說:"想關東人和崔、盧為結婚,攀上了達官貴族,自己發達了,就開始驕傲,妳代代都是皇帝的親家,不也特別的顯赫嗎!"到了竇威重病時,唐高祖親自去看望。不久竇威就死了,他家沒有多少錢,他的遺言也是簡單的辦個葬禮。朝廷謚號他作為靖,追贈他是同州刺史,追封他為延安郡公。下葬那天,皇帝詔令太子和文武百官壹起出去送行。他有文集十卷。

4. 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龐德字令明

龐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也。

少為郡吏州從事、、、、、、又賜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戶。會勇烈有父風,官至中尉將軍,封列侯。

註譯:龐德傳龐德字令明,南安郡糩道人。年輕時曾擔任郡吏、州從事。

初平年間,跟隨馬騰攻擊反叛的羌人、氐人,屢次立功,逐漸升到校尉。建安年間,曹操在黎陽征討袁譚、袁尚。

袁譚派郭援、高幹等人在河東郡搶掠,曹操命鐘繇率關中眾將討伐他們。龐德隨馬騰的兒子馬超在平陽抵禦郭援、高幹,龐德擔任先鋒,進攻郭援、高幹,大獲全勝,親自斬了郭援。

被任命為中郎將,封都亭侯。後來張白騎在弘農郡謀反,龐德再次隨馬騰征剿,在兩座崤山之間大破敵軍。

每次出戰,龐德總是攻陷敵陣,打退敵人,在馬騰軍中最為勇猛。後來馬騰擔任衛尉,龐德留在馬超部下。

曹操在渭南打敗馬超,龐德隨馬超逃入漢陽郡,據守冀城。後來又跟馬超跑到漢中,投奔了張魯。

曹操平定漢中,龐德隨部隊投降了。曹操早就聽說龐德驍勇,任命他為立義將軍,封他為關門亭侯,食邑三百戶。

侯音、衛開等人占據宛城叛變,龐德率領部下與曹仁奪取了宛城,斬了侯音、衛開,便往南駐紮在樊城,討伐關羽。樊城的眾將因為龐德的哥哥在漢中蜀軍裏,對他產生懷疑。

龐德常常說:“我蒙受國家恩惠,要為國盡義捐軀。我要親自攻打關羽,今後我不殺關羽,關羽就該殺了我。”

後來他親自同關羽交戰,射中關羽前額。那時龐德總騎白馬,關羽的士兵稱他為白馬將軍,都很怕他。

曹仁讓龐德在樊城北邊十裏的地方屯紮,碰上連著下了十幾天大雨,漢水泛濫,樊城平地水深五六丈,龐德同眾將上堤躲水,關羽乘船進攻,四面包圍用弓箭射堤上。龐德披甲持弓,箭無虛發。

將軍董衡、部屬將領董超等人想投降,龐德都處死了他們。從清晨壹直戰到過午,關羽攻擊更急,箭用完了,就靠近肉搏。

龐德對督將成何說:“我聽說良將不怕死,不茍且偷生,烈士不毀大節來求活命。今天就是我死的日子。”

更憤怒地投入戰鬥,膽氣也越來越壯,但勢越來越大,將士們都投降了。龐德同部下壹名將領、兩名伍長彎弓搭箭,乘小船要回曹仁營中。

因為水大船翻了,弓箭遺失,龐德壹人抱著船沈到水中,被關羽俘獲。龐德站立不跪,關羽對他說:“您哥哥在漢中,我想用您為將軍,為什麽不早投降呢?”龐德罵關羽說:“妳小子,什麽叫投降!魏王率領雄兵百萬,威振天下。

妳們的劉備不過是個庸才,豈能和魏王對敵!我寧肯做國家的鬼,也不當賊人的將。”於是被關羽所殺。

曹操聽說後很悲痛,為他的死而流淚,封他兩個兒子為列侯。曹丕即王位,派使者到龐德陵墓送去謚號。

下詔說:“從前先軫為國捐軀,王雛絕食而死,喪身殉節,前代人都贊美他們。龐德果敢剛毅,赴難立名,當時人們就稱贊他,他的大義在當時就很崇高,寡人懷念他,贈他壯侯的謚號。”

又賜給他兒子龐會等四人關內侯的爵位,各食邑壹百戶。龐會勇猛剛烈有他父親的風格,官作到中尉將軍,封為列侯。

5. 王復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王復,字初陽,固安人。正統七年(1442)考中進士。授予刑科給事中。聲音洪亮,容貌壯美,善於陳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為通政參議。也先侵犯京師,邀約大臣出去迎接上皇。眾人不敢前去,王復請求出行。於是升遷為右通政,代理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偕同前往。敵人露出刀刃夾道威脅他們,王復等人不為此而恐懼。返回後仍擔任通政事務,再升遷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綏總兵官房能上奏追趕襲擊河套部眾,皇帝降旨獎勵犒勞。王復認為七百裏奔赴作戰不恰當,並擔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爭端,請敕令告誡曉諭,皇帝認為他說得對。晉升為尚書。

錦衣千戶陳玨,本來是畫工。到去世時,侄子陳錫請求繼承百戶。王復說:“世襲雖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戰功,應不許可。”於是停止。

毛裏孩侵擾邊境,皇帝命令王復出京巡視陜西的邊疆守備。從延綏到甘肅,觀察地勢,進言說:“延綏東起黃河岸邊,西至定邊營,縈繞二千多裏。險要關口全在內地,而境外並無屏障,只憑墩堡來防守。軍隊反而駐紮在裏面,老百姓卻居住在外面。敵人壹旦入境,官軍還沒有行動,老百姓已經被掠奪完了。再加上西南抵達慶陽,相隔五百多裏,烽火不能連接,寇賊到了,老百姓還不知道。請遷移府谷、響水等十九個堡壘,置於接近邊疆的重要之地。而從安邊營至慶陽,從定邊營至環州,每二十裏築墩臺壹個,***計三十四個。隨著地勢修建壕溝和城墻,以求聲息相聞,易於防守抵禦。”奏章呈上去後,皇帝都聽從了他的建議。

改派王復到工部。王復嚴格遵守法令制度,聲名超過在兵部。當時中官請求修築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復提議放緩這件事。給事中高斐也說災害頻繁,不宜役使萬人作無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許可。中官率領騰驤四衛軍的,請求發給棉上衣和鞋褲。王復堅持不許可,說:“朝廷制造這些東西,本來是給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發,不用煩勞去縫制。京軍則每年供給冬衣的布和棉花,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變?”大應法王割實巴去世,中官請求建寺造塔。王復說:“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沒有建造寺廟。現在不應該創立這個制度。”於是只是命令建塔,還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復喜歡古籍愛好學習,遵守廉潔約束的準則,跟人相交沒有城府,當官識大體,在工部任職十二年,碰上災害變異,諫官說他衰老,王復請求退休。皇帝不許。過了兩個月,諫官又彈劾王復。皇帝於是傳旨,命令他辭官歸鄉。死後,被贈予太子太保,謐號莊簡。

6. 文言文閱讀徐度,字孝節的答案

譯文可供參考:

徐度字孝節,安陸人。世代在京師居住。年輕時灑脫自在,不拘泥於小節。長大後,身材魁偉,喜歡喝酒、賭博,經常派小仆役和職業卑賤的人鬧事。梁朝始興內史蕭介去到郡上,徐度跟著他,率領士兵,征討各處山洞,因驍勇聞名。高祖征討交阝止,用厚禮征召他,徐度於是歸順高祖。

侯景之亂時,高祖攻克平定廣州,平定蔡路養,打敗李遷仕,計劃大多出自徐度之手。徐度又統率士兵,每次打仗都立有戰功。回到白茅灣,梁元帝任命他為寧朔將軍、合州刺史。侯景被平定後,追錄前後的戰功,晉升為通直散騎常侍,封為廣德縣侯,食邑五百戶。後又遷任散騎常侍。

高祖鎮守朱方時,徐度任信武將軍、蘭陵太守。高祖派衡陽獻王去荊州,徐度率領所部人馬跟隨前往。江陵陷落,徐度抄小路東歸。高祖平定王僧辯時,徐度和侯安都為水軍。紹泰元年(555),高祖向東討伐杜龕,侍奉敬帝駕臨京口,由徐度總管宮中警衛,並且主持留守事務。

徐嗣徽、任約等前來進犯,高祖和敬帝回到京都。當時敵人已占據石頭城,市廛居民,卻都在南去的路上,離朝廷很遠,擔心被敵人追擊,於是派徐度率軍鎮守於冶城寺,築壘阻斷敵人。敵軍全部出動,大舉進攻,未能攻克。高祖不久又援救徐度,大敗任約等。翌年,徐嗣徽等人帶引北齊軍渡江,徐度隨大軍在北郊壇打敗敵人。按照功勞授職為信威將軍、郢州刺史,兼任吳興太守。不久遷任鎮右將軍、領軍將軍、南徐州沿江諸軍事、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送給他壹部鼓吹。

周文育、侯安都等向西討伐王琳,戰敗,被王琳囚禁,於是以徐度為前軍都督,在南陵鎮守。世祖繼位,遷任侍中、中撫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晉爵為公。尚未行禮授職,出任使持節、散騎常侍、鎮東將軍、吳郡太守。天嘉元年(560),增加食邑壹千戶。服職期滿,任侍中、中軍將軍。出任使持節,都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新安、新寧、信安、晉安、建安九郡諸軍事,鎮東將軍,會稽太守。尚未到任,太尉侯調在湘州去世,於是由徐度代替侯調任湘州、沅州、武州、巴州、郢州、桂州諸軍事,鎮南將軍,湘州刺史。服職期滿,任侍中、中軍大將軍,儀同、鼓吹等不變。

世祖駕崩,徐度事先受遺詔,帶武裝士兵五十人進入皇宮禁地。廢帝即位,晉升為司空。華皎占據湘州反叛,帶引北周軍隊下到沌口。和王朝軍隊對峙,於是晉升徐度為使持節、車騎將軍,統率步軍,從安成郡經嶺路去到湘東,襲擊湘州,俘獲敵人留在湘州的全部家小而歸。光大二年(568),去世,時年六十歲。追任太尉,送給班劍二十人,謚號忠肅。太建四年,詔令配享高祖廟庭。其子徐敬成襲封。

7. 文言文閱讀翻譯:趙雲字子龍,常山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

原來是跟隨公孫瓚的,公孫瓚派劉備去救田楷,抵擋袁紹的軍隊,趙雲就跟隨劉備,成為劉備手下主管騎兵的武將。當劉備在當陽長阪拋棄妻子和兒子向南逃跑的時候,趙雲懷抱年少的孩子,就是後主劉禪,保護著甘夫人,就是後主的母親,都免於被害,被提升為牙門將軍。

劉備入蜀,趙雲留在荊州。 劉備從葭萌關回頭攻擊劉璋,召諸葛亮過去。

諸葛亮率領趙雲和張飛等人都沿著長江西進,平定各個郡縣。到了江州,單獨派遣趙從外水上江陽,與諸葛亮在成都會師。

成都平定後,任命趙雲為翊軍將軍。建興元年,被任命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為永昌亭侯,升為鎮東將軍。

建興五年,趙雲跟隨諸葛亮駐軍漢中。第二年,諸葛亮發兵,宣稱由斜谷道進軍,曹真派大軍前去抵擋。

諸葛亮命令趙雲和鄧芝去抵抗曹真,而自己去攻擊祁山。趙雲、鄧芝的軍隊比較弱而敵人軍隊強大,在箕谷之戰中失利,於是收回軍隊采取固守的做法,沒有導致徹底的失敗。

軍隊撤退後,趙雲被貶為鎮軍將軍。 建興七年,趙雲去世,追謚為順平侯。

先前,劉備當皇帝的時候,只有法正被謚。後主劉禪的時候,因為諸葛亮的功績和德行天下第壹,蔣琬、費祎擔負整個國家的重任,也得到謚號。

陳祗得到了皇帝的恩寵,得到了特殊的榮譽,夏侯霸從魏國投降而來,所以也得到了謚號。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和趙雲也被追謚,當時的人議論起來都認為這是莫大的榮譽。

趙雲的兒子趙統繼承了爵位,官職到達了虎賁中郎將,督行領軍。二兒子趙廣,被任命為牙門將,跟隨姜維到沓中,在戰場上戰死。

8. 文言文閱讀答案劉顯傳

《明史 劉顯傳》譯文:

劉顯,南昌人,天生身材魁梧、膂力絕倫,青年時家貧,為人傭工為生,趕上了荒年,因吃量過大,經受不了饑餓煎熬,便有了輕生的念頭。他來到壹座荒祠裏上吊,不想壹連吊了兩次,都因為繩子和房椽斷了而未遂,劉顯以為是有神人護佑,便拜別神像、慟哭而去,混跡於壹幫牽夫裏,為人拉牽幫傭,輾轉經年,到達了天府之國四川,寄居在壹所寺廟裏,靠打短工和偷吃廟裏的供品維持生計。他把偷來的供品扣在壹口大鐘裏,天長日久便被人發現了,他神奇的體力被人們以為是天人下凡。嘉靖三十四年,川南宜賓苗人做亂,巡撫張臯募兵平叛,在眾人的勸說縱恿下,劉顯應募投軍,在首次戰鬥中,他手舞兩把大鍘刀當先沖鋒,親手砍殺五六十人,並手擒三名首惡,後軍繼進,使這場叛亂壹舉蕩平,劉顯由此聲名大震,從壹名走卒壹下子升為副千戶。從此他壹直身歷沙場,七年之間憑了戰功直升到總兵,其升遷之快,為歷代武將中所罕見。

參考:

/link?url=4iwPIcqEeg8u9CTBVMTRFYNXwaxqjAT820Cli_L7CFbEtY27L-XerGgwrm_KrumjNMEuDRhaESxzmxulImsOKfuDZnb_TzxP2VGrP7wZkE7

註:

《梁書·劉顯傳》、《南史·劉顯傳》不詳。

9. 郝景春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譯文供參考:

郝景春,字和滿,江都人。鄉試中舉,授鹽城教諭,因犯過失而罷職歸家。啟任陜西苑馬寺萬守監錄事,後調為黃州照磨,代理黃安縣事。到任剛三日,農民義軍突然來攻城,景春等堅守八天八夜,義軍撤走。

崇禎十壹年(1638),升任房縣知縣。農民起義軍領袖羅汝才率九營之眾向熊文燦請降,文燦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猶豫起來。景春單騎至義軍兵營去勸說,並與汝才及其同黨白貴、黑雲祥歃血為盟。汝才到文燦軍門投降,而所部諸營分駐於竹奚谷、保康、上津,自己與貴、雲祥駐於房縣城郊。當時,鄖陽各縣城墻都被破壞,只有房縣有賴於景春安撫,大體上可以防守。然義軍雜處其間,居民日夜不安。景春與主簿朱邦聞、守備楊道選壹方面修理防禦工事,壹方面與義軍諸營和睦相處。

崇禎十二年(1639)五月,張獻忠在谷城舉兵反明,約汝才壹同行動。景春子郝鳴鑾還是生員,有萬夫不敵之勇,他對其父說:“房縣城為敵攻擊目標,僅疲憊瘦弱的士兵不過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鎧甲去見汝才說“:妳難道不念曾與我父親燒香盟誓之言嗎?希望妳慎重,不要與張獻忠壹同作亂。”汝才假意允諾。鳴鑾察覺出汝才的允諾並非真心誠意,回來與道選領兵登城防守,而獻忠所遣前鋒已至城下。鳴鑾等斬義軍將領上天龍,遣使向熊文燦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見到文燦。

不久,義軍大隊人馬至房縣城下,獻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隊伍打紅旗。忽然兩軍合在壹起並力圍攻。義軍將領白貴、黑雲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讓給我們,保證無事。”獻忠又令張大經來勸降。景春在城上大罵,鳴鑾且守且戰,堅持了五天五夜。義軍損失不少,獻忠左足受傷,其心愛戰馬也被殺死。守軍指揮張三錫開北門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選在巷戰中犧牲。大經促使汝才勸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問他府庫財物何在,景春厲聲道“:庫藏若還有財物,妳們也破不了城!”義軍殺壹典史、壹守備來恐嚇他,景春終不屈服,與其子鳴鑾壹道被殺。其仆陳宜和朱邦聞壹家都死。朝廷聞知,贈景春尚寶少卿,建祠奉祀,後又改贈太仆寺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