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屬於惡性腫瘤壹類,中醫對腫瘤的認識可謂歷史悠久,經歷了基礎奠定、理論成熟、學術繁榮和提高發展等不同階段。
1.基礎奠定階段
早在3500多年前的殷周時代,古人對腫瘤就有所了解,那個時期的甲骨文上已記載“瘤”的病名,這是現今發現的中醫記載腫瘤最早文獻。先秦時期的《周禮》記載了與治療腫瘤壹類疾病有關的專科醫生——“瘍醫”,其日:“瘍醫掌腫瘍……之齊。”所主治的“腫瘍”就包含現今臨床上的腫瘤,並主張內外結合治療,其中內治“以五毒攻之,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調之”。外治則用“祝藥,……殺之齊”。“祝”意為用藥外敷,“殺”是用藥腐蝕惡肉。“祝”、“殺”都為現代治療腫瘤的常用方法,說明了公元前n世紀古人對腫瘤的治療方法已有了深刻認識。
對於腫瘤疾病較系統的認識則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開始的,該書奠定了中醫腫瘤學形成與發展的基礎,書中所述“昔瘤”、“腸覃”、“石瘕”、“癜瘕”、“癖結”、“膈中”、“下膈”等病癥的描述與現代醫學中的某些腫瘤的癥狀相類似,如“噎膈不通,食飲不下”與食管、賁門癌所致梗阻癥狀相似。《內經》對腫瘤的病因病機也作了論述,認為腫瘤形成與正氣虛弱、外邪侵襲、七情內傷均有關系,如雲:“虛邪中人,留而不去……息而成積”。《靈樞·九針》雲:“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者也。”認為外邪侵襲,可致腫瘤發生。《素問·異法方宜論》雲:“美其食……其病皆癰瘍。”此處的癰瘍,包括了現代醫學中的有體表潰瘍的腫瘤,指的是飲食不節能致體表腫瘤。《靈樞·百病始生》雲:“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裏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也。”指的情誌不暢,則易患腫瘤疾患,這與現代臨床認識腫瘤的病因相符。《內經》中所提出治療原則,如“堅者削之”、“結者散之”,對當今防治腫瘤疾病仍然有指導意義。
繼《內經》之後,秦越人所著《難經》更詳細論述了某些內臟腫瘤的臨床表現和成因機制,如《難經·五十六難》對積聚病的病位、病性和具體癥狀均有記述,對良、惡性腫瘤的鑒別與預後提出了:“積者,陰也,故沈而伏,五臟所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積部,腫塊上下有所始終,左右有所窮處,死不治。聚者,陽氣也,陽伏而動,六腑所生,其始發無根本,其痛無常處,可移動,雖困可治。”並對“五臟之積”作了大致的區別和描述,以指導後世防治腫瘤臨床實踐。
秦漢時期成書的我國第壹部中藥專著《神農本草經》所載人參、杜仲、白術、大黃、半夏的效用與治療腫瘤疾病有關,其中有治療腫瘤壹類疾病的中藥達150余種,大多現仍為臨床治療腫瘤的常用藥。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對“胃反”、“積聚”及婦科腫瘤等病因病機、治療法則、處方用藥有較為詳細的闡述,還較明確地指出了某些腫瘤的鑒別與預後,書中的許多方劑如鱉甲煎丸、大黃廑蟲丸等至今為臨床治療腫瘤所常用。
漢代著名醫家華佗在《中藏經》中指出:“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則生矣,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者也。”認為腫瘤的起因由臟腑“蓄毒”而生。華佗治療噎膈反胃方中有丹砂腐蝕藥物,對體表、黏膜的腫瘤的外治方法有明的治療效果。秦漢時期已有外科治療方法,也用於治療腫瘤疾病,如《後漢書·華佗傳》就有關於外科手術割治胃腸腫瘤類疾病最早記載,開創了人類手術治療內臟腫瘤的先河。
總之,秦漢時期中醫對腫瘤的認識為後世腫瘤學說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理論成熟階段
魏晉至隋唐時期,中醫對某些腫瘤如甲狀腺腫瘤、乳腺腫瘤及其他內臟腫瘤的病因病機及診斷有了進壹步的認識,治療方法上也呈現多樣化,這壹時期對中醫腫瘤的認識理論逐漸趨於成熟。
晉·皇甫謐所著《針灸甲乙經》是壹部針灸專著,書中載有大量的使用針灸方法治療腫瘤疾病如噎膈、反胃等內容;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是壹部當時醫生的急診手冊,書中對腫瘤的發生、發展、惡化過程有全面的認識,認為“凡癥見之起,多以漸生,如有卒覺便牢大,自難治也。腹中癥有結節,便害飲食,轉贏瘦。”書中使用海藻治療癭病,壹直為今人所沿用於治療甲狀腺腫瘤。
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記載了有關腫瘤病因證候***169條,分門別類詳細記載多種腫瘤疾病病因、病機與癥狀,如“癥瘕”、“積聚”、“食噎”、“反胃”、“癭瘤”等病證,表明當時對腫瘤的認識理論已十分成熟,書中還記載運用腸吻合術、網膜血管結紮法治療腫瘤疾病,這在腫瘤治療學上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開始按發病性質和部位對“瘤”進行分類,出現了“癭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膿瘤”和“血瘤”等分類。和《千金要方》同時代的《外臺秘要》中記載了諸多治療腫瘤的方藥,使用大量蟲類藥物如蜈蚣、全蠍、僵蠶等,為後世使用蟲類藥物治療腫瘤提供了借鑒,特別是用羊甲狀腺治療癭瘤的病例,開創了內分泌治療腫瘤的方法,對後世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從這壹階段的醫藥文獻資料可以看出,到了隋唐時期,中醫對腫瘤的病因病機與治療方法認識理論已十分全面而成熟,為後世中醫腫瘤學的進壹步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3.學術繁榮階段
宋金元時期,百家爭鳴,醫學理論日益豐富,中醫防治腫瘤的理論也不斷充實,對腫瘤的認識也更加全面,促進了腫瘤學術的進步和發展。宋·東軒居士《衛濟寶書》中第壹次提及“癌”字並論述“癌”的證治,把“癌”列為癰疽“五發”之壹,提到用麝香膏外貼治療“癌發”。《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對癌的癥狀、病性描述更為詳細,認為癌癥是“毒根深藏”造成的,為後世苦寒解毒法治療癌癥提供了理論依據,還提出了癌有“穿孔透甲”和易於浸潤、轉移的性質。由宋政府主持編撰的《聖濟總錄》論述了體內氣血的流結或某些不正常物質的滯留,可能產生腫瘤疾病,並載有類似肝腫瘤的肝著、肝壅、肝脹等病的證治。《嚴氏濟生方》記載有割治手術與藥物結合治療腫瘤的病例。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對乳巖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描述其早期可治、晚期難治的特點。
金元時期,劉完素力倡寒涼用藥以治療火熱病,對後世用清熱解毒、清熱瀉火等法治療腫瘤具有壹定的指導意義,如用涼膈散治療噎膈就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張從正《儒門事親》壹書,力主祛除邪氣而用攻法,但其在治療噎膈、反胃等腫瘤類疾病時也非常重視辨證論治。李杲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論點,並創立補中益氣湯、通幽湯等,對於癌瘤患者有滋補強壯、扶正固本的作用。朱丹溪倡“相火論”,對“反胃”、“噎膈”等腫瘤類疾病的治療,主張以“潤養津血,降火散結”為主,並創立大補陰丸、瓊玉膏等方。在《丹溪心法》中對乳巖、噎膈、積聚痞塊的形成、演變、預後和治療等,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描述。
明代溫補派代表張景嶽《類經》和《景嶽全書》較為全面地總結了前人關於腫瘤類疾病的病因病機,對積聚的辨證認識又深入了壹步,將治療積聚的藥物歸納為攻、消、補、散四大類,提出了對噎膈、反胃等病的不同治法,還提出及早治療輕淺病證以防止噎膈等腫瘤類疾病的發生。
陳實功《外科正宗》對乳癌癥狀有細致描述,書中提及“堅硬、木痛、近乳頭壘壘遍生瘡瘩”等特征,並認為治療腫瘍、腫瘤類疾病要內外並重,尤以調理脾胃為要。王肯堂對腫瘤類疾病也有較深人的認識,在《證治準繩》中記載了乳癌、噎膈等病因病機及預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了豐富的抗腫瘤藥物如貝母、黃藥子、海帶、夏枯草、半夏、南星、三棱、莪術等百余種。《外科啟玄。血瘤贅篇》記載采用割除法、藥線結紮法治療外突明顯而根部細小的腫瘤、蒂狀纖維瘤。《外科證治全生集》詳細記載了內服、外敷藥物以治療乳癌、惡核、石疽等。
清代已開始強調腫瘤預防、早期發現、及時治療的重要性,吳謙主撰的《醫宗金鑒》提出,如能早期發現,施治得法,癌疾也是可以治愈而“帶疾而終天”的,這與我們現在臨床上許多腫瘤患者,如果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就能帶病生存的觀念是壹致的。吳氏還認識到腫瘤生長的部位多與臟腑、經絡有關,如認為“乳巖”屬於肝脾病變,崩漏、帶下等屬於腫瘤類病者多屬沖、任二脈病變,口腔腫瘤多屬於心脾兩經的病變,喉部腫瘤是由肺經郁熱,更兼多語損氣而成。明清時期的醫藥文獻中,還有關於類似陰莖癌、舌癌等的記載,清代高秉均在其《瘍科心得集》中描述了“腎巖翻花”發病過程,還把“舌瘡”、“失榮”、“乳巖”、“腎巖”列為四大絕癥,已充分了解了惡性腫瘤預後不良。
明清時期,中醫腫瘤學術的繁榮主要表現在理論研究不斷深入,進壹步認識到腫瘤疾病的發展與預後,提出了腫瘤應當及早治療,對腫瘤的治療方法也更加豐富,特別是了解到更多的藥物對腫瘤有治療作用,對臨床的指導意義重大。
4.提高發展階段
清末以後,西方醫學大量傳入,對腫瘤的認識開始了中西醫的匯通時期,隨著現代醫學的滲透,中醫對腫瘤的認識也有了顯著進步和提高。清末王清任創立的“逐瘀湯”系列對後世活血化瘀法治療腫瘤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王維德《外科證治全生集》中用陽和湯、犀黃丸、千金托裏散內服,蟾蛤外貼,確立了許多有效治癌方。唐容川是中西醫匯通學派的早期代表,在其所著的《血證論》、《中西匯通醫書五種》書中所論“痞滯”證類似胃癌、肝癌、胰腺癌等,他認為痞滿、積聚、癥瘕等腫瘤類疾病與氣血瘀滯臟腑經絡有關,提倡活血化瘀治法。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在“治膈食方”中提出用參赭培元湯治療膈證,闡釋了食管癌與胃底賁門癌的病因病機與治則,強調補中逐瘀法則,為扶正固本法治療癌腫提供了理論依據。
以中西醫匯通思路研究腫瘤從清末開始壹直影響到現在,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中醫藥領域利用現代技術從實驗和臨床角度對腫瘤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不斷探討中醫治療腫瘤的新方法,中醫腫瘤學已成為壹門獨立的學科,在治療腫瘤疾病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現代中醫將傳統中醫理論與實驗、西醫學、生物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融合壹體,多方位研究腫瘤的防治方法,取得了重大突破,取得了明顯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古代醫藥文獻中有關腫瘤的內容進行了整理與挖掘,系統研究了中醫對腫瘤的認識和治療方法,並結合現代醫學對腫瘤的研究成果,從中西醫結合的角度,編寫了壹批有關中醫腫瘤的教材和著作,用於指導臨床,並提供進壹步研究參考。
(2)在文獻與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對腫瘤的病因病機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將中醫的病因主要分為內因、外因和體質因素三個方面,病機主要有正氣虛弱、氣滯血瘀、痰濕內聚、熱毒內蘊四個方面,且正虛為腫瘤成因之本,邪實為腫瘤之標,腫瘤疾患多虛實夾雜。根據腫瘤的病因病機,將中醫治療腫瘤法則定為扶正與祛邪兩大類,祛邪又可分為活血化瘀、祛痰利濕、清解毒熱等治法。
(3)證實了許多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具有抗癌作用中藥的療效,並研究了抗癌作用機制。發現中藥抗癌有不同的作用機制,扶正藥物主要是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增強體質,間接起到抑瘤抗癌作用,並減輕臨床癥狀,延緩生命;祛邪藥物主要直接殺傷癌細胞和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扶正常與祛邪***同起效,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
(4)從大量的驗方人手篩選抗癌有效中草藥,並進行實驗研究和臨床驗證,從中研發抗癌中藥制劑或提取有效成分作為化療藥物,如從青黛中提取靛玉紅用於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用莪術油制成註射液治療宮頸癌;山慈姑提取秋水仙堿治乳癌;鴉膽子油治療肝癌和宮頸癌等,這些藥物目前均為臨床治療癌癥的常用藥。
(5)針對放療、化療所引起的副作用,中藥具有減毒和增效作用。近年來研究不斷證實,在放療、化療同時,根據臨床辨證論治配用中藥,不僅可以增加抗癌效應,還能減輕放療化療對機體的毒副作用。目前中西治療方法並用治療癌癥有大量的文獻報道。
總之,現代中醫學從預防到治療腫瘤方面均顯示了明顯優勢,中醫藥方法作為抗癌手段越來受到人們的重視,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中醫藥抗癌研究技術與方法日益提高與發展,在治療癌癥這壹疑難疾病方面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