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劉禹錫
作者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雲:“何在?”斯招屈之意。事見《圖經》。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耆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壹飛由來無定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淩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註。
按《隋書·地理誌》:“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到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爾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
此詩是端午賽龍舟紀念屈原的第壹詩,紀念型的龍舟競渡,形成於漢魏六朝,延續至今。吳國人周處《風土 賽龍舟老照片記》是最早記錄端午競渡的文獻,說明三國時,“端午競渡”已成為風氣。而記錄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最早文獻,是梁代吳均、宗懍和唐代魏征留下的資料。其中魏征在《誌》中寫道:“屈原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上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掉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驅,梢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諸郡率然。”自此,端午競渡這壹民俗統壹在“紀念屈原”這個具有凝聚力的主題上。
我們的古籍明明記載著的東西,卻往往被鄰近國家爭搶著,比如賽龍舟就差點讓韓國申遺。幸虧我們現在國力和國際威望日益強大,非舊中國可比。其實,賽龍舟活動被韓國爭搶,情有可原的是,韓國有許多習俗和地名,與我們的楚文化類似,比如江陵這個地名,就是楚國最早的國都,紀念屈原的賽龍舟也是發源於楚國的洞庭湖流域,估計韓國開展這個活動也確實早,至於韓國與楚文化的為何有這些***同點,還是留給歷史學家作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