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07月27日,日本真鍋異彩極長條地震雲;0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未考) 2008年05月09日,合肥大範圍放射條帶地震雲;0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實測) 2008年05月09日,甘肅天水異彩地震雲;0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未考) 2008年05月09日,山東臨沂不知形狀地震雲;0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證實) 2008年05月31日,合肥大範圍魚鱗地震雲;06月01日巴士海峽6.3級地震(實測)
2008年06月12日,齊齊哈爾放射條帶地震雲;06月14日本東北部7.2級地震(未考)
2008年06月29日,日本宮城觀測到白色單條地震雲;07月16日日本京都外海地震6.6級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1日,新加坡條形地震雲,08月08日印尼發生5.3級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4日,美國朱諾出現單條形地震雲,08月07日阿留申群島連續發生5.2級、5.8級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7日,美國安克雷奇出現單條形和魚鱗震雲,08月09日阿留申群島發生5.5級地震,11日發生5.2級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9日,巴拿馬出現魚鱗狀震雲,08月11日,委內瑞拉的蘇克雷5.1級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10日,在陜西西安多次觀測到不知形狀地震雲,新疆邊界發生4.2級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30日,在四川攀枝花仁和區、涼山彜族自治州會理縣交界處(北緯26.2度,東經101.9度,震中位於攀枝花市區東南約50公裏。震源深度10公裏。)發生6.1級地震地震前壹個半小時宜賓驚現地震雲。宜賓市與涼山彜族自治州接壤。(證實)
2008年10月3日,寧夏固原連續三次發生4級以下地震,屬同壹震源,10月4日下午,固原市上空出現條狀地震雲,10月6日西藏當雄發生6.6級地震。
2008年12月24日,昆明市區早晨出現單條形小範圍放射條帶地震雲;2008年12月26 日02 時雲南省昆明市宜良縣、官渡區、呈貢縣交界發生M4.3級地震。(未考)
2008年12月25日,德宏州芒市、瑞麗市上空均出現大範圍鱗狀地震雲,呈不明顯放射狀;12月26日4:20瑞麗市猛秀鄉發生M4.9級地震。(實測)
2008年12月26日,早晨7點25分,蘇州大範圍疑似多條/魚鱗震雲雲層
2009年6月21日 18時左右廣西思縣上空出現“七彩祥雲”。6月25日早上5:09臺灣花蓮市發生5.3級地震
2009年7月9日19時19分13秒,北緯25.6°,東經101.1°的雲南楚雄彜族自治州姚安縣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0公裏。震後半小時,姚安境內現奇異天象-地震雲。
2009年12月19日早上6點左右,大慶上空出現“魚鱗狀”的雲。2009年12月19日晚21:02,臺灣花蓮海域發生6.7級地震。
2009年12月19日下午,江西贛州上空持續多時從東偏南方向展開的放射性條雲,覆蓋整個天空。2009年12月19日晚臺灣花蓮海域發生6.7級地震
2010年1月23日西安高陵早八點半後出現魚鱗狀雲,2010年1月24日10點36分14秒,山西運城發生4.8級地震。
2010年1月24日,江蘇、安徽、浙江、陜西、山西等地均出現地震雲,或成群赤練蛇、雞飛狗跳、豬跳圈、螞蟻搬家、老鼠大搬遷等等動物異常現象。發生1.2級地震。
2010年3月4日早上08:18:50,中國臺灣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為6千米。地點在高雄縣和屏東縣交界處。泉州、廈門在3月1日,出現了魚鱗狀雲。
2010年3月5日17時,河北石家莊槐安路城角街附近和世紀公園朝西望電視塔附近出現多條平行地震雲,2010年3月6日11時5分,唐山發生4.2級地震。
2010年4月4日6時29分,安徽省黃山市有人用視頻(詳見百度地震吧)錄下了類似地震雲的雲朵.同日21:46:43山西省大同發生4.5級地震.
2010年4月2日18點18分,上海市楊浦區拍攝的西北方向的類似地震雲,隔壹日,21:46:43 山西省大同發生4.5級地震(詳見下圖)
2010-4-10 11:26 北京營口大慶出現單條行地震雲,昨天唐山市發生4.1級地震 2010年4月12日18:27 西安上空出現三條東西走向灰色地震雲,雲端指向西,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 2010年4月13日11時 河北石家莊發現東西走向的地震雲,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實測) 2010年5月4日下午,湖北武漢市發現南北走向的地震雲,2010年5月5日臺灣外海發生6級地震
2010年5月27日8時左右太原上空出現單條西南—東北走向地震雲,雲端指東北,2010年6月5日太原陽曲縣發生4.6級地震(2010年6月4日下午2時,在太原建設南路可看到東面天空有肋骨狀雲,輪廓清晰)
2010年8月14日在廈門發現長條地震雲,2010年8月22日臺灣花蓮發生裏氏5.4級地震、淩晨2點39分、2點47分以及2點50分,宜蘭市接連發生裏氏4.4級、4.8級和3.4級的有感地震 河南省登封市出現過的地震雲
2011年1月26日(農歷臘月二十三)下午4:45分左右,在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朝日落的方向,出現疑似網上所說的地震雲。2012年3月7日下午5點多,在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朝日落的方向,出現疑似網上所說的地震雲(圖片上限15張,上傳不了了!)
2012年2月4日下午6:00左右,在湖北武漢市日落方向驚現“天裂雲”,2天後,菲律賓發生6.9級地震。 據新疆地震局臺網測定,2012年8月12日18時47分(北京時間),在新疆於田縣發生6.2級地震,在2012年8月14日,在烏魯木齊上空觀察到的典型排骨雲。 2013年4月7日有網友在武漢拍到放射雲,顯示方向的日落方向。不知道是否跟雅安地震有聯系. 2013年5月29日山東出現鄒城地震雲,2013年6月9日3.0級地震
2013年7月18日在蘭州出現地震雲,甘肅定西出現6.2級地震。
2013年10月20日左右,長春出現橘黃色極長條地震雲,整整兩周後中午11點左右松原發生5.0級地震,2013年11月8日,長春出現團塊震雲,魚鱗震雲,隨後晚19點30松原發生4.1級余震。
2013年11月21日上午松原出現魚鱗震雲,隨後11月22日晚~23日早松原連續發生3次5級以上地震,最高震級5.8。 2014年08月01日傍晚,山東臨沂出現不規則地震雲;08月03日魯甸地震。(8·3魯甸地震) 2014年9月16日14時42分、43分,在乳山市(北緯:36.8度,東經:121.7度)分別發生3.6級、3.3級地震。震前出現地震雲。
2014年9月18日晚山東乳山出現疑似地震雲,9月19日23時05分在山東省威海市乳山市發生M2.4級地震。
2014年11月3日傍晚,武漢市武昌區出現地震雲。
2014年11月9日上午,四川省康定縣出現條狀地震雲。12日下午江蘇省蘇州市出現放射性地震雲。22日下午5時發生6.3級地震。
2014年11月27日下午江蘇省蘇州市出現爛棉花狀放射性地震雲。12月6日18時雲南景谷發生5.9級地震。
2015年1月19日泉州廈門多地出現條狀雲、魚鱗雲
2015年2月06日,早晨08:00左右,石家莊新百廣場附近向東觀看,可見細條狀疑似地震雲
2015年6月29日上午,山東威海乳山市西南方向出現大片魚鱗狀地震雲,7月1日晚乳山市發生3.1級地震,大約壹小時之後又發生了壹次余震。 早在17世紀中國古籍中就有“晝中或日落之後,天際晴朗,而有細雲如壹線,甚長,震兆也”的記載。
1935年我國甘肅隆德縣(今屬寧夏)《重修隆德縣誌》中記載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凈,忽見黑雲如縷,婉如長蛇,橫臥天際,久而不散,勢必為地震” .。
清人王士禎在其所著的《池北偶談 卷下》中“地震”壹節裏,談到1668年7月25日山東郯城8.5級地震時,記有:“淮北沐陽人,白日見壹龍騰起,金鱗燦然,時方晴明,無雲無氣。”這裏說的龍,看來是壹種“黑雲如縷,宛如長蛇”的長蛇狀帶狀雲,陽光壹照,便顯得金光燦爛。這便是地震雲中的壹種。另中國古代的許多縣誌和史書中都有這樣的記載。1935年中國甘肅隆德縣(今屬寧夏)《重修隆德縣誌》中記載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凈,忽見黑雲如縷,婉如長蛇,橫臥天際,久而不散,勢必為地震”。
1948年6月27日,日本奈良市的天空,突然出現了壹條異常的帶狀雲,好似把天空分成兩半。此怪雲被當時奈良市的市長看見了。第三天,日本的福井地區真的發生了7.3級大地震。 市長把這種“帶狀”、“草繩狀”或“宛如長蛇”的怪雲,稱為“地震雲”,認為“地震雲”在天空突然出現後,幾天內就會發生地震。市長的論斷,得到了日本九州大學工學部氣象學家的支持。1978年1月12日下午5時左右,市長在奈良市商工會議所五樓禮堂講話時突然看到窗外天空中飄動著壹條細長的由西南伸向東北方向的紅雲,他立即停止講演,向參加會議的大約三百多人宣布,那就是“地震雲”!雲的上浮力量很大,正要突破其它雲層。“地震雲”有時呈白色,有時呈黑色,這次因為發生在黃昏,所以呈紅色,他估計在兩、三天內將發生相當大的地震。結果,第三天(1月14日中午)在日本東京以南伊豆群島的大島近海發生了7級地震。
世界各國對於地震雲的研究還是最近幾年的事,其中以我國和日本處於領先地位,我國對地震雲的研究始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後,成功的例證有十余個,日本利用地震雲預報地震成功的例證有上百個,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雲”這個名字的不是地震學者,而是壹政治家,他就是日本前福岡市市長鍵田忠三郎,他曾經親身經歷過日本福岡1956年的7級地震,並且在地震時親眼看到天空中有壹種非常奇特的雲,以後只要這種雲出現,總有地震相應發生,所以他就把這樣的雲稱為“地震雲”。
地震雲既可以在地震前出現,也可以在地震之後出現。通常,我們把地震前出現的地震雲叫“前兆雲”或“震前雲”;把地震後出現的地震雲叫“震後雲”。震前雲與震後雲都具有地震雲的形態,但兩者是有區別的,主要區別:震前雲的結構厚實,有力度。震後雲的結構松散,無力度,給人的感覺是有形無實:即有地震雲的外形,但沒有震前雲的力度。震前雲多出現在高空,震後雲多出現在低空。當我們看見地震雲時,首先要識別它是震前雲還是震後雲。 電離層、磁層電(磁)場與地球表層發生電磁感應,形成壹個統壹的地表——電離層、磁層電(磁)場,二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當大氣層中的某個局域聚集了大量等離子體時,其對應的地面必然感生同樣強度的等離子體電場;同樣,當地下某個區域聚集了大量等離子體時,其對應的大氣層也必然感生同等強度的等離子體電場。二者互為因果。雨雲常常是帶電的,而地震雲可能是壹種帶電量較高的雲。由此看來,地震雲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合理的,而且可能是導致地震的壹個重要因素。因此利用地震雲預報地震也是壹種科學有效的手段.
如上所述,地震雲極可能是壹種帶電量較高的電荷雲(等離子體雲)。 2008年8月30日下午2時,宜賓李豆腐冬泳隊壹行16人,從宜賓春暢壩下水向歷史名鎮李莊遊去。隊伍遊到鹽坪壩附近,大概是:北京時間2008年8月30日15時左右,遊在隊伍後面的老莫通過觀天及網上關於地震雲的知識,向身邊翠屏區審計局的李斌和宜賓市工行的唐國強說:發現了天上的地震雲。審計局的李斌當即表示了強烈的疑問。老莫回家後得知:北京時間2008年8月30日16時30分,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涼山彜族自治州會理縣交界(北緯26.2度,東經101.9度)發生6.1級地震,震中位於攀枝花市區東南約50公裏。震源深度10公裏。
2010年11月9日早上8點,開封市韓玉軒早晨8:00在龍亭遊玩時,發現天空西北走向有3條地震雲,並告訴朋友說可能未來有地震發生。北京時間11月19日14時42分,陽江市平崗鎮發生4.9級地震壹次,晨零時00分3.88秒、16時28分12.96秒,深圳分別發生ML2.0級(經度114.5緯度22.6)和ML1.8級(經度114.5緯度22.6)兩次輕微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時,就在7月27日傍晚,遠在日本本洲大偶的真鍋大學教授,發現天空中出現了壹條異常的長長的雲彩,並用相機拍攝下來。經研究,這條異常的長條雲,就是唐山發生地震的前兆雲。
1977年12月20日中午前後,呂大炯先生在北京密雲水庫附近的山坡上,從正南方向觀測到壹條仰角較低東西走向呈灰白色的帶狀雲。呂大炯先生又發現近兩日來,基巖電與基巖應變都發生突跳,經過計算,呂大炯先生發布了在日本、阿留申壹帶,可能於當日21點25分前後發生6.0±0.5級的地震,在次日5點35分前後發生6.8±0.5級地震的預報。結果預報正確,在日本小笠原壹帶,當日16時56分發生5.8級地震,次日9時零6分發生6.5級地震。
很可能,這種地震雲不單單是地震的預兆雲,而且是直接導致地震的罪魁禍首之壹,這種異常的長條狀地震雲,極可能是在地內強電場的感應下,聚集形成的某種符號的電荷占優勢的等離子體雲,這種外形似稻草繩狀的帶狀雲極可能充當了地內電場電路中的導線,將電離層等離子體向震區另壹種符號的電荷占優勢的地內電場輸送,成為地內正負電荷(等離子體)發生復合放能的“導火索”。
地震雲
日本前奈良市市長鍵田忠三郎、日本九州大學工學部真鍋大覺副教授、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呂大炯都曾多次成功地通過觀測地震雲來預報地震。並總結出壹些規律。呂大炯總結出了地震雲的三種主要類型:壹是走向垂直於震中方位的稻草繩狀或條帶狀雲;二是焦點位於震中的輻射狀雲;三是幹涉條紋狀雲。
鍵田忠三郎、真鍋大覺等人發現,放射出強有力而令人生畏的光芒的白色條帶狀雲預示著大地震。
在形態方面,用肉眼看,強勁有力的雲,好像把天空分為斷層那樣的雲,宛如壹條彎曲的蛇令人感到生畏的雲都是強烈地震的前兆雲。
在色彩方面,有的雲灰色、黑色和紅色混雜在壹起,令人感到生畏。這種令人生畏的顏色成分就可以說是大地震的前兆。有的地震前,只有壹條紅色的條帶狀雲漂浮在晴空。(雲彩之所以具有絢麗色彩,可能正是由於它充滿了電荷的緣故.——引者)
在時間上,如果地震雲以壹定的形態在晴空保持壹個小時以上,那麽附近就要發生地震。異常的如同火焰般鮮紅的朝霞或晚霞也是地震的前兆。
如果雖然出現了地震雲,但是它和另外出現的地震雲互相交叉,或者二條地震雲在他們延長的壹端發生交叉(或與高空幅度寬闊的薄雲形成交叉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不會發生地震。顯然,放射出強有力而令人生畏的光芒的白色帶狀雲、紅色的雲、灰色、黑色和紅色混雜的甚至強烈大風都吹不動的雲,火焰般的鮮紅或由紅色、紫色以及各種顏色混雜而成的朝霞或晚霞,極可能都是充滿了電荷的等離子體雲(否則不會發光和有怪異的顏色)。這些巨量的電荷或等離子體雲流入地面後,就會在那裏形成更為強大的電場,電場中的等離子體壹旦發生復合放能,就導致地震。
時間上保持1小時以上,向地內傳輸的電荷量已較大,所以能形成地震。時間過短,則向地內輸送的電荷量較少,故不足以引發地震。而所以出現兩條相交的地震雲就不會發生地震,極可能是由於兩條雲中不同符號的電荷各占優勢(否則不會相交),兩種電荷相交後發生復合,不會再流入地內,故不會發生地震。
另外,從地震雲與震中位置的關系來看,也符合作者提出的地震雲可能是地震的部分電荷源的觀點。——鍵田和真鍋先生發現,震源總是在雲的延長方向或垂直方向。按照真鍋先生的說法,震源放射出的電磁波有兩種,壹種如同向池中投進壹塊石子時產生的同心圓的波紋壹樣逐漸向外擴展;另壹種呈放射狀的直線從震源向四周射出。當同心圓的上空出現地震雲時,震源就在和雲形成的垂直方向上(焦點上),當放射狀直線的上空出現地震雲時,震源就在雲的延長方向上。地震雲的延長線方向,可能就是地震雲(中的電荷)進入地面的地點。而震源在與地震雲形成的垂直(直角)方向,則可能與“偶極子受力的方向壹般並不和電場的電力線同壹個方向,甚至可能垂直於電力線的方向,即偶極子可沿等位面受力”有關。 用地震雲預測地震的方法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曾壹度出現在中國和日本,但1985年後又歸於沈寂。
20世紀70年代,中國最為著名的地震雲研究者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呂大炯。1977年呂大炯、宋松等人等開始用地震雲來預測地震。1978年,呂大炯在自然雜誌上發表“地震雲及其成因的探討”及專著《震兆雲霞》〔學林出版社,1982〕。
俄國對地震雲和熱紅外研究較早。B.H.納爾納斯1912年提出地球放氣作用的理論解釋。1988年,B.Горнывм等報導了震前地震雲和地球熱紅外輻射為地震活動性標誌。它們由地下氣體噴發所致,其基本形態有2種:壹種是邊界平直的狹窄雲帶(白色);另壹種是雲塊中窄沖蝕帶(黑色)。它們分布於活化斷裂帶上空,延展可達數百公裏。
當今用地震雲預測地震在世界上影響最大的研究者為旅美中國研究者壽仲浩。1994年開始,壽通過互聯網上有定期發布衛星雲圖的網站利用衛星雲圖取代了室外觀測地震雲,進壹步提出了地震雲成因理論,形成了壹套預測中短臨地震的基本方法。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他對全世界地震進行預測,並將預測信息及結果在網站上發布,接受世人的檢驗。10多年來,他正式向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提出預測大地震意見50多次,其中36次三要素較正確。
特別應指出,聯合國將旅美中國人壽仲浩的論文“伊朗班姆地震預測和宇航技術”收入了“聯合國對於宇航技術應用計劃研討會”論文集,成為向聯合國所有成員國推薦的唯壹項地震預測成功技術。
經過許多研究者的長期努力,地震雲預測地震的方法得到了長足發展,逐漸獲得世界的承認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