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冬養陰,夏養陽。那為什麽冬天還吃熱性的補藥呢

冬養陰,夏養陽。那為什麽冬天還吃熱性的補藥呢

補藥分為溫補和峻補兩種,妳所謂的熱性其實就是補藥的壹個***性。冬季是壹年四季中氣候嚴寒,水冰地裂,自然界的動植物均處在眠伏收藏的寒冷季節。人體也同樣順應著自然界的變化,進入代謝緩慢、物質貯存的階段,正如中醫古籍《內經.素問》所言:“冬三月者為封藏”。這就是說,到了冬季,人們盡管捂著厚厚的棉衣,但全身皮膚毛孔密閉,出汗較少,活動也少,攝入體內的營養物質也容易貯藏,再加上冬季飲食葷食量大為增加,正是養精蓄銳的大好時期,因此說,冬季是服用補藥的最好季節。 另壹方面,按照中醫臟腑學說來講,“腎”是人體藏精(貯藏營養物質)的重要器官。《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腎者,主蟄(即生機內藏之意),封藏之本,精之處也……,通於冬氣。”冬季吃些補藥,將大量的營養物質存於腎內,以保證來年春季的生機勃發,達到養生健體的目的,這就是中醫“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即不得熱性病)的含義所在。  俗話說:冬令進補,春天打虎。這種說法不僅符合中醫養生學理論,也順應了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客觀規律。因為冬季進補,較之其他季節,對於平衡人體陰陽、疏通肢體經絡、調和全身氣血具有更多的優越性。許多老人均有身輕體健,或者說能減少患病的次數。因此,每當冬季來臨,許多體弱老人就準備吃些補品,這既有調理健身的性質,也含有中醫“治未病”的預防醫學思想內容。實際上,它已經成為我國民間傳統的防病強身、扶虛補虧等“自我攝生法”的壹種措施。  但是“補”是針對“虛”來說的,只有當身體正氣虛虧,陰精不足的時候給予進補,則最為適宜。老年人由於機體生理功能減退,抵抗能力低下,壹到冬季,往往陽氣虛衰,表現為全身畏寒、手足不溫、氣短乏力等;倘若在陽氣不足的基礎上又兼有陰精虧損,也就是缺乏身體機能活動的原動力,那麽此時的臨床表現還可見有精神委靡、面色(白光)白、語聲低微、舌淡脈弱等壹派精氣欲脫的虛象。因此,冬季對上述體虛老人運用“食補、藥補”來加以調理,也就是中醫所謂的“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以達扶正培本、“陰平陽秘”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不過,冬季進補必須因證因人而異,要針對不同的虛證,擇用不同的補品。如陽虛者選用助陽之品,氣虛者選用補氣益氣之品,就能獲得預期的調治療效。如果陽虛者反用寒涼滋陰補品,就會重傷其陽,虛之更虛;陰虛者反用溫熱助陽之品,將會耗傷其陰,於身體不利。因此,冬季進服補藥之前,最好能得到中醫師的臨床診察和指導,切不可盲目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