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典章制度

典章制度

怎樣查古代典章制度,問題看來比較簡單明了。概括說來,即可從三方面入手:壹、了解歷代制度的沿革,主要可查《十通》;二、查壹代制度,可利用會要、會典;三、作較深入的研究,就必須核對史誌和參考其他專著。當然,這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不能截然分開,如縱的利用《十通》查各類制度的歷史因革,可以參考會要、會典,橫的利用會要、會典查壹代史實,也可參考《十通》。壹般情況下,查了《十通》、會要也就夠了。但是,由於《十通》、會要等主要取材於史誌、實錄、奏疏等等,已是第二手材料,所以查出的結論要加以引用時,最好與原始材料核實壹下;而作較深入的研究時,更應該和原始材料參照使用。另外,還應該參考關於各種制度的專門著作。

唐以前的史誌編纂已簡述如前,唐以後各史基本上都撰有誌書,清代以來學者更有補誌之作,壹補史之缺誌,二補史誌所不詳備,三則為考證和糾謬。這些補誌較集中的收入《二十五史補編》(開明書店編印,1955年中華書局重印),希讀者註意。此乃考史者所必備,應知利用。又類書中往往收集了部分關於典章制度的資料,有時也可翻翻,不過總不及《十通》、會要詳備。

壹、利用《十通》查歷代制度

《十通》有多種版本,目前最通行的是三十年代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二集影印精裝本,連索引***計二十壹冊。

這個本子壹則比翻閱線裝書方便,二則編有索引易於檢查,故較受歡迎。

為避免重復和節省篇幅起見,關於《十通》的書名、卷數、作者、內容和時代起迄,這裏不壹壹介紹,僅錄《十通索引》所制《十通壹覽表》於下,以供參考:

讀者如熟悉《十通》各書的大體內容和分類情況,可以直接翻閱《十通》,而不壹定要先查《十通索引》。例如春秋末期實行“初稅畝”,這是田賦制度的壹大變革,也是確立封建制的土地所有制的壹個重要標誌。翻開《通典》卷四《食貨·賦稅上》和《文獻通考》卷壹《田賦壹》,即可查得“魯宣公十五年初稅畝”等材料。

《十通索引》分為二種:

其壹為四角號碼檢字索引,系將《十通》中所載之制度名物,篇章節目,凡成壹名詞,或可特立為壹條目者,都用四角號碼法編碼排列,下註其所隸之書,所見之頁,及所始之欄。如欲知“兵部尚書”之沿革者,則按“兵”字之四角號碼7280即可檢得兵部尚書 典137中兵部尚書(續)典1287中兵部尚書(清)典2170中由此可於《通典》137頁中欄,《續通典》1287頁中欄,及《清朝通典》2170頁中欄等處檢到之。又如欲知“籍田”之斷代史料者,則於“籍”字之四角號碼8896下可見藉田——周至唐典264上籍田——唐至明典1429上籍田——清 典2270上這裏,所註“周至唐”、“唐至明”及“清”等字樣,即指該段文字所包含之時代,讀者只須根據需要,按頁數檢之,即可索得。

未曾熟習四角號碼檢字法的,可先查所附《單字筆畫檢查表》。

此種索引為專查某壹特殊事物,或任何人名、地名者而設。若欲知某種史料之大概,某壹制度之內涵,或某壹時代之人物地理者,則可利用第二種索引。

第二種索引為分類詳細目錄。因三通典、三通誌、四通考間內容各異之故,它分為三編。第壹編為混合三通典之詳細目錄,按《通典》原有各門,分為八類:壹、食貨類 二、選舉類 三、職官類 四、樂類 五、兵類 六、刑類七、州郡類 八、邊防類。

第二編為混合三通誌之詳細目錄,亦按原書之二十略及本紀、列傳等,分為下列各類:

壹、本紀 二、年譜 三、世家 四、列傳 五、氏族略 六、六書略 七、七音略 八、天文略 九、地理略 十、都邑略 十壹、禮略 十二、謚略 十三、器服略 十四、樂略 十五、職官略 十六、選舉略 十七、刑法略 十八、食貨略 十九、藝文略 二十、校讎略二十壹、圖譜略 二十二、金石略 二十三、災祥略 二十四、昆蟲草木略。

第三編為混合四通考之詳細目錄,亦按《通考》原有各門分為下列各類:

壹、田賦考 二、錢幣考 三、戶口考 四、職役考五、征榷考 六、市糴考 七、土貢考 八、國用考九、選舉考 十、學校考 十壹、職官考 十二、郊社考(群祀考附)十三、宗廟考(群廟考附) 十四、王禮考十五、樂考 十六、兵考 十七、刑考 十八、經籍考十九、帝系考 二十、封建考 二十壹、象緯考 二十二、物異考 二十三、輿地考 二十四、四裔考 二十五、外交考 二十六、郵傳考 二十七、實業考 二十八、憲政考。

又《十通》各書之序跋考證等項,無類可歸者,列諸篇首,曰總類。

此項索引,系將《十通》原有之十種簡單目錄,化為三種詳細之目錄。每壹編中,各按原書之門類節目,把從各書中所摘出之詳目,分類排次,註明頁數起訖。這樣,凡同類之文字,其目均並列於壹處,可以壹覽了然。

以上二種索引,前壹種便於特索,後壹種利於類推,讀者可因所檢之不同,而參用之。

二、利用會要、會典查壹代制度

會要、會典中的材料極為豐富,查壹代制度,應知利用。如唐德宗時宰相楊炎創立兩稅法,在《文獻通考·田賦考》雖可以查到其大致內容,但《四庫提要》曾指出楊炎定兩稅法奏疏,最關沿革,《文獻通考》佚而不載,是壹大疏略。然而查壹查《唐會要》,於卷八三《租稅上》即見該奏疏全文,可知會要之極為有用。又如歐陽修的《新五代史》講究《春秋》筆法,而於典章制度疏漏較多,有賴《五代會要》“得以收放失之舊聞”和訂正歐史之謬。《宋會要輯稿》對於查考趙宋壹代制度,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他會要,對查該朝典章制度,都不失為史料的重要寶庫,值得加以重視。

現將會要、會典的作者、卷數、版本及其分類開列於後,以供參考。

《春秋會要》四卷,清姚彥渠撰,中華書局1955年校點本。卷壹為世系、後夫人妃,卷二為吉禮,卷三兇禮,卷四賓禮、嘉禮,計六門、九十八事。

校點時曾取原書所本“三傳”(《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原文及有關書籍校勘,並加新式標點,是目前通行的較好版本。

《七國考》十四卷,明董說撰,中華書局1956年校點本。記戰國秦、齊、楚、趙、韓、魏、燕七國的典章制度,分為十四門:職官、食貨、都邑、宮室、國名、群禮、音樂、器服、雜記、喪制、兵制、刑法、災異、瑣征。

校點時以守山閣叢書本為主,以吳興劉氏嘉業堂刊本參校。

《秦會要訂補》二十六卷,清孫楷撰會要,徐復訂補,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分世系、禮、樂、輿服、學校、歷數、職官、選舉、民政、食貨、兵、刑法、方域、四裔十四門。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此書對秦制與山東諸侯遞相仿效之有顯例可見者,亦詳著於編,以明秦制並非完全獨創而無因革可尋。

《西漢會要》七十卷,宋徐天麟撰,有中華書局1955年據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重印本和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校點本。

計十五門、三六七事。十五門是:帝系、禮、樂、輿服、學校、運歷、祥異、職官、選舉、民政、食貨、兵、刑法、方域、蕃夷。其他會要所分門類大都仿此,或略有增減改動。

校點本據清江蘇書局翻刻武英殿本為底本,參校了中華書局1975年第三次印刷的《漢書》校點本,校正了原書若幹錯誤。

《東漢會要》四十卷,宋徐天麟撰,有中華書局1955年重印本和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

此書亦分十五門,計三八四事。新版以清江蘇書局翻刻的武英殿本為底本,參校了中華書局1973年第二次印刷的《後漢書》標點本,校正了某些原書的錯誤。

《三國會要》二十二卷,清楊晨撰,中華書局1956年校點本。分為帝系、歷法、天文、五行、方域、職官、禮、樂、學校、選舉、兵、刑、食貨、庶政、四夷十五門。

是書旁搜博引,引書在壹五五種以上,極有參考價值。

《唐會要》壹百卷,宋王溥撰,中華書局1955年重印。

此書不分門,凡五壹四目,“於唐代沿革損益之制,極其詳該”,為現存最早的壹部會要。

《五代會要》三十卷,宋王溥撰,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凡二七九目。編者從五代歷朝實錄中引錄了不少奏章、詔令,所記頗有史料價值,可與《舊五代史》、《新五代史》相互補充。

校點本以清江蘇書局本為底本,同時參校武英殿本、沈鎮本和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藏傳鈔本,以及《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冊府元龜》等,附有校記。

《宋會要輯稿》二百卷,中華書局1957年影印本,精裝八冊。

此書為宋代官修,清徐松輯,北京圖書館1936年影印,***二百冊,分帝系、後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祟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十七門。此書材料豐富,是研究宋代歷史的重要參考書。

宋李攸撰《宋朝事實》二十卷(中華書局1955年據國學基本叢書本重印)、李心傳撰《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四十卷(1937年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亦為查考宋代典章制度的有用參考書。

《明會要》八十卷,清龍文彬撰,中華書局1956年出版,精裝二冊。

分為十五門,系以子目四九八事。十五門為:帝系、禮、樂、輿服、學校、運歷、職官、選舉、民政、食貨、兵、刑、祥異、方域、外蕃。

《西漢會要》、《五代會要》都是不加論斷的。《唐會要》則有蘇冕的《駁議》;《東漢會要》間附按語及雜引他說。此書錄有《輯覽禦批》、《三編發明》及其他論列。

此外,如《明會典》,萬歷重修二百二十八卷本,1936年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四十冊,《大清會典》壹百卷,清乾隆時官修,嘉慶、光緒時重修,亦可參考。

三、參考其他有關專著

《通典》八門、《通誌》二十略、《文獻通考》二十四考等等,其中不少門類都有壹些相應的專門論著可供參考,這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不能忽視的。這裏僅以“職官”為例,作壹說明,希讀者特別留意!

歷史上各種職官的名稱、建置、職掌、品級、員額極為復雜,不僅代有因革,就是壹代之中也往往廢置不常。雖然二十四史中對每代官制多數撰有專誌述其大要,《十通》和會要、會典等也有專章論敘,“但或則斷代為書,不便檢閱,或則疏略不全,難裨實用,因而就有職官專書的出現”。

清代乾隆年間官修的《歷代職官表》七十二卷,成書較晚,搜采亦較完備。其書以清代官制為綱,每類先列表,把上古至明的職官名稱排比對照,以便知道清代某官相當於前代何官。表後是考證,援引古書說明歷代官制之沿革置廢。有殿刻原本,四部備要本,國學基本叢書本,叢書集成本。卷目如下:

1宗人府2—4內閣5吏部6戶部7戶部三庫8戶部倉場衙門9禮部10樂部11禮部會同四譯館12兵部13刑部14—15工部16戶工二部錢局17理藩院18—19都察院20五城21通政使司22大理寺23翰林院24經筵日講起居註官25文淵閣閣職26詹事部27太常寺28壇廟各官29陵寢各官30光祿寺31太仆寺32順天府33鴻臚寺34國子監35欽天監36太醫院37—41內務府42鑾儀衛43領侍衛內大臣44八旗都統45前鋒護軍統領46步軍統領47火器健銳虎槍各營48盛京將軍等官49盛京五部等官50總督巡撫51學政52司道53—54知府知縣等官55各省駐防將軍56提督57總兵副將58參將遊擊59河道各官60漕運各官61鹽政62關稅各官63各處駐劄大臣64宗室封爵65世爵世職66聖賢後裔67師傅保加銜68文武官階69王府各官70新疆各官71藩屬各官72土司各官

全書頭緒紛繁,又無索引,查檢頗為不便。道光年間,黃本驥刪去釋文,僅存諸表及簡略的清代官制說明,約為六卷,仍稱之為《歷代職官表》。黃編本雖較簡略,但對壹般研究者仍有壹定的參考價值,在使用上也較方便,中華書局1965年排印時,予以仔細校勘,糾正了不少錯誤,改進了表中官名的排列,並加新式標點,又請瞿兌園撰寫《歷代官制概述》,通論歷代官制沿革情況,刊於表前,以便讀者對歷代官制先有壹個概括性的認識。另有《歷代職官簡釋》以解釋表文,附於表後。全書之後又編有索引,極便參考。

此外,徐州師範學院中文系1977年編印的《歷代官制兵制科舉制常識》,亦可參考。

又中華書局1965年出版章伯鋒編《清代各地將軍都統大臣等年表》(1796—1911),錢實甫編《清季重要職官年表》(中華書局1959年版)和《清季新設職官年表》(中華書局1961年版),可供研究清代官制之用;劉壽林編《辛亥以後十七年職官年表》(中華書局1966年版),可供查1912—1928年職官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