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論清代詞學中的“自批評”》,《北京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2、《“追認”與宋詞價值重估》,《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第4期。
3、《口述詞學史研究構想》,陳水雲、潘碧華主編《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唐宋卷),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華人研究中心2012年8月出版,國際書號:978-967-5733-02-4。
4、《詞為宋代“壹代之文學”說質疑》,《中國韻文學刊》2005年第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年第2期轉載6000字。
5、《近代詞學師承論》,《上海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中國社科院《中國文學年鑒》(2008)摘錄,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文學遺產通訊》2007年第4期全文轉載。
6、《論詞學史上的“元批評”》,《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二十九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7、《詞學範疇研究的回顧及宏觀體系建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三十二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8、《木齋詞體起源及發生研究之反思》,《中州學刊》2009年第4期。
9、《葉申薌詞學述論》,《詞學》第十八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10、《葉申薌〈小庚詞〉論略》,《詞學》第二十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11、《詞人鄧廷楨及其〈雙硯齋詞話〉》,《詞學》第二十三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版。
12、《地域性詞派研究的新寫法》,《詞學》第二十四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13、《論吳世昌對王國維詞學的“揚棄”》,《詞學》第二十六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14、《秦觀陸遊名字考釋》,《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年第1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7期全文轉載,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文學遺產通訊》2007年第1期全文轉載。
15、《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的接受史解析》,《文史知識》2007年第10期。
16、《從花間詞看晚唐五代女性閨中生活》,第壹作者,中華書局《文史知識》2009年第3期。
17、《陸遊〈蔔算子·詠梅〉——壹首宋詞“經典”的形成史解析》,《文史知識》2010年第5期。
18、《詩詞中的“遞進”抒情法》,《文史知識》2006年第5期。
19、《“詞中杜甫”說總檢討》,《中國韻文學刊》2007年第2期,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文學遺產通訊》2007年第4期全文轉載。
20、《吳世昌詞體觀述評》,《中國韻文學刊》1999年第2期。
21、《論花間詞在宋金元時的傳播》,《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7期全文轉載。
22、《論詞體觀念的嬗變》,《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0年第3期摘錄。
23、《柳永評價“熱點”“盲點”透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24、《“唐詩宋詞”說評議》,《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25、《花間詞與晚唐五代社會風氣及文人心態》,《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26、《論明代的“花間熱”》,《福建論壇》1997年增刊。
27、《李清照〈詞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第壹作者,《宋代文學研究叢刊》(臺灣)2008年8月版。
28、《詞學體系建構的歷史回顧與反思》,《中國詩學研究》第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29、《花間詞風格新論》,《紹興文理學院學報》1992年第1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2年第10期全文轉載。
30、《宋詞雅化規範化之宏觀透視》,《紹興文理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12期全文轉載。
31、《放翁隱逸詞初探》,《齊齊哈爾師院學報》1994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5年第1期摘要。
32、《論放翁詞的風格類型》,《寶雞文理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
33、《論王世貞的詞學觀》,第壹作者,《中文自學指導》2007年第6期。
34、《“應歌”——花間詞的原生態及其價值重估》,《第三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35、《鹿虔扆〈臨江仙〉並非傷蜀亡之作》,《上海技術師範學院學報》 1993年第3期。
36、《婉中有變,婉融奇雅--也談李清照詞的婉約風格》,《中文自學指導》1991年第12期。
37、《詞學研究的又壹碩果──評楊海明《唐宋詞美學》,《宋代文學研究叢刊》(臺灣)2000年12月。
38、《詞學研究的新突破──評王兆鵬《唐宋詞史論》,《書品 》2001年第4期。
39、《評〈飲水詞箋校〉》,《 書品 》2006年第1期。
40、《後出轉精 嘉惠學林——評周明初、葉曄合著〈全明詞補編〉》,《中國韻文學刊》2008年第2期。
41、《唐宋詞藝術的“總賬式”研究——鄧喬彬先生〈唐宋詞藝術發展史〉讀後》,《中國韻文學刊》2011年第4期。
42、《略論文學史的寫法》,《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43、《清詞中的離亂書寫》,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行旅、離亂、貶謫與明清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1)大會報告。
44、《第六屆全國秦少遊學術研討會綜述》,第二作者,《詞學》第二十七輯,2012年6月。
45、《也論稼軒其人其詞之“氣”》,第壹作者,《紀念辛棄疾逝世80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2007年。
46、《論歐陽修的詞學觀》,第壹作者,《歐陽修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47、《文天祥詞綜論》,第壹作者,載徐明主編《天地正氣》,中國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
48、《論蘇軾詞風發展的四個階段》,第壹作者,《紹興文理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
49、《讀蘇軾〈蔔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文自修》1994年第5期。
50、《歷代詞曲異同論總檢討》,第壹作者,載《國際黃峨學術研討會暨第八屆中國散曲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4月版。
51、《歷代詞曲異同論再檢討》,第壹作者,第十屆中國散曲暨陜北民歌學術研討會上宣讀,2008年8月陜西榆林。
52、《晚明散曲漫議》,《中國韻文學刊》1998年第1期。
53、《秦觀詞研究之反思》,《中國韻文學刊》2014年第2期。
54、《劉永濟〈詞論〉對現代詞學體系建構的貢獻》,劉亮主編《第五屆中國韻文學暨海南詩詞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鳳凰出版社2014年6月版。
55、《辛棄疾研究之反思》,中國李清照辛棄疾學會編《詞學新視野——李清照辛棄疾暨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版。
56、《孫維城著〈張先與北宋中前期詞壇關系探論〉》,第壹作者,劉揚忠、王兆鵬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年鑒》(2006—2007),武漢出版社2009年版。
57、《我自寫我的詞史——王輝斌新著〈唐宋詞史論稿〉讀後》,《貴陽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1、《文學文體,還是文化文體?——古代散文界說之總檢討》,《文史哲》2011年第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1年第5期轉載6000字。
2、《論晚明人的“小品”觀》,《文學遺產》1999年第5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3期全文轉載。
3、《“宋文”為“壹代之文學”說評議》,《社會科學研究》2011年第3期。
4、《“文學”流派,還是“學術”流派?——“桐城派”界說之反思》,《安徽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2年第1期《學術卡片》摘錄。
5、《古代散文的“前理解”或遮蔽文學史實》,《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6月21日第6版《文學》。
6、《從新發現的96通書簡看歐陽修的日常生活》,《武漢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2年第9期全文轉載。
7、《中國古代散文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文學評論》2011年第1期。
8、《論近代散文觀念的新變與傳統》,韓國《中國散文研究集刊》第1輯,2011年12月。
9、《古代散文史撰寫新構想》,《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10、《古代散文史研究中的“遮蔽”問題——拜讀郭預衡先生〈中國散文史〉心得》,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主辦《勵耘學刊》(文學卷)2012年第1輯(總第15輯),學苑出版社2012年版。
11、《易學與晚明小品》,《周易研究》2002年第2期。
12、《明清小品概說》,《文史知識》1997年4期。
13、《明清清言小品概說》,《文史知識》1997年11期。
14、《明清的尺牘小品》,《文史知識》2000年第3期。
15、《明清的筆記小品》(上),《文史知識》2001年第3期。
16、《明清的筆記小品》(下),《文史知識》2001年第4期。
17、《王晫和他的小品》,《文史知識》2001年第8期。
18、《歐陽修〈秋聲賦〉的文化解讀》,《文史知識》2006年第10期。
19、《韓愈〈毛穎傳〉接受史述論》,第二作者,《閩江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20、《呂祖謙〈入越錄〉賞讀》,第二作者,《古典文學知識》2010年第4期。
21、《明清遊記概說》,《中文自學指導》2006年第4期
22、《亟待開掘的文學寶藏――近代域外遊記述論》,《中文自學指導》2005年第4期。
23、《自然的“生命化”和“人格化”──易學與明清小品研究之壹》,載《中國易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4、《明代日記體散文評述》,第二作者,《傳奇·傳記文學選刊》2010年第2期。
25、《“歐蘇”散文合論評議》,第壹作者,《滁州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26、《歐陽修與蔡襄》:《福建論壇》1998年第4期。
27、《論陸遊〈老學庵筆記〉的文學價值》,第壹作者,載劉慶雲主編《放翁新論》,海峽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
28、《現代小品筆法章法論》,《汕頭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29、《俞平伯散文理論的古典資源》,載黃科安主編《中國散文的民族化與現代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7月版。
30、《傳記文學是人類生命的載體——〈中國古典傳記文學的生命價值〉評介》,《文藝報》2013年5月29日第2版《理論與爭鳴》。
31、《歐陽修〈秋聲賦〉的傳播與接受》,《古典文學知識》2013年第6期。
32、《論蘇軾〈前赤壁賦〉的“跨體”傳播與“跨國”傳播》,《蘇東坡研究》2014年第4期。
33、《學術視野中的古代文章學》,王水照、侯體健主編《中國古代文章學的衍化與異形——中國古代文章學二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9月版。
34、《還原:學術的氣度與品格》,第二作者,《中國文學研究》2014年第4期。
35、《朱熹論歐陽修》,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2期。
36、《朱熹論蘇軾散文》,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3期。 1、《古代文體價值論之再估價》,(香港)《文學論衡》總第24期,香港中國語文學會2014年6月版。
2、《古代文論中的“自娛說”》,《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第2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02年第8期全文轉載。
3、《古代文體學的學理構成》,《學術研究》2010年第9期。
4、《古代詩體界說之清理與反思》,《蘭州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
5、《〈古詩十九首〉百年研究之總檢討》,《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第4期。
6、《古詩十九首作者、作年問題再檢討》,《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3月30日第6版《文學》。
7、《謝靈運山水詩歷代評價之再評價》,《中國韻文學刊》2002年第1期。
8、《古代文學研究要摒棄“唯文本”》,《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5月22日B01版《文學》。
9、《從齋名變更看陸遊的心態歷程》,《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10、《武夷山陸遊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國韻文學刊》 2008年第2期。
11、《王維“詩中有畫”研究的回顧與反思》,第壹作者,《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
12、《長安——唐代詩人的“精神家園”》,第壹作者,《長安學叢書·文學卷》,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13、《“詩從對面飛來”》,《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第1期。
14、《古代詩詞中的“愁”情表達法》,《古典文學知識》2011年第4期,4000字。
15、《詩詞鑒賞是壹種再創作》,《學語文》,1993年第2期。
16、《“壹篇全在尾句”——唐宋詩詞的結句藝術》,第二作者,《古典文學知識》2015年第2期。
17、《蘇軾研究綜述》,《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年鑒》,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版。
18、《宋代文學研究綜述》,第二作者,載《2004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年鑒》,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版。
19、《嚴復〈王荊公詩〉批語輯錄》,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中國典籍與文化》編輯部編《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十五輯,鳳凰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20、《蔡襄寫景紀遊詩綜論》,第二作者,林貽瑞主編《蔡襄學術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福建省蔡襄學術研究會紀念蔡襄誕辰99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1、《我與中國韻文學會的“緣分”》,《中國韻文學刊》2015年第2期。
22、《讀蔡厚示先生〈玉雪軒文論集〉》,《福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1、《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與當代中國社會之溝通》,(韓國)韓國中語中文學會《中語中文學》第56輯, 2013年12月版。
2、《重新認識和評價“乾嘉學派”》,《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2月22日第6版《文學》。
3、《“新子學”概念的界定》,《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6月28日B01版《文學》。
4、《“新子學”界說之我見》,《諸子學刊》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又載葉蓓卿編《“新子學”論集》,學苑出版社2014年版。
5、《論古代文學研究的“當下關懷”》,《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6、《藏書家陸遊》,《文史知識》2005年第11期
7、《陸遊的讀書與治學》,《陸遊與越中山水》,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8、《學者陸遊的學術思想淵源及師承》,第壹作者,《第五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版。
9、《陸遊與易學》,第壹作者,張善文等主編《中國易學》(第二輯),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10、《陸遊三山故居修復中的齋居亭閣命名問題》,載《陸遊與鑒湖》,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11、《再論陸遊的“家風”》,第壹作者,載劉慶雲主編《放翁新論》,海峽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
12、《陸遊家世藏書、刻書與著書》,第二作者,《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13、《文天祥與汪元量》,第壹作者,載徐明主編《天地正氣》,中國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
14、《神仙呂洞賓形象的演變過程》,《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第2期。
15、《多面神仙呂洞賓》,《文史知識》2001年第12期。
16、《歷代私家藏書樓命名的文化解讀》,第二作者,中華書局《文史知識》2008年第6期。
17、《吳芝瑛與秋瑾》,《上海技術師範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
18、《竹與民俗文化》,筆名竺頌梅(與陸偉民合作),《紹興學刊》1991年第4期。
19、《松文化散論》,筆名宋竹梅(與陸偉民合作),《紹興學刊》1992年第1期。
20、《古代文學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大學教學》2009年第10期。
21、《談談古代漢語詞匯部分的學習》,《現代中文學刊》(原《中文自學指導》)1994年第3期。
22、《漢字的“本義”和“引申義”知識》,筆名歐陽,《語文新圃》1992年第3期。
23、《辨認異體字的現實意義》,《語文新圃》1992年第3期。
24、《古今詞義差異例談》,《語文世界》2001年第5期。
25、《胡適論魯迅》,《紹興魯迅研究》專刊第12期,1991年9月。
26、《魯迅對家教問題的論述》,《紹興魯迅研究》專刊第15期,1994年12月。
27、《陶行知論家庭教育》,第二作者,《徽州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
28、《智慧老人蔡厚示先生》,《閩臺文化交流》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