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牌起源說
麻將
麻雀牌這種說法是最主流的麻將起源的說法。麻將牌又稱麻雀牌、麻雀兒牌,本是江蘇太倉“護糧牌”。有關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市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谷,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制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既可觀賞,又可遊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
麻雀牌三種基礎花色的名字叫做“萬、束、筒”。“筒”的圖案就是火藥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藥槍。“索”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壹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
此外“東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藥槍射鳥應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
麻將玩法的術語也與捕雀護糧有關。如“碰”即“彭”的槍聲。又如成牌叫“和”(音胡),“和”“鶻”諧音,“鶻”是壹種捕雀的鷹。除此還有“吃”、“杠”等術語也與捕鳥有關。
那麽為何又叫“麻將”呢?在太倉方言中,“麻雀兒”和“麻將”讀音較近。太倉話的兒話音念做(/ng/),打“麻雀兒”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太倉方言雀(/tsiak/)兒(/ng/),合在壹起就變成將(/tsiang/)。
唐朝,麻將傳入日本,日本千葉,建成世界首座麻將博物館。[1]
葉子格戲起源說
明朝名為萬餅條(或“萬秉章”)的人在“葉子格戲(葉子戲)”的基礎上創造麻將,以自己名字“萬、餅、條”作為三種基礎花色。
馬吊牌起源說
有
民國竹骨麻將牌
人說,麻將牌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遊戲,又都與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遊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血緣”關系。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於何時,準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中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壹種長形的竹制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裏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采的大小,借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鄭和下西洋起源說
明
朝鄭和下西洋時[2],船上沒有什麽娛樂用的設備,船上的將士只能以投擲骰子賭博作為消遣。但是在長久的航海中,將士們厭倦了,經常有將士想家,甚至有試圖謀反的,試圖殺了鄭和他們,為了穩定軍心,鄭和發明了壹種娛樂工具。
鄭和以紙牌,牙牌,牌九等為基礎,以100多塊小木片為牌子,以艦隊編制,分別刻了1-9“條”,然後又以船上裝淡水桶的數量,分別刻了1-9“桶”(筒)。然後又根據風向,刻了“東西南北”四個風向。又以吸引人的金錢刻了1-9“萬”。然後以“大中華耀兵異域”的口號。刻了紅色的“中”,然後根據壹年四季刻了四個花牌,最後有壹塊牌不知道刻什麽好,就不刻任何東西,這個就是“白板”。
第壹次玩的時候是鄭和、副帥、大將軍、鄭和的夫人(太監也可以娶妻)四個人壹起玩,最後確定了遊戲規則後,全船開始都玩此遊戲,船上有壹個姓麻的將軍,他玩這個遊戲得心應手,於是鄭和給這個遊戲命名“麻大將軍牌”,即是後人的“麻將牌”。
水滸傳牌起源說
據清代大學者戴名世《憂庵集》記載,有“國粹”之稱的麻將牌是明朝時壹個名叫萬餅條(或“萬秉章”)的人發明的。萬秉章被施耐庵《水滸傳》書中的梁山108位好漢所折服,於是想做壹副娛樂工具來紀念他們。經過幾天精心設計,終於研制出了麻將牌。他把麻將牌設計為108張,暗喻《水滸》中的梁山108位好漢。牌中的九索指“九紋龍”史進,二索指“雙鞭”呼延灼等等。 接下來,萬秉迢考慮到梁山壹百單八將分別來自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又增添了“東”、“西”、“南”、“北”、“中”各4張,***計20張牌。同時,考慮到梁山英雄好漢中既有出身貧民又有出身富戶的,對此,就稱“貧”為“白”(板),“富”為“發”(財)。於是,“白”、“發”又各增牌4張、***計8張。最後,便構成了整副牌整整136張。
3形成過程編輯
在
麻將牌
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壹種叫“紙牌”(也叫默和牌)的戲娛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紙制成的牌長二寸許,寬不到壹寸。紙牌開始***有60張,分為[3]文錢、索子、萬貫三種花色,其三色都是壹至九各兩張,另有幺頭三色(即麻將牌中的中、發、白)各兩張。鬥紙牌時,四人各先取十張,以後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張連在壹起的牌叫壹副,有三副另加壹對牌者為勝。贏牌的稱謂叫“和”(音胡)。壹家打出牌,兩家乃至三家同時告知,以得牌在先者為勝。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將牌了。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後,人們感到紙牌的張數太少,玩起來不能盡興,於是把兩副牌放在壹起合成壹副來玩,從此紙牌就變成120張。在玩法上,除了三張連在壹起的牌可以成為壹副以外,三張相同的牌也可以成為壹副。也就是說,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還可以吃、碰。這時牌的組合就有了“坎”(同門三張數字相連)、“碰”(三張相同)、“開杠”(四張相同)。此時的紙牌又叫“碰和牌”。
與此同時,骨牌中也出現了壹種“碰和”,將21種牌色每種五張合成壹副。並且有了開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詐和受罰等規定。骨牌的這些打法和術語也由紙牌接受、繼承下來。
大約到了清末,紙牌增加了東、南、西、北四色風牌(每色四張)。那時人們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稱是從就餐時可以坐八個人得來的。用於打牌時總是面向壹方,這就限制在壹方裏不能坐兩個人。逐漸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來玩的習俗,四人各坐壹方。人們還從四方得到了啟發,在紙牌中增加了東、南、西、北風。
至於三元牌中、發、白的增加,可能是人們對升官發財的向往。中就是中舉(中解元、中會元、中狀元,稱為中三元),發即發財,中了舉,做了官,自然也就發財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後來人們發玩麻將時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沒有人做成牌,感到掃興。為彌補這個缺憾,於是又增加了聽用。最初的聽用只增加兩張,逐漸發展增加為更多的張,直到發展為有繪的麻將牌。
但由於紙牌的數量壹多,在取、舍、組合牌時十分不便,人們從骨牌中受到啟發,漸漸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來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將牌從此開始。
至於說麻將牌名稱的由來,無從考證。可能由發音訛變而來。吳人音“鳥”為diào,馬吊牌就成了馬鳥牌,麻鳥牌成了麻雀牌,再變成了麻將牌。
筒子代表壹個個銅錢,條子代表壹串銅錢,以前壹吊錢就是壹百,也有稱“壹貫錢”,貫穿起來的意思;萬,就是壹萬錢羅;而中發白,名為“箭令牌”,白代表箭靶,發代表射箭,中則表示射中紅心。
麻將牌形成以後,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無不喜愛。平民百姓們也從打麻將中得到了樂趣。有壹個牌運好的人寫了壹首詩道:
今日贏錢局,排排對子招。三元(中發白)兼四喜(東南西北),滿貫遇全幺。花自杠頭發,月從海底撈。散場遠避,竹杠怕人敲。
由上所述,我們可知麻將牌形成的大致的軌跡。
棋→象棋(現行)
古博戲
箸→ 瓊→ 骰子→ 骰子格
骨牌(現行)
(葉子戲)
馬吊牌(紙牌)→默和牌 →麻將牌(骨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