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從古至今旳書籍裝幀旳方法有哪些,最好詳細點

中國從古至今旳書籍裝幀旳方法有哪些,最好詳細點

1、繩串聯

中國的書籍出版有著悠久的歷史,書籍的裝幀形制,也是隨著書籍的生產工藝和所用材料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地演變著。

壹般認為,中國最早的書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龜甲或獸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當時,為了便於保存,將內容相關的幾片甲骨用繩串聯起來,這就是早期書籍的裝幀形式。

從商代後期開始,出現了青銅器銘文,統治者將重要文書鑄於青銅器上。特別是到了西周,銘文可以容載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銘文達500字,因人們多把古代這種鑄之銅器上的銘文看作古代“原始書籍”形式之壹,故多數書史家認為,它也是古代書籍裝幀的壹種形制。

2、竹簡

竹簡是紙發明前最具代表性的書籍形制。它可以根據文章的長短,任意確定簡數,壹簡書字壹行,最後用上下兩道繩編串起來,卷捆後保存,還有葦編和絲編兩種,考究者用織物縫袋裝入。竹簡約起源於西周後期,壹直延用到公元4世紀。竹簡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稱木簡。與竹簡

並行的還有木牘,制成長方形木片,用於書寫短文。

3、帛書

帛書是略晚於竹簡的壹種書籍形式,它是將文字書寫於絲織品上,其裝幀形制是縫邊後成卷存放,由於材料昂貴,多為統治者書寫公文或作繪畫用,壹般書籍使用較少。

4、石經(石碑)

石經也是古代書籍的壹種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經》,它開刻於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將儒家七經刻於46塊石碑上,總字數20多萬字。它立於洛陽太學門前,供人們閱讀、傳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過了壹般書籍。其形制是雙面刻字,文字豎向閱讀行列整齊,碑呈U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開刻的房山雲居寺佛教石經,雖年代晚於《熹平石經》,但其影響更大,價值亦高。

5、拓印(卷軸)

紙張發明後,出現了壹種拓印形式。它可以將各種石刻文字復制在紙上,經裱裝成卷後便於保存和閱讀。後來這種方法又用於青銅銘文的拓印和陶文的拓印。從南北朝到隋代的宮廷藏書中,各種拓印件是壹個重要的類別。

紙發明於公元前二世紀;從公元二世紀起,紙才較多地用於書寫;公元二世紀,紙的使用才更為普遍,成為書籍載體的主要材料,紙質寫本書籍的裝幀形制有多種變化,最早的寫本書延用了簡策和帛書的形式,即卷軸裝。唐代初期,在卷軸裝的基礎上,又出現壹種旋風裝,過去,由於只見記載,未見實物,因而對旋風裝的形制眾說不壹。宋代張邦基稱這種裝幀為“逐頁翻飛,展卷至末,仍合為壹卷”;清代葉德輝稱其為“鱗次相積”;也有人認為是將經折裝首尾相連即為旋風裝。後來發現了唐代《唐韻》寫本,是將所寫書頁逐張依次錯開貼於卷軸底紙上,閱讀時打開逐頁翻閱,讀畢仍卷為壹軸,其外觀與卷軸相同,從而證明前兩種說法是正確的。

6、經折裝、旋風裝和蝴蝶裝(印刷術發明初期、遼金時代的書籍裝幀)

經折裝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將所寫書頁按順序裱貼在壹起,再壹正壹反連續折疊,再裱以前後護封。

印刷術發明前,書籍的裝幀形制,壹般只有上述幾種。印刷術發明後,卷軸裝、經折裝仍在繼續使用,但在使用材料,開本的大小,裝潢工藝等 方面,仍不斷有新的發展。並且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新的書籍裝幀形式也不斷出現,先後有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

印刷術的發明,標誌著書籍的出版進入了新的時期。由於生產手段的改變,使書籍能夠快速大量地生產,使更多人能有讀書機會;書籍需求量的增加,又促使了出版印刷業的繁榮和發展。出版者對書籍的裝幀形制則越來越重視,從開本的選用、版芯的大小、字體和行格、裝幀形式、封皮的用料等,都體現了完整的古代書籍裝幀藝術。

印刷術發明於隋未唐初,現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刻印於公元704年前後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敦煌發現的《金剛經》。刻印於公元868年,都為卷軸裝。由此可知,卷軸裝為印刷術發明初期最常用的壹種裝幀形式。最早印刷的壹般書籍是《唐韻》,其裝幀形式可能是旋風裝,約印於唐晚期。

從唐到五代,印刷還不普及,只有西安、四川、淮南、汴京、吳越等地有印刷記載。到宋代,出版印刷業才逐漸普及,政府印書、民間印書、學校印書、寺院印書都發展起來,印書的地域也更為廣闊。與此同時,北京也出現了出版印刷業。過去對遼代北京印刷的書籍,多數只見於記載,實物留傳的很少。例如:遼統和十五年(公元997年)燕京僧行均編的《龍龕手鏡》,乾統年間(公元1101~1110年)刻印的醫書《時後方》、《百壹方》,以及遼代刻印工程浩大的佛經總集《契丹藏》。1974年在山西應縣木塔四層佛像胸中,發現了壹批遼代印刷品,大部分為北京所刻印,其中刻印年代最早的是遼統和八年(公元990年)“燕京仰山寺前楊家印造”的《土生經疏科文》壹卷,最晚的為天慶年(公元1111~1121年)刻印的《菩薩戒壇所牘》壹書。其他書籍有《契丹藏》及遼代刻印經卷47件,遼刻書籍8件,雕印著彩佛像6件,其刻印年代為公元990~1121年之間。從這些印刷品的題記中,我們還知道了壹批遼南京(今北京)的刻印單位,其中有“燕京仰山寺前楊家”、“燕京檀州街顯忠坊南頰住馮家”、“大吳天寺福慧樓下成家”、 “燕京憫忠寺”、“燕京聖壽寺”等。由此可以看出,遼代北京的印刷業已十分興盛。

北宋最早刻印的書為開寶五年(公元972年)的《尚書》和《經典釋文》,《開寶藏》則刻印於開寶四午《公元971年》至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而北京最早刻印的書籍,比北宋只晚18年,由此可見北京出版印刷的歷史,也是十分悠久的。

從這些遼代北京的印刷品來看,多數為卷軸裝,也有蝴蝶裝和經折裝。有的書籍還經過染潢防蟲處理。其中《契丹藏》是最具代表性的遼代北京印刷品,紙墨、刻工、裝幀都十分考究。每卷卷首都有圖畫,代表了我國古代書籍重視插圖的優良傳統。從遼代現存書籍的刻印、裝幀水平來看,北京的書籍出版印刷的歷史,似應再向前推移。

在應縣木塔中,還發現幾件雕版印刷著彩佛像,它是采用雕版方法印刷線條輪廓後,再用手工塗染成彩色。這是距今發現最早的印刷塗彩張貼掛圖。

公元ll27年,金滅遼,定燕京(今北京)為中都,這裏成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海陵王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政府設立秘書監和國子監,專門從事書籍的收集、出版、印刷。金軍占領汴京後,又將那裏的大批書籍、印版運到北京,汴京的壹批刻版、印刷、裝訂工匠也來到北京,使北京的刻印裝力量又進壹步擴大,由於金政府的重視,北京出書的品種大大超過遼代。據統計,金代北京出版刻印的書籍有經史子集。醫學、道藏和佛藏,總計超過200種。

金代北京的書籍裝幀形制,大約與南宋相同,北京的印刷品中卷軸裝已很少使用,佛藏和道藏多用經折裝,壹般書籍多用蝴蝶裝。

蝴蝶裝是印刷術發明後新出現的書籍裝幀形式。有人推斷,五代馮道組織刻印儒家經典,使用的就是蝴蝶裝,但無實物留傳,還難以確定。北宋初年,所印經、史著作,都用蝴蝶裝,並很快在全國通行。從遼代開始,北京也使用蝴蝶裝,其進程大體和中原壹帶相當。蝴蝶裝的應用,是書籍裝幀形制的壹大改革。是書籍從卷軸、經折向冊頁的轉變,從而確定了壹直延用至今的書籍基本裝幀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