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味甘微寒。
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久服輕身益氣。
其根下三蟲,壹名解蠡。生平澤及田野。
——《神農本草經》記載: ② 薏苡,味甘淡,氣微涼,性微降而滲,故能去濕利水。 ——《本草正》 薏仁味甘,利水。
所以薏仁的“祛濕”是從下而祛的,濕氣排除的渠道主要是二便。 吃薏仁後,二便增多,都是正常的排濕現象,只要排便後神清氣爽就好。
③ 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視病之輕重,準用藥之多寡,則陰陽不傷,而濕病易去。 ——《本草新編》 這裏對薏仁的評價很高,不僅祛濕,而且還不損耗津液,尤其提到的是,最宜“濕盛在下”,所以,這些“濕”,薏仁能輕松對付: ④ 腳氣、下肢水腫、風濕痹痛、小便頻繁、大便不成型、陰囊潮濕、白帶異常。
——《本草經疏》。
2.薏仁米的由來有壹味中藥叫“薏苡”,與壹個叫“薏苡明珠”的成語有關,這個成語是指無端受人誹謗而蒙冤的意思。它來自壹段歷史故事:東漢名將馬援(伏波將軍)領兵到南疆打仗,軍中士卒病者甚多。當地民間有種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後果然療效顯著。馬援平定南疆凱旋歸來時,帶回幾車薏苡藥種。誰知馬援死後,朝中有人誣告他帶回來的幾車薏苡,是搜刮來的大量明珠。這壹事件,朝野都認為是壹宗冤案,故把它說是“薏苡之謗”。白居易也曾寫有“薏苡讒憂馬伏波”之詩句。
薏苡作為壹種中藥,有其悠久的歷史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早在《神農本草》中即有記載。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仁,其性味甘、淡、涼,入脾、肺、腎經。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等功用。這就是薏仁米的由來
3.關於桃花潭的詩句古詩1、《贈汪倫》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蘄州送別易副使》
年代: 明 作者: 周忱
江頭柳花白如雪,江上行人正催別。
欲把長條贈遠行,蕩揚花飛不堪折。
今年花飛猶去年,此時壹去何時還。
含情再誦江淹賦,如在桃花潭水邊。
望君重來在旦晚,願君不道蘄州遠。
君看柳絮若無情,猶自隨風去還轉。
3、《贈別鄭秋蕃兼謝惠畫》清 梁啟超
桃花潭水兮情深千尺,長毋相忘兮攀此繁枝。(節選)
贈汪倫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
李白坐上小船剛剛要離開,忽然聽到岸上傳來告別的歌聲。
即使桃花潭水有壹千尺那麽深,也不及汪倫送別我的壹片情深。
註釋
①踏歌:民間的壹種唱歌形式,壹邊唱歌,壹邊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壹百裏。《壹統誌》謂其深不可測。
③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誇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寫深情厚誼,十分動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倫:李白的朋友。李白遊涇(jīng)縣(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時,附近賈村的汪倫經常用自己釀的美酒款待李白,兩人便由此結下深厚的友誼。歷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詩三百首》、《全唐詩》註解,都認定汪倫是李白遊歷涇縣時遇到的壹個普通村民,這個觀點壹直延續至今,今人安徽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先後研讀了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確知“汪倫又名鳳林,為唐時知名士”,與李白、王維等人關系很好,經常以詩文往來贈答。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詳見《李白學刊》第二輯李子龍《關於汪倫其人》)。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閑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李白於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自廣陵、金陵至宣城,則此詩當不早於此前。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百度[引用時間2018-1-16]
4.有關禪意的詩句在中國歷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關於禪意的詩句。有關禪意的詩句我個人就很喜歡這幾首:
1.題義公禪房
唐·孟浩然
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
戶外壹峰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
2.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
唐·王維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頭。
催客聞山響,歸房逐水流。
野花叢發好,谷鳥壹聲幽。
夜坐空林寂,松風直似秋。
3.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
唐·王維
龍鐘壹老翁,徐步謁禪宮。
欲問義心義,遙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裏,世界法身中。
莫怪銷炎熱,能生大地風。
4.青龍山曇壁上人兄院集
唐·王昌齡
本來清凈所,竹樹引幽陰。
檐外含山翠,人間出世心。
5.題破山寺後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唯聞鐘磬音。
6.題東林白蓮
唐·齊己
大士生兜率,空池滿白蓮。
秋風明月下,齋日影堂前。
色後群芳拆,香殊百和燃。
誰知不染性,壹片好心田。
7.慈恩寺偶題
唐·鄭谷
往事悠悠成浩嘆,勞生擾擾竟何能。
故山歲晚不歸去,高塔晴來獨自登。
林下聽經秋苑鹿,江邊掃葉夕陽僧。
吟餘卻起雙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8.石潭即事
明·李贄
十卷楞嚴萬古心,春風是處有知音。
即看湖上花開日,人自縱橫水自深。
9.法海寺訪仁公
清·鄭板橋
樹滿空山葉滿廊,袈裟吹透北風涼。
不知多少秋滋味,卷起湘簾問夕陽。
5.關於仁義的詩句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荀子》:“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
《老子》:“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
趙岐註:“有仁認之道,可以為名。以利為名,有不利之患矣。”
朱熹集註:“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君子以為忠。——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盡心於人曰忠,不欺於己曰信。——宋·司馬光《四言銘系述》
交不忠兮怨長。——《楚辭·九歌·湘君》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誠臣徇主而棄親,孝子安家而忘國,各有行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養生》:“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
唐太宗 《賜蕭瑀》詩:“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禮記·禮器》:“君子之於禮也,有所竭情盡慎,致其敬而誠若,有美而文而誠若。”
《香囊記·慶壽》:“壹生未悟誠明了,百行須知孝悌先。”
明 陳子龍 《送默公師應試燕都》詩:“朗然冰雪心,十年奉誠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