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內容
年代:先秦
作者:宋玉
作品:登徒子好色賦並序
內容:
原文 大夫登徒子侍於楚王,短宋玉曰:“玉為人體貌嫻麗,口多微辭,又性好色,願王勿與出入後宮。”王以登徒子之言問宋玉。玉曰:“體貌嫻麗,所受於天也;口多微辭,所學於師也。至於好色,臣無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說乎?有說則止,無說則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裏;臣裏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壹分則太長,減之壹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壹笑,惑陽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墻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登徒子則不然。其妻蓬頭攣耳,齞唇歷齒,旁行踽僂,又疥且痔。登徒子悅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誰為好色者矣。”
是時,秦章華大夫在側,因進而稱曰:“今夫宋玉盛稱鄰之女,以為美色。愚亂之邪臣,自以為守德。謂不如彼矣。且夫南楚窮巷之妾,焉足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雲也。”王曰:“試為寡人說之。”大夫曰:“唯唯。”
臣少曾遠遊,周覽九土,足歷五都。出鹹陽,熙邯鄲,從容鄭、衛、溱、洧之間。是時,向春之末,迎夏之陽,鸧鹒喈喈,群女出桑。此郊之姝,華色含光,體美容冶,不待飾裝。臣觀其美麗者,因稱詩曰:“遵大路兮攬子祛,贈以芳華辭甚妙。”於是處子恍若有望而不來,忽若有來而不見。意密體疏,俯仰異觀,含喜微笑,竊視流眄。復稱詩曰:“寤春風兮發鮮榮,潔齋俟兮惠音聲,贈我如此兮,不如無生。”因遷延而辭避。蓋徒以微辭相感動,精神相依憑。目欲其顏,心顧其義,揚詩守禮,終不過差。故足稱也。
於是楚王稱善,宋玉遂不退。
譯文 楚國大夫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說宋玉的壞話,他說:“宋玉其人長得閑靜英俊,說話很有口才而言辭微妙,又很貪愛女色,希望大王不要讓他出入後宮之門。”楚王拿登徒子的話去質問宋玉,宋玉說:“容貌俊美,這是上天所生;善於言詞辨說,是從老師那裏學來的;至於貪愛女色,下臣則絕無此事。”楚王說:“妳不貪愛女色確有道理可講嗎?有道理講就留下來,沒有理由可說便離去。”宋玉於是辯解道:“天下的美女,沒有誰比得上楚國女子,楚國女子之美麗者,又沒有誰能超過我那家鄉的美女,而我家鄉最美麗的姑娘還得數我鄰居東家那位小姐。東家那位小姐,論身材,若增加壹分則太高,減掉壹分則太短;論其膚色,若塗上脂粉則嫌太白,施加朱紅又嫌太赤,真是生得恰到好處。她那眉毛有如翠鳥之羽毛,肌膚像白雪壹般瑩潔,腰身纖細如裹上素帛,牙齒整齊有如壹連串小貝,甜美地壹笑,足可以使陽城和下蔡壹帶的人們為之迷惑和傾倒。這樣壹位姿色絕倫的美女,趴在墻上窺視我三年,而我至今仍未答應和她交往。登徒子卻不是這樣,他的妻子蓬頭垢面,耳朵攣縮,嘴唇外翻而牙齒參差不齊,彎腰駝背,走路壹瘸壹拐,又患有疥疾和痔瘡。這樣壹位醜陋的婦女,登徒子卻與之頻繁行房,並且生有五個孩子。請大王明察,究竟誰是好色之徒呢?” 在那個時候,秦國的章華大夫在楚國,趁機對楚王進言說:"現在宋玉大肆宣揚他鄰居的小姐,把她作為美(人),而美色能使人亂性,產生邪念;臣自認為我自己老實遵守道德,我覺得還不如宋玉.並且楚國偏遠之地的女子,東臨之子,怎麽能對大王說呢?如果說我眼光鄙陋,大家的確有目***睹,我便不敢說了."楚王說:"妳嘗試著再對我說點."大夫說:"是.臣年少的時候曾經出門遠遊,足跡踏遍九州,足跡踏遍繁盛的城市.離開鹹陽,在邯鄲遊玩,在鄭衛兩國的溱水和洧水邊逗留.當時是接近春末,將有夏天溫暖的陽光,鸧鹒鳥喈喈鳴叫,眾美女在桑間采桑葉.鄭、衛郊野的美女美妙艷麗,光彩照人.體態曼妙,面容姣好.臣看她們裏面美麗的人,稱引《詩經》裏的話:'沿著大路與心上人攜手同行'.把她送給這芳華美女最妙了.那美人好像要來又沒有來,撩得人心煩意亂,恍忽不安. 盡管情意密切,但形跡卻又很疏遠.那美人的壹舉壹動都與眾不同;偷偷地看看她,心中不由欣喜微笑,她正含情脈脈,暗送秋波.於是我又稱引《詩經》裏的話:'萬物在春風的吹拂下蘇醒過來,壹派新鮮茂密.那美人心地純潔,莊重種持;正等待我惠贈佳音.似這樣不能與她結合,還不如死去。她引身後退,婉言辭謝.大概最終還是沒能找到打動她的詩句,只有憑借精神上支持相依靠著;真的很想親眼看看她的容顏,心裏想著道德規範,男女之大防.口誦《詩經》古語,遵守禮儀,始終沒有超越規矩的差錯,所以也終於沒有什麽越軌的舉動. 於是楚王同意說好,宋玉就不離去了.
2. 文言文是的三種含義文言文中“是”字的含義:是 shì〈名〉(1)商業、職業或 *** 的事務、業務或國務 [affairs]“國是”並不是壹般的國事,而是治國的大政大策。
“是,則也”(《爾雅·釋言》),而“則,常也”,“法也”(《爾雅·釋詁》)。君臣不合,則國是(國家正確的方針大計)無從定矣。
——範曄《後漢書》(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國是(3)姓◎ 是 shì目前姓氏在中國人口普查中,總數非常少,已屬極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灝亮〈代〉(1)此,這 [this;that]是謂伐德。
——《詩·小雅·賓之初筵》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孟子·告子下》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漢· 賈誼《論積貯疏》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2)又如:是日(此日,這壹天);是夕(這天晚上);是處(這裏;此處);是長是短(這樣長這樣短;如此這般);是月(這個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 shì〈形〉(1)會意。
小篆字形,從日正。本義:正,不偏斜。
(2)同本義 [right]是,直也。——《說文》。
按十目燭隱曰直,以日為正曰是。而疑是精粗之體。
——《禮記·玉藻》。疏:“謂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濟》(3) 對的,正確的 。
[correct]王弗是。——《國語·楚語》。
註:“理也。”使目非是,無欲見也。
——《荀子·勸學》。註:“謂正道也。”
立是廢非。——《淮南子·脩務》。
註:“善也。”彼人是哉。
——《詩·魏風·園有桃》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清· 林覺民《與妻書》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窩);是非渦(矛盾糾紛的中心);是非場(矛盾糾紛的場所);(5)概括之詞。凡是,任何 [every;any]。
如:是人(猶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處(到處;處處)◎ 是 shì〈動〉(1)贊同;認為正確;肯定 [praise;justify]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清· 劉開《問說》(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貶低現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指評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3)訂正 [correct]。
如:是正(訂正;校正)(4)遵從,以為法則 [follow]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荀子》。
楊柳橋詁:“《爾雅》:‘是,則也。’”(5)關系詞。
表示肯定判斷之詞 [be]正是四國。——《詩·曹風·鸤鳩》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壹人。
——清· 林覺民《與妻書》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6)又如:今天是端午節;只能是他來電話(7)表示兩種事情同壹,或後者說明前者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
——宋· 沈括《夢溪筆談》(8)又如:他不是學生(9)表示陳述的對象屬於“是”後面所說的情況。如:院子裏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10)表示所說的幾樁事物互不相幹。
如:對是對,錯是錯,不能混為壹團(11)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場(12)表示讓步 [be…,but]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
——宋· 柳永《雨霖鈴》(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貴了點(14)表示適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15)嘗試。
用同“試” [try]。如:是猜(試猜)(16)像;似 [like;resemble]。
如:是言不是語(似說非說;旁敲側擊)◎ 是 shì〈副〉(1)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如:是必(壹定要;務必);是須(必須,務須);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買的票;他手藝是高明,做出來的東西就是不壹樣(2)“是”不重讀時,可省略,只表示壹般肯定 [just]。
如:我[是]問問,沒有別的意思(3)用作虛詞,在回答問題、命令或要求時表示同意 [yes]。如:是,我很高興同妳壹起進午餐(4)很,非常 [very]。
如:是處(極為緊張處;到處)◎ 是 shì (1)表示讓步,有雖然的意思 [although]。如:是則(雖然,雖則);是則是(是即是。
雖則是)(2)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詞。如:他瘦是瘦,可從來不生病。
(3)有雖然的意思。用於轉折句。
如:他早走了,趕是趕不上了。(4)表示原因、目的。
“是”後可加“因為、由於、為了” [because (of)]。如:他犯錯誤是[因為]平時太驕傲了(5)選擇問句的格式是:“還是……還是……?”“是…還是……?”“……還是……?”“是……是……?” [(whether……or]。
如:今天誰值班?還是妳還是小王?(6)或者 [or](7)回答選擇問句,要重復問句的壹部分,壹般不連“是”字。如:妳的表走得快還是慢?——快(8)有時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妳是上海人還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9)回答也可能超出問句的範圍。
如:妳的表走得快還是慢?——不快也不慢◎ 是 shì〈助〉古漢語結構助詞,壹般用於成語中,輔助動詞賓語前置,通常與“唯”聯合使用(有例外)。如: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竈,唯余馬首是瞻。”
——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四年》今周與四。
3. 有關教養的文言文句子,求回答必須是中國的古籍中有關教養的文句實在是多如繁星,以下僅采摘幾句:如果感興趣我可提供文本。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動,忌坐馳,忌旁騖,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壹恒字訣。勿忘勿助,得壹漸字訣。
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人性中不曾缺壹物,人性上不可添壹物。
君子之心不勝其小,而氣量涵蓋壹世。 小人之心不勝其大,而誌意拘守壹隅。
怒是猛虎,欲是深淵。 忿如火,不遏則燎原。
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懲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懲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心壹松散,萬事不可收拾。
心壹疏忽,萬事不入耳目。 心壹執著,萬事不得自然。
壹念疏忽,是錯起頭。 壹念決裂,是錯到底。
古之學者,在心上做工夫,故發之容貌,則為盛德之符。 今之學者,在容貌上做工夫,故反之於心,則為實德之病。
只是心不放肆,便無過差。 只是心不怠忽,便無逸誌。
處逆境心,須用開拓法;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 世路風霜,吾人煉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顛倒,吾人修行之資也。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 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
名譽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隱忍中大。 謙退,是保身第壹法。
安詳,是處事第壹法。 涵容,是待人第壹法。
灑脫,是養心第壹法。 喜來時,壹檢點。
怒來時,壹檢點。怠惰時,壹檢點。
放肆時,壹檢點。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靜能制動,沈能制浮,寬能制褊,緩能制急。 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
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
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
意粗性躁,壹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世俗煩惱處,要耐得下。 世事紛擾處,要閑得下。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 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人以品為重,若有壹點卑汙之心,便非頂天立地漢子。 品以行為主,若有壹件愧怍之事,即非泰山北鬥品格。
人爭求榮乎,就其求之之時,已極人間之辱;人爭恃寵乎,就其恃之之時,已極人間之賤。 丈夫之高華,只在於功名氣節。
鄙夫之炫耀,但求諸服飾起居。 阿諛取容,男子恥為妾婦之道。
本真不鑿,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謙以和。
小人之事上也,必諂必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 立朝不是好舍人,自居家不是好處士。
平素不是好處士,則小時不是好學生。 做秀才如處子,要怕人。
既入仕如媳婦,要養人。 歸林下如阿婆,要教人。
貧賤時,眼中不著富貴,他日得誌必不驕。 富貴時,意中不忘貧賤,壹旦退休必不怨。
貴人之前莫言賤,彼將謂我求其薦。 富人之前莫言貧,彼將謂我求其憐。
小人專望人恩,恩過輒忘。 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必報。
處眾以和,貴有強毅不可奪之力。 持己以正,貴有圓通不可拘之權。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 使人不乍處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媚若九尾狐,巧如百舌鳥,哀哉羞此七尺之軀! 暴同三足虎,毒比兩頭蛇,惜乎壞爾方寸之地! 到處樞僂,笑伊首何仇於天? 何親於地?終朝籌算,問爾心何輕於命?何重於財? 富兒因求宦傾資,汙吏以黷貨失職。 親兄弟析箸,璧合翻作瓜分。
士大夫愛錢,書香化為銅臭。 士大夫當為子孫造福,不當為子孫求福。
謹家規,崇儉樸,教耕讀,積陰德,此造福也。 廣田宅,結姻援,爭什壹,鬻功名,此求福也。
造福者淡而長,求福者濃而短。 士大夫當為此生惜名,不當為此生市名。
敦詩書,尚氣節,慎取與,謹威儀,此惜名也。 競標榜,邀權貴,務矯激,習模棱,此市名也。
惜名者,靜而休;市名者,躁而拙。 士大夫當為壹家用財,不當為壹家傷財。
濟宗黨,廣束修,救荒歉,助義舉,此用財也。 靡苑囿,教歌舞,奢燕會,聚寶玩,此傷財也。
用財者,損而盈:傷則者,滿而覆。 士大夫當為天下養身,不當為天下惜身。
省嗜欲,減思慮,戒忿怒,節飲食,此養身也。 規利害,避勞怨,營窟宅,守妻子,此惜身也。
養身者,嗇而大,惜身者,膻而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