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可以洗大糞水不
立秋後的絲瓜開始變老,絲瓜老後纖維化,稱絲瓜絡。絲瓜絡可以吃,但是老絲瓜既硬又厚,嚼不動,口感也不好,所以就沒人吃了。 絲瓜絡有清熱、化痰、通絡的功效。絲瓜絡常用於治療氣血阻滯的胸肋疼痛、乳痛腫等癥。 絲瓜嫩時入饌,老後入藥,通引經絡。 絲瓜(1uffa;sponge gourd)是葫蘆科(CuCu-rbitaceae)絲瓜屬中的兩個栽培種,壹年生攀緣性草本植物。屬名Luffa L.染色體數2n=2x=26。別名天絲瓜、天羅、蠻瓜(《本事方》),綿瓜(《續本事方》),布瓜(《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天羅瓜(《普濟方》),魚螆(《奇效良方》),天吊瓜、純陽瓜、倒陽菜(《滇南本草》),天絡絲(《醫學正傳》),天羅布瓜(《婦人良方補遺》),虞刺、洗鍋羅瓜(《綱目》),天羅絮(《群芳譜》),紡線(《醫林纂要》),菜瓜(《植物名匯》),水瓜(《嶺南采藥錄》),縑瓜(《中國藥植誌》),絮瓜、砌瓜(《廣州植物誌》),坭瓜(《廣西中獸醫藥植》)。食用的是幼嫩的果實,成熟果實纖維發達,可入藥,稱“絲瓜絡”。中國傳統醫學認為絲瓜絡有調節月經、去濕治痢等藥效。還可洗滌用具。莖液可作化妝品原料。絲瓜可分為普通絲瓜(Luffa cylindrical Roem.果實短圓柱形至長圓柱形,表面粗糙,並有數條墨綠色縱紋,無棱)和有棱絲瓜(luffa acutangula Roxb. 果實短圓柱形至長圓柱形,有9-11棱,墨綠色)兩個栽培種。 絲瓜的栽培歷史和文化 絲瓜起源於熱帶亞洲,據說在2000年前印度就有栽培。傳於我國的時間古籍上很難找到。歷史上最早記載絲瓜的應該是南宋中期的陸遊著的《老學庵筆記》:“絲瓜滌硯磨洗,余漬皆盡,而不損硯。”以及杜北山《詠絲瓜》,這說明最遲應該在北宋或者五代時期引進。明朝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有詳盡的描述:“絲瓜,二月下種,生苗引蔓,延樹竹,或作棚架。其葉大於蜀葵而多丫尖,有細毛刺,取汁可染綠。其莖有棱,六七月開黃花五出,微似胡瓜花,蕊瓣俱黃。其瓜大尺許,長壹二尺,甚至三四尺。深綠色,有皺點,瓜頭如鱉首,嫩時去皮,可烹可曝,點茶充蔬。老則大如杵,筋絡纏扭如織成,經霜乃枯,惟可藉靴履,滌釜器,故村人呼為洗鍋羅瓜。內有隔,子在隔中,狀如括樓子,黑色而扁。唐宋以前無聞,始自南方來,故曰蠻瓜,今南北皆有之。其花苞及嫩葉、卷須皆可食也,以為常蔬。”到了明代已廣泛分布我國,各類醫學書籍都普遍記載了。 絲瓜的文化欣賞 自古以來,絲瓜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不少文人墨客為之題詩作畫。絲瓜青滕綠葉,結瓜時節,壹條條絲瓜垂掛在架上,著實能給人壹種清淡雅致的美。 宋 杜北山·《詠絲瓜》:“寂寥籬戶入泉聲,不見山容亦自清。數日雨晴秋草長,絲瓜沿上瓦墻生。” 宋 趙梅隱《詠絲瓜》:“黃花褪束綠身長,白結絲包困曉霜;虛瘦得來成壹撚,剛偎人面染脂香。” 佚名:“黃花翠蔓子壘壘,寫出西風雨壹籬;愁絕客懷渾怕見,老來萬事足秋思。” 俗話說的“東家墻根種絲瓜,西家院裏開黃花” 絲瓜的營養與食用 絲瓜營養豐富,每100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4--1.5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4.3-4.5克,粗纖維0.3-0.5克,灰分0.5克,鈣18~28毫克,磷39~45毫克,鐵0.8毫克,鉀156毫克,鈉3.7毫克,鎂11毫克,核黃素0.03-0.06毫克,尼克酸0.3-0.5毫克。抗壞血酸5—8毫克。此外,還含有皂甙、木聚糖、絲瓜苦味質、多量粘液、瓜氨酸等。 嫩絲瓜本身有壹種清甜之味,素炒素煮都好吃。江南壹帶,常將嫩絲瓜去皮後切成纏刀塊,與雞蛋***炒,其味道十分鮮美;或將絲瓜去皮,切成2寸段,上挖壹孔,塞上肉餡,上籠蒸熟,勾以芡汁,制成別具壹格的絲瓜釀肉,風味別具。溽暑酷熱不思飲食之時,用絲瓜做湯菜,爽口不膩,開胃健身,有清心祛暑之效。也可以配豆腐、肉片或者蝦皮、海米做湯。 在我國各地菜譜中,絲瓜菜比比皆是,用絲瓜作主角的菜有川菜的“滾龍絲瓜”,淮揚菜的“菱肉絲瓜”,湘菜的“幹貝絲瓜”,江蘇菜的“絲瓜炒蛋”等。這些菜制作方便,它們的***同特點是清、爽、鮮、脆、色調淡雅。適合家庭宴請客人用。烹制絲瓜時應註意盡量保持清淡,油要少用,可勾稀芡,用味精或胡椒粉提味,這樣才能顯示絲瓜香嫩爽口的特點。 絲瓜花也可以吃。《救荒本草》說:“不實之花,做蔬更佳。”《群芳譜》:“大黃花少以鹽漬可點茶。”《本草綱目》:“其花苞及嫩葉、卷須皆可食也。” 絲瓜小菜譜 1.燒絲瓜 絲瓜800克,水發香菇50克,姜汁適量。先將水發香菇去蒂洗凈,絲瓜去皮洗凈切片;鍋燒熱,加人生油,用姜汁烹,再加絲瓜片、香菇、料酒、精鹽、味精,煮沸至香菇、絲瓜入味,用濕澱粉勾芡,淋入麻油,調勻即成。此菜肴具有益氣血,通經絡的功效。適用於婦女產後乳汁不下,乳房脹痛等病癥。 2 雞湯絲瓜燴竹蓀 絲瓜500克,幹竹蓀50克,雞架壹只,鹽適量,糖適量,姜、胡椒粉少許,澱粉、油、香油適量。 .將雞架洗凈,放入沙鍋內,放入姜片,加適量水煮開,小火慢煮30~60分鐘,待用。 .將幹竹蓀用水泡開,切成4厘米長的段,絲瓜去皮,洗凈切成4厘米的長條備用。將煮好的雞架湯與竹蓀同煮入味,將竹蓀撈出待用。炒鍋內放入適量油燒熱,倒入絲瓜翻炒,再加入雞架湯,適量鹽,少許胡椒粉及適量糖,將絲瓜煮熟,再放入煮好的竹蓀同煮兩分鐘,最後勾芡,淋入香油拌勻即可出鍋。 此菜具有美容滋補之功效。 3 .西紅柿絲瓜湯 絲瓜1根,西紅柿2個,香蔥花適量。先將西紅柿洗凈,切成薄片,絲瓜去皮洗凈切片;鍋中放人熟豬油燒至六成熱,加人鮮湯5OO毫升燒開,放人絲瓜片、西紅柿片,待熟時,加胡椒粉、細鹽、味精、蔥花調勻起鍋。此湯味美鮮香,具有清解熱毒,消除煩熱的功效。暑熱煩悶,口渴咽幹者服之有效。 4.炒絲瓜 絲瓜25O克。先將絲瓜去皮洗凈切片,鍋置火上,放油少許,燒至六成熱,倒入絲瓜煸炒,待絲瓜熟時加精鹽少許即成。此菜肴清淡可口,具有清熱利濕,化痰止咳的作用。尤適應於痰喘咳嗽,熱痢,黃疸患者服食。 5 .生絲瓜汁 生絲瓜1000克,蜂蜜適量。先將生絲瓜洗凈,切絲絞榨取汁,加人蜂蜜(壹般10:1比例調制),攪勻即可。此汁具有清熱止咳化痰之功效,適用於小兒百日咳患者服食。 絲瓜的藥用價值 絲瓜不僅鮮美可口 ,而且能生津止渴、解暑除煩。盛夏時節,高溫悶熱,吃些用絲瓜做的清涼湯,便會心清氣爽、除熱解渴,消除身熱煩燥。絲瓜是涼性食物。《本草綱目》說它“清熱利腸”,《本經逢源》也說:“絲瓜嫩者寒性。”所以,火體之人,大便幹燥,宜食絲瓜,有清熱通便的功效。絲瓜中含有氨基酸、糖類、皂甙、維生素 C、 B族維生素及碳水化合物 ,各種微量元素等。因此 ,絲瓜也是美容養顏的佳品。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 ,絲瓜汁液中所含的多種營養成分 ,具有活血、通絡、清熱、解毒、消炎、利尿、潤膚、益顏、防止日曬等功能。主治熱病身熱煩渴,痰喘咳嗽,腸風痔漏,崩帶,血淋,疔瘡,乳汁不通,癰腫。老者燒存性服,去風化痰,涼血解毒,殺蟲,通經絡,行血脈,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崩中,黃積,疝痛卵腫,血氣作痛,癰疽瘡腫,齒匿,痘疹胎毒。 絲瓜根具有活血,通絡,消腫的功效。主治偏頭痛,腰痛,乳腺炎,喉風腫痛,腸風下血,痔漏。 絲瓜藤含皂甙,具有舒筋,活血,健脾,殺蟲的作用。主治腰膝四肢麻木,月經不調,水腫;齒露,鼻淵,牙宣。治血枯少,腰膝四肢麻木,產後驚風,調經。 天蘿水(絲瓜或粵絲瓜莖中的汁),《綱目拾遺》:治雙單蛾,又可消痰火,解毒,兼清內熱,治肺癰、肺痿。《中國藥植圖鑒》:加白糖煮沸內服,可鎮咳,又治頭痛,腹痛,感冒,腳氣,水腫,酒中毒等。 絲瓜葉含皂甙。粵絲瓜葉含氫氰酸。可以清熱解毒。治癰疽,疔腫,瘡癬,蛇咬,湯火傷。 絲瓜花 花中谷氨酰胺、天冬氨酸、精氨酸、天門冬素的含量雌花比雄花中多,而賴氨酸,丙氨酸則在雄花中為多。清熱解毒。治肺熱咳嗽,咽痛,鼻竇炎,疔瘡,痔瘡。 絲瓜絡 (《本草再新》) 又叫絲瓜網(《醫林纂要》),絲瓜殼(《分類草藥性》),瓜絡、絮瓜瓤(《廣州植物誌》),天羅線(《藥材資料匯編》),絲瓜筋(《江蘇植藥誌》),絲瓜瓤(《河北藥材》),千層樓(《湖南藥物誌》)。絲瓜絡含木聚糖及纖維素,可能還含甘露聚糖、半乳聚糖及木質素等。通經活絡,清熱化痰。主治胸脅疼痛,腹痛,腰痛,睪丸腫痛,肺熱痰咳,婦女經閉,乳汁不通,癰腫,痔漏。作黑燒內服,治腸出血,赤痢,子宮出血,睪丸炎腫,痔瘡流血等。 絲瓜子 絲瓜種子含脂肪油23.5~38.9%,主為亞油酸、棕櫚酸、硬脂酸,油酸等的甘油酯以及磷脂0.47%、角鯊烯、α-菠菜甾醇等。還含三萜皂甙(甙元是齊墩果酸)、黑色素(經堿熔及氧化後產生鄰苯二酚)和葫蘆素B,其他還有蛋白質、糖類等。具有利水,除熱的作用。主治肢面浮腫,石淋,腸風,痔瘺。①姚可成《食物本草》:苦者: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甜者:除煩止渴,治心熱,利水道,調心肺,治石淋,吐蛔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