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作:同窗。
同窗
讀音:[ tóng chuāng ]
釋義:
1.同時在壹個學校學習:同窗三載。同窗好友。
2.同時在壹個學校學習的人:他是我舊日的同窗。
出處:清·李漁 《比目魚·入班》:“這等說,是敝同窗了。”
白話譯文:這麽說,我們以後就是同學了。
擴展資料
同窗的近義詞:同學
同學
讀音:[ tóng xué ]
釋義:
1.在同壹個學校學習:我們自幼同學。我和他同過三年學。
2.在同壹個學校學習的人:老同學。這位是我的同班~。
3.稱呼學生:同學,請問妳到遊樂場怎麽走?
出處:冰心 《悼念林巧稚大夫》:“在協和醫院的醫護人員和社會服務部裏,都有我的同學。”
例句:在國外居然還能碰到幾個小學同學,真是倍感親切!
2. 文言文中的自稱,他稱,尊稱和謙稱敬稱:
稱呼對方家人——令尊令堂(去世稱令先君)、令兄/弟/姐/妹、令郎/公子、令愛/千金、尊夫人;
稱呼對方——君、公、足下、閣下等;
稱呼對方相關的事物——華誕(生日)、大作/華章(作品)、府上(家)等等
謙稱:
稱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稱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荊/山妻;
稱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學生等;
稱呼自己的東西——賤降、拙作、寒舍/蓬蓽等等
敬稱與謙稱指代的內容基本上按順序壹壹對應,只是舉例而已,其他的還有很多,僅供參考
3. 關於文言文女子如何自稱自古至今,中國女性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贏得了廣泛的尊敬和愛戴。由此,在古籍詩文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對她們的尊稱、敬稱,美稱和雅稱。
“女士”,源於《詩經》“厘爾女士”,孔穎達疏“女士,謂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為和才華,即對有知識、有修養女子的尊稱。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記載:“看她是個女流,倒有許多豪傑的光景。”這是對舊時女人的泛稱。
“女郎”,古樂府《木蘭辭》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壯誌之意,也是對年輕女子的代稱。
“巾幗”,源自《晉書》,是古代婦女頭上的裝飾物,借以代表女性。當時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馬懿挑戰,對方不應戰,諸葛亮便把婦女的頭飾遺下,以此辱笑他不如壹個女人。後來,人們常把婦女中的英雄豪傑稱之為“巾幗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學問並當過掌管宮廷王後禮儀、典籍、文件工作官員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婦女的衣著裝飾,泛稱女性。多在小說、戲劇中出現此詞。《紅樓夢》第1回:“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溫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學作品中常見此稱謂。《詩經·周南·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妙齡少女”,指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絕代佳人”,指當世無雙的美人。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故對年輕美麗的女子總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麗人”、“玉女”、“嬌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稱。
“掃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櫛進士”,指才華橫溢的女子。
“冶葉倡條”,指輕狂嬌艷的女子。
“軟玉溫香”,指溫柔年輕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拋棄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戶人家的美貌女子。古樂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之句。
美麗而堅貞的婦女被稱為“羅敷”。
貌醜而有德行的婦女被稱為“無鹽”。
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千金”、“令媛”、“女公子”。
稱別人的妻子為“太太”、“夫人”,此外還有“會閫”、“室人”、“令間”之稱。稱自己的妻子為“賤內”、“內子”、“內助”、“中饋”、“糟糠之妻”等等。
在女子稱謂中,“母親”是最偉大而高尚的。清《冷廬雜識》中載:《爾雅》對母親稱“妣”,《詩經》稱“母氏”,《北齊書》稱嫡母為“家家”,《漢書》列侯子稱母為“太夫人”。其他記載還有:帝王之母稱“太後”,官員之母稱“太君”,壹般人之母稱“媽媽”。
4. 學生壹詞的文言文簡寫學生的別稱 學子:春秋時代,學生就被稱為“學子”,《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鄭玄註曰:“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是故“衿”字現在應該讀入“今”。
《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 《毛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
漢?鄭玄箋:“學子而俱在學校之中。” 宋?林景熙 《酬謝臯父見寄》詩:“風雅壹手提,學子屨滿戶。”
蕭三 《他……》詩:“他是青年學子最敬愛的教授。” 弟子:《論語·雍也》:“ 哀公問曰:‘弟子孰為好學?’”弟子與門人、門生有別。
宋·歐陽修 《後漢孔宙碑陰題名》:“其親授業者為弟子,轉相傳授者為門生。” 學生要從師而學,受業於老師,才有望成才。
對於老師,學生就是弟子。學童:年幼的學生。
《漢書·藝文誌》:“ 漢 興, 蕭何 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 魯迅 《吶喊·白光》:“他剛到自己的房門口,七個學童便壹齊放開喉嚨,吱的念起書來。”
門人:即弟子。《禮記·擅弓下》:“子思哭於廟,門人至。”
鄭玄註:“門人,弟子也。”門,意為師門。
門生:也指學生。東漢時“門生”則指再傳弟子。
門人、門生與弟子有別。歐陽修在《集古錄·跋尾·後漢孔廟碑陰題名》中說:“其親授業者為弟子,轉相傳授者為門生。”
後世也指親授業的學生。 門下:指門生、弟子。
《淮南子·道應訓》:“ 公孫龍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胡適 《白居易時代的禪宗世系》:“ 懷暉 也是 道壹 的門下,其書今不傳了。” 門下士、門下生、門下客:指學生、弟子。
清劉大櫆《贈大夫閔府君墓誌銘》:“遂以授徒為生,教授宗黨及前溪、洵川間。其門下士數十百人”。
郭沫若《我的童年》:“他是張之洞、王壬秋的門下生,聽說張之洞的有些學說是剽竊他的。”明唐順之《送鄒東郭掌南院》詩:“此去談經門下客,幾人相對坐春風。”
門弟子:謂及門的弟子。《論語·泰伯》:“曾子有疾,召門弟子”。
門弟子又省稱“門弟 門徒:指的是弟子或徒弟。徒,意為弟子、門徒。
所以,學生的壹些別稱也就冠以“徒”字。諸如“徒人”、“徒弟”、“徒役”、“徒侶”。
“徒人”,弟子、門生。曾國藩《送唐先生南歸序》:“仲尼既沒,徒人分布四方”。
《韓非子·顯學》:“藏書策,習論談,聚徒役,服文學而議說。”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凡創壹學說者,輒廣求徒侶,傳於其人,而千裏負笈者,亦不絕於道。”
生員、生徒、學徒、藝徒:“生徒”即學生、門徒。郭沫若在《盲腸炎·壹個偉大的教訓》壹文中說:“我自己對於經濟的知識,原不過是壹個初等小學的生徒,我的見解,當然是不能作數。”
“生員”指古代國學及州、縣學在學學生。《北史·儒林傳序》:“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幹有余人。”
“學徒”,指從師受業的人。“藝徒”指跟隨師傅學藝的學生。
桃李:同壹個老師,會有不同的學生。韓嬰《韓詩外傳》卷七:“夫春樹桃李者,夏得陰其下,秋得其實;春樹蒺藜者,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
意思是說,春種桃李,收獲的將是綠萌的涼爽和豐碩的果實;春種蒺藜,不能采其葉,得到的只能是傷人的蒺藜刺。後來,人們就用“桃李”來比喻栽培的學生和所薦舉的人才。
所以今天我們常常聽到:“桃李滿天下”、“門墻桃李”等說法。高足、上足:是對別人學生的敬稱。
據說漢代將馬分為三等,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別。“高足”就是上等快馬,又名“上足”。
人們遂將“高足、“上足”比作高才,用作對別人學生的敬稱。 小子:“小子”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也可用作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論語·陽貨》有名句:“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
意思是說:“同學們怎麽不學詩呢?詩可以激 *** 誌,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清·劉大櫆《贈大夫閔公傳》:“其於後生小子,直言訓誨之無隱。” 仁弟:“仁弟”也是老師對學生的稱呼,其中包含著老師對學生的器重與愛護。
另外,老師通常叫學生為“同學 晚學、晚學生、後學、後進等是學子們在前輩、老師面前表現謙虛謹慎的自稱。門下晚生:清代時門生對老師的老師、父親的老師或老師的父親稱為“太老師”,而自稱為“門下晚生”以示恭敬 同舍生、同硯席、同筆硯、同學、同窗、同門、同席、同門生、同門友、書友、學友、硯友:都是指在同壹老師門下學習的學生。
這些我們均能從字面領會其意義,並在古書中時常見到。如《古詩十九首》中有“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題”。
“同舍生”,舍意為學舍。宋陶谷《清異錄·五窟》:“老拙幼學時,同舍生劉垂尤有口才。”
“同硯席”,意為同壹硯臺和坐席,指在壹起研論詩文或同學。劉禹錫詩:“常時同硯席,寄此感群離。”
“同筆硯”,也作“同筆研”,指在壹起學習的人,即同學。宋代陳亮《與勾熙載提舉書》:“今之君子,或少同筆硯,或二十年遊從之舊,壹旦貴賤少異,便如路人。”
師兄、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