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浮腫簡介

浮腫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註解 4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浮腫的穴位 2 治療浮腫的方劑 3 治療浮腫的中成藥 4 浮腫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浮腫 1 拼音

fú zhǒng

2 英文參考

edem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浮腫為癥狀名,水腫病的常見癥狀之壹[1]?。指全身或局部水腫,按之凹陷的表現[2]?。出《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

浮腫有虛實之分以虛證為多見[1]。

虛證則責之肺、脾、腎三臟[1]。《景嶽全書·雜證謨》:“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水不歸經則逆而上泛,故傳人於脾而肌肉浮腫,傳人於肺則氣息喘急。”浮腫虛者,當以培補脾腎為主,方用實脾飲、金匱腎氣湯、真武湯等[1]。

實者,當以逐水為先[1]。《證治匯補·水腫章》:“牽牛散,治脾濕太過,遍身浮腫,喘不得臥,腹脹如鼓,大便不溏,小便澀滯。”

參見水腫:

水腫古代稱水、水氣,水病、水脹[3]?。出《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指體內水濕瀦留、泛溢肌膚,引起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的病癥[4]。多因外感風邪水濕、內傷飲食勞倦,致使肺、脾、腎及三焦的功能障礙,水液運行失常而泛溢為腫[4]。《黃帝內經靈樞·水脹》:“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水腫的分類,《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亦有以五臟而分,如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腎水等[3]。後世又分為陽水、陰水兩類[3]。陽水者,多屬實證[4]。發病較急,常從頭面部先腫,腫以腰以上為著,按之恢復較快,皮色光澤[4]。陰水者,多屬虛證[4]。發病較緩,常從足跗先腫,腫以腰以下為顯,按之凹陷恢復較慢,皮色晦暗[4]。《丹溪心法·水腫》:“陽病水兼陽證者,脈必沈數;陰病水兼陰證者,脈必沈遲。……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飲,添磨生枳殼,重則疏鑿飲。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宜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

《景嶽全書·水腫論治》:“凡水腫等證,乃脾、肺、腎三臟相幹之病……。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水不歸經,則逆而上泛,故傳入脾而膚肉浮腫,傳入肺則氣息喘急。”水腫治則:“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其汗。”

實證,多由外邪侵襲,氣化失常所致,治宜祛邪為主。用疏風,宣肺、利濕、逐水等法。如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越婢加術湯,五苓散等方。[3]

虛證,多由脾腎陽虛,不能運化水濕,治宜扶正為主,用溫腎、健脾、益氣、通陽等法。如真武湯合理苓湯等方。虛證常由陽證轉變而來,病情常虛實夾雜,治應兼顧。[3]

針灸治療:①體針:取三焦俞、水分、氣海、足三裏、陰陵泉等穴為主。陽水加陽陵泉、復溜、合谷;面部腫甚加人中、前頂;陰水加脾俞、腎俞、足三裏、氣海、水分;便溏加天樞、神闕(灸);足跗腫甚加解溪、足臨泣、商丘。②耳針:取肝、脾、腎、腦、膀胱等穴。每次酌選2~3穴,中等 *** 。[4]

亦需註意飲食起居的調護,如忌食鹹、慎風寒等。本病證可見於心源性水腫、腎病性水腫、肝病性水腫以及營養不良性水腫等疾患[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