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子曰授教

文言文子曰授教

1. 古文翻譯孔子教子

孔子教子

原文:(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對曰:“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對曰:“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

譯文 :有壹次孔子獨自站在堂上,孔鯉快步從庭裏走過。孔子問:“學《詩》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麽說話。”孔鯉就回去學《詩》。又有壹天,孔子又獨自站在堂上,孔鯉正好快步從庭裏走過。孔子問道:“學禮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說:“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孔鯉就回去學禮了。

啟示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 文言文在線翻譯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裏的有壹則寓言故事,原文是: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反為女殺彘。”

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

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烹彘也。

譯成白話文,大意是:

有壹次,孔子的學生曾子的妻子去集市,孩子跟著哭鬧也要去,曾子妻哄他說: “妳回家,等我回來後殺豬給妳吃”。孩子就回家了。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準備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哄孩子,跟他說著玩的,妳也當真的了”。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以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跟著父母看樣學樣,聽信父母的教導。現在妳哄騙他,不就是教孩子學哄騙嗎”。於是曾子把豬殺了煮食。

韓非的這則寓言不僅說明曾子以“不欺教子”,而且比教子的意義重要得多的是韓非勸說開明的君主應該象“曾子殺豬”壹樣,表現出有誠信”(“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殺彘也。”)。現在雖然是***和國,沒有君主了;但是各級 *** 的領導人似乎也應該向曾子學習,表現出有誠信。

在《論語·學而》章裏,還記載了曾子的壹則有關誠信的語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白話文的意思是“曾子說:我每天反省自己三件事,第壹,我為他人辦事,是不是忠實地盡心盡力?第二,我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講究誠信?第三,我所傳授的,是不是我不懂而胡亂說的?”

根據曾子的這條語錄,我覺得,壹個講究誠信的人,應該考慮做到下面三點:

壹,“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三,勿“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 曾子教子 文言文解釋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

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

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譯文:

曾參的妻子到市集上去,她的兒子跟在後面哭著要去。母親就哄她說;“妳回去吧,等我回來以後,給妳宰壹頭豬吃。”

妻子從市集上回來了,曾子要捉壹頭豬來殺了。他妻子馬上阻止說:“我不過跟兒子開個玩笑罷了!”

曾子說:“小孩子可不能跟他開玩笑啊。小孩很幼稚,處處向父母學習,聽父母的教育。現在妳欺騙他,這就是教孩子撒謊。做父母的欺騙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母親,因此,這不是教育孩子誠實的方法啊。”於是就把豬殺了,煮給兒子吃。

4. 文言文《曾參教子》翻譯

1、譯文:

曾參的妻子到市集上去,她的兒子跟在後面哭。他的母親就說;“妳回去吧,等我回來以後,給妳宰壹頭豬吃。”

妻子從市集上回來了,曾子想要捉壹頭豬來殺了。他妻子馬上阻止說:“

我不過跟孩子開個玩笑罷了!”

曾子說:“可不能跟小孩開玩笑啊。孩子小,把父母當作老師向他們學習,聽父母的教育。現在妳欺騙他,這就是教孩子撒謊。做母親的欺騙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母親,以後就難以教導他了。”於是就殺豬做菜了。

2、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zhì)。” 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 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參教子》是戰國後期韓非寫的壹篇文章,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該故事生動地告訴人們:家長對孩子不能信口開河,要言必信。只有言傳身教,才能使孩子誠實無欺,否則父母將失信於孩子。

擴展資料:

壹、詞句註釋

1、彘(zhì):豬。

2、適:到……去。

3、特:只。

4、非與戲:不可同……開玩笑。

5、子:妳,對對方的尊稱。

6、而:則,就。

7、非所以成教也:這樣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8、烹(pēng):殺.

9、女:通“汝”第二人稱。妳,妳們。

10、反:通“返”,返回。

11、止:制止。

12、曾參:孔子的學生

13、特與嬰兒戲耳:耳:罷了。

二、作品賞析

1、寓意

不論在教育子女,還是做人,要註意言傳身教,不能以欺騙作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說到做到,不能說謊。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這樣才能獲得他人信任。

2、啟示

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這種教育方法是可取的,我們的父母也應學習曾子的教育方式,以切實的做法證實說法。

三、作者簡介

韓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總結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的思想,提出了壹套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認為君主應憑借權力和威勢以及壹整套駕馭臣下的權術,保證法令的貫徹執行,以鞏固君主的地位。

他還繼承了荀子的人性惡說,主張治國以刑、賞為本。《韓非子》中,《解老》、《喻老》兩篇,用法家的觀點解釋《老子》,集中表述了韓非的哲學觀點。

《五蠹》把歷史發展分為上古、中古、近古三個階段,認為時代不斷發展進步,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都要發生變化,復古的主張是行不通的;《顯學》則記述了先秦儒、墨顯學分化鬥爭的情況,認為“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主張禁止壹切互相矛盾的學說,定法家的學說於壹尊。

百度百科-曾參教子

5. 文言文師說全文及翻譯

原文古之學者(1)必有師。

師者,所以(2)傳道(3)受(4)業(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7),終不解矣。

生乎(8)吾前,其聞道(9)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10);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11)?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12)也。

嗟乎!師道(13)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14)也遠矣,猶且(15)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16),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17)。是故聖益聖,愚益愚(18)。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師(20),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21)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22),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23),吾未見其明也。巫醫(24)樂師百工(25)之人,不恥相師(26);士大夫之族(27),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29),官盛則近諛(yú)(30)。

嗚呼!師道之不復(31)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齒(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yú)(35)! 聖人無常師(36)。孔子師郯子(37)、萇(cháng)弘(38)、師襄、老聃(dān)(39)。

郯(tán)子(37)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40)”是故弟子不必(41)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42),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zhuàn)(44)皆通習之,不拘於時(45),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師說》以貽(yí)(47)之。

[1]學者:求學的人。 [2]所以:用來。

的。 [3]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

可以參看本書上面所選韓愈《原道》。 [4]受:通“授”。

傳授。 [5]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

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韓愈則進壹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7]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 [8]乎:於。

[9]聞道:語本《論語·裏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

道:這裏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10]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

師之,即以之為師。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哪。

知,了解,知道。年:年齡。

[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誰懂得道理,誰就是自己的老師。

[13]師道:以師為道。即學道。

道,這裏有風尚的意思。 [14]出人:超出(壹般)人。

[15]猶且:尚且。 [16]眾人:普通人。

[17]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8]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發。 [19]惑矣:(真)糊塗啊! [20]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21]句讀(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

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 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讀,通“逗”。

[22]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不”同“否”。

此句翻譯時應註意交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3]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倒要學習,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放棄了。

[24]巫醫:古代用祝禱、占蔔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逸周書·大聚》有關於“巫醫”的記載。

《論語·季氏》:“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視為壹種低下的職業。

[25]百工:泛指手工業者。 [26]相師:互相學習。

[27]族:類。 [28]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9]位卑則足羞:(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恥辱。 [30]諛(yú):阿諛、奉承。

[31]復:恢復。 [32]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壹是指地位高的人,壹是指品德高的人。

這裏用前壹種意思,相當於士大夫。 [33]不齒: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

齒,原指年齡,也引伸為排列。幼馬每年生壹齒,故以齒計馬歲數,也以指人的年齡。

古人常依年齡長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階級的傳統偏見。

[34]乃:竟。 [35]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語氣詞,起加強反問語氣作用。

[36]聖人無常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子貢說他何處不學,又為什麽要有壹定的老師呢! [37]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壹帶)的國君,孔子曾。

6. 孔子之教文言文翻譯

孔子常教導學生要言行壹致,不可巧言令色。有壹天,子路對孔子說: “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聽到的這些道理,應該馬上去實行嗎?” 孔子說:“妳有父親兄長在,他們都需要妳去照顧,妳怎麽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

孔子恐怕子路還未孝養父兄,就去殺身成仁了。 過了壹會兒,冉有也來問:“先生!我從您這裏聽到的那些仁義之道,就應該立即去實行嗎?” 孔子說:“應該聽到後就去實行。” 這下站在壹邊的公西華被弄糊塗了,不由得問孔子: “先生!子路問是否聞而後行,先生說有父兄在,不何以馬上就行。冉有問是否聞而後行,先生說應該聞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請教先生?” 孔子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

子路武勇過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的懦弱在《論語》中也記載,冉有曾在權臣季氏的手下做事,季氏為人聚斂暴虐,作為孔子的弟子冉有,明知道這樣做不對,不但不敢去勸上司季氏,反而順從季氏的意願,為他“聚斂而附益之”,氣得孔子大罵冉有“非吾徒也”!並發動學生“鳴鼓而攻之”!如果冉有能夠聽從孔子的教導,堅持仁義之道,那就不會做出助紂為虐的事來了。

7. 文言文翻譯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要三思然後才行動,孔子聽說後,說:思考兩次,這樣就可以了。

(也就是孔子認為沒有必要想得太多,沒有必要過分謹慎猶豫。) 再:兩次。

子曰:賢哉回也!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回:指顏回,也就是顏淵,是孔子最器重的學生。 孔子說(贊美顏回):顏回真是賢能啊!吃的飯只有壹簞笥,喝的水只有壹勺,住在很簡陋的巷裏(意思是形容顏回家境貧困),別人面對這種情況都會十分憂愁,只有顏回能依然保持樂觀的心態。

子曰:質勝文則野,野勝文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說:“質樸勝過文采,就顯得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顯得虛浮。文采和質樸兼備,然後才 能成為 君子。”

質:質樸;文,文采,文飾;野,鄙野; 史: 本指宗廟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書者,這些人往往顯得虛偽正經,故史意指虛浮,虛偽。彬彬:這裏指文和質均勻配合的樣子。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仁愛之人像山壹樣平靜,壹樣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他以愛待人待物,像群山壹樣向萬物張開雙臂,站得高,看得遠,寬容仁厚,不役於物,也不傷於物,不憂不懼,所以能夠永恒. 子曰: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裏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壹反三,就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了。”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女:就是“汝”,妳。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麽樣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對子路說:“妳為什麽不這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壹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三人走在壹起,其中必然有我可以師法的人,他做得對的地方我就學習,他做得不對的地方我就避免和改進。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坦蕩蕩:心胸寬廣,心態豁達。 戚戚:指憂愁的樣子,小人常因為患得患失而憂愁。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曾子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曾子:曾參,孔子的學生。

曾子說:鳥要死的時候,叫聲就很悲哀;人要死的時候,所說的話往往中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在河岸上說(看著流逝的河水感嘆):流逝的東西都像這樣麽,晝夜不停。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說:後生可畏啊,我們怎麽能知道後來人不比我們現在更強呢?四十、五十歲都還沒有什麽名聲和成就的人,根本不值得敬畏。 子曰: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誌也. 三軍可以沒有主帥,但匹夫不可以沒有誌氣。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天氣冷了,然後才知道松柏最後才雕謝。

(也就是說只有有真本事的才最能經受考驗)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要成全別人的好事,不要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恰恰相反。

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法不中, *** 無所措手足. 名不正,名與事實不相符,則言語錯誤,不能順理成章。言不順,則辦事不能成功。

辦普通事猶不成功,何況推行禮樂教化之事。治國必須以禮樂來教化。

普通事辦不成,壹切雜亂無章,則禮樂更不能興起。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即是刑罰用之不當。

刑罰不中,則人民感覺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這就天下大亂了。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孔子說:要成為君子要達成三種條件,我是做不到的。(這三個條件就是)如仁者那樣不憂慮,如智者那樣不迷惑,如勇士那樣不畏懼。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說:不因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憂慮,卻應當擔心自己本身的能力。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殺人,有殺身以成仁. 誌士仁人,不會因為要自己活下去就殺死無辜,而要犧牲自己成全仁義。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如果不考慮長遠,那麽憂患壹定會很快就出現。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諸:之於;矜:矜持,指保持節操。

孔子說:君子做事靠自己,小人總是依靠別人,君子應該保持自己的節操,能團結大家而不搞小集團,不會因為某人失言就抓別人的把柄去告發,也不因為不喜歡某人就直接否定他的意見。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孔子說:寬容,就是自己都不願意承受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花言巧語、噓遛拍馬的行為是對德行的禍亂,如果對這樣的小事情放任自流,是要壞大事的。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孔子說:錯了還不知道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錯誤!子曰;有教無類不管什麽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8. 文言文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壹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裏)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壹點就可以當老師了。”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說:“由,教給妳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壹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誌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10、子貢問曰:“有壹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子貢問道:“有沒有壹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