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尚
元尚居藏書:《古籍版本淺說》陳國慶著中華書局1964年7月初版
藏書不曉版本,自然不能算是會藏書。讀書不曉版本,自然也不能算是會讀書。
這是那日寫《古籍版本淺說》讀書記時想起的兩句話。書作者陳國慶,中華書局1964年7月初版,第壹次印刷,全書91頁。1993年以壹元兩角得之於中國書店。如今就這麽壹本小書,在潘家園最少要10元,且多不能回價。不久前,余即見壹本,書品遠不如我手裏的這本,可要價就是10元,並稱“壹口價”。
陳國慶《古籍版本淺說》,正文前有插圖六幅,依次為“明修補宋蜀刻七史《北齊書》”、“歐體宋字版《大易粹言》”、“顏兼柳體字宋版《南華真經》”、“《四庫全書》明蕭雲從繪離騷圖·國殤”、“《四庫全書》明蕭雲從繪離騷圖·蔔居傳、漁父傳合圖”、“清蒲松齡著《聊齋誌異》手稿”。
全書***五章,包括總論、版本的名稱、版本的款識、書籍裝訂的演進、書籍的裝飾和書外的附屬品。書後有壹個索引,書雖小,但最為稱便,理由就在於這個索引。眼下的絕大多數書都沒有索引這東西,是以中看不中用。陳國慶這本很小的書,***91頁,而索引卻用了5頁,可見作者之看重索引。壹本書可看,也可藏,可就是不可用,不能不說是壹種遺憾。這本書可說是使愛書人沒有遺憾的好書之壹。
陳國慶這書,是他在工作中隨時摘錄的筆記,1954年他才把這些筆記按著壹定次序編了起來,並油印了若幹份。1957年作者又將其修訂,此後由遼寧省人民出版社出版。1963年又做了部分修訂,交由中華書局出版。看來此書的完成是經過了壹個比較長的時間的,作者在“跋”中說,這是他“十幾年前”在工作中隨手所做的筆記。跋作於1963年,以此推斷作者自1949年以前就開始註意收集這方面的材料了。都說慢工出好活,壹點不假。今日人們寫書慢則壹年半載,快則兩三個月,所寫內容暫且不論,這種快餐式的圖書,不很快成為垃圾,又能怎樣。
就書的精品而言,壹是要慢工,快了是出不了好東西的;壹是要有不為出書而寫書的心態。版本方面的書,我手裏還是有那麽壹些的,對之發生興趣,大約是在1990年前後。當時剛剛開始買線裝書,對於什麽版本之類的東西,壹點也不懂,常聽人家說起來,覺得很是神秘。
於是就找來壹些這方面的書,自己看。記得當時讀的第壹本書是原書目文獻出版社的《古籍基礎知識問答》,讀的第二本書就是陳國慶的這本。此後又陸續買了壹些,讀了壹些。
關於版本知識的用途,有人總結過這樣四點:壹是區別真、偽本;二是區別全本與殘本;三是區別精本與劣本;四是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壹些書的版本源流。版本學對於藏書、讀書尤為重要,有這四點可得要領。
古舊書作偽多是在版本上弄手腳,幾乎沒有在正文上玩花活的,因為做手腳的人,遠沒有那樣的功夫。
現在有些人對於舊書,不用作偽,那樣太費功夫,簡單的辦法是只改原來的定價。對於原定價的毀壞,就我所見,有兩種:壹種是把原定價給挖了去,這種情況不論是在舊書攤,還是在舊書店,都有這樣幹的;再壹種就是在原定價上面蓋上壹個小圖章,陳國慶這本書的版權頁和封底的定價上,就是用壹個“甲18”藍印掩蓋的,我那本錢基博的《版本學通義》也是如此。亂挖改和亂鈐印都是對圖書美感的壹種破壞,希望人人都來呵護舊書,這應是愛護老版本的應有之義。
首發於: 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