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鑄造並掌握有壹把能夠打開延年益壽甚至能“得道登仙”之門的“金鑰匙”,這便是指道家修持者們必須天天誦念、時時持行的《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用通俗的話來解釋經名,就是:“太上老君”教導世人要經常保持清靜的心性。從字面上解釋,“清”,水澄澈之意,與“濁”相對。《詩·鄭風·溱洧》:“溱與洧,瀏其清矣。”《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日:‘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又,純潔無穢,明鑒不雜。《茍子·解蔽》:“凡觀物有疑,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淮南子·精神訓》:“耳目清,聽視達,謂之明。”《本際經》:“無染無穢,是名清凈。”《戰國策·齊四》:“無罪以當貴,清凈貞正以自虞。”“靜”,古文“夠”,《韻會》通作靖,亦通作靚,亦通作諍。又《韻會·正韻》音凈義同。(見《康熙字典》)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本字作“諍”,註作“靜”。意即心地寧靜、不受外物幹擾,安定不煩。“清”與“靜”組合成為理念詞語,便形了壹個涵蘊豐湛的哲理範疇。其中便包含著“神”與“心”、“心”與“物”、“性”與“情”、“清”與“濁”、“凈”與“毒”、“靜”與“欲”、“善”與“惡”之間的矛盾鬥爭;能夠以“神”(指人身中之神)制“心”、以“心”制“物”、以“性”制“情”、以“清”制“濁”、以“凈”制“毒”、以“靜”制“欲”、以“善”制“惡”,也便能夠從矛盾紛擾、功利束縛中解脫出來,達到常清常靜,與“道”合真的境界。
考,“清靜”壹說,在我國古籍哲著中最早見之於《老子》,如: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①
致虛極,守靜篤。②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③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④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⑤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⑥
老子提出:“清靜”是世人修身處世的準則。“清靜”可以消除渾濁,可以戰勝燥熱,可以遣除貪欲,可以避免煩擾之事;進而使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樸。老子的“清靜”之說,為後世建樹了修身處世規範,同時也是為後人開拓了壹條保健心身、益壽延年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