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春秋?古樂中有這樣的記載:“昔春秋樂,三人操牛尾,以歌鑄足。”描述了祖先唱歌跳舞的情況。“操牛尾”就是唱歌跳舞時把牛尾握在手裏,“甩腳”就是踩腳,壹種舞蹈動作。可惜當時沒有《八闕》歌詞的文字記載,所以不知道它的細節。
有了文字,口頭歌謠被記錄下來,成為詩歌。
這裏我們把詩歌的發展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壹)《詩經》
(2)《楚辭》
(三)漢代詩歌
(四)魏晉南北朝詩歌
(5)唐詩
(六)宋詩
(七)宋代以後......
(壹)《詩經》
《詩經》是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期(1122年至570年)500多年的詩歌。在被列入儒家經典之前,被稱為“詩”或“詩三百”。漢代以後稱為《詩經》。詩經的作品都是副歌的歌詞。古人根據音樂的性質,將《詩經》的主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共有305首。
《風》是壹首具有各種地方色彩的民歌。壹* * *十五國風是十五個地區的民歌。十五種民族風格:包括、、彜、彜、魏、王、鄭、齊、魏、唐、秦、陳、齊、曹、尤等民族風格的民歌。其時代,少數詩為西周晚期,大部分為東周。
《雅》是西周中後期的宮廷樂歌,是壹位士大夫的作品。“優雅”有積極的意義。當時人們把王朝直接控制的音樂視為正音。雅分為大雅和瀟雅。《大雅》為朝廷之樂,31條;瀟雅是壹場盛宴,現有74篇文章。
頌是獻給祠堂的詩,是獻給“告成之神”的歌。“賦”字即“容”字,意為“舞容”(舞態、舞形)。賦分三部:就時代而言,最古老的是《周賦》,有31篇為周天子所用;松露的四首詩受到了魯國君主的稱贊,它們產生於公元前七世紀。《商朝五賦》是殷商後裔的歌,產生於公元前七至八世紀之間。
《詩經》中的六義四始;
《毛詩序》說:“詩有六義:壹是風,二是賦,三是比,四是榮,五是雅,六是頌。古詩六義中有兩個不同的組別:體、雅、頌詩的內容和體裁;賦、比、興是指詩歌的實踐。和“李周?管春?主人叫“六首詩”,順序相同。
國風第壹篇是關雎,第壹篇是鹿鳴,雅第壹篇是文王,頌第壹篇是清宮。這四條統稱為“四始”。
《詩經》在體系上,主要是四字體,篇幅短小,分章,章與章之間重復。
(2)《楚辭》
《詩經》之後,詩壇沈寂了三百年。直到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末期,南方楚國才出現了壹種色彩濃厚的新詩風,這就是《楚辭》。楚辭的代表作家是楚國詩人屈原。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籍,將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書,取名《楚辭》。從此,《楚辭》成了壹本詩集的名字。
《楚辭》之美具有強烈的傳奇色彩和英雄色彩,瑰麗浪漫,驚心動魄。楚辭之美代表了戰國時期壹種新的審判觀念。戰國是哲學家的時代。懷疑、探索、思考是當時的時尚,平庸、庸俗、從眾被人們所不齒。百家爭鳴的局面促使人們去探索新的領域,創作出個性鮮明的藝術作品。
《楚辭》在形式上最大的特點是使用感嘆詞“Xi”和虛詞“起”、“壹”、“於”、“兒”等相互配合,從而調整句子的節奏,使其變化整齊。
(三)漢代詩歌
(1)韓樂府
“樂府”原是漢武帝建立的壹個音樂組織的名稱。它負責制作音樂和收集民歌,整理後在宮廷儀式和宴會上演唱。後來,樂府收集、整理、演唱的民歌統稱為樂府詩或樂府歌,簡稱樂府。
宋代詩人郭懋謙編纂的《樂府詩集》是收集樂府詩最全的書籍之壹,共100卷,涵蓋了從古代歌謠到唐五代新樂府詩的各個時期。其中,漢樂府約40首,主要見於《和歌》、《鼓吹歌》、《雜歌》。
“悲喜交加,世事難料。是漢樂府內容的特色。”“源於某件事”是指現實生活中的壹些事是被念叨的,是為了感覺而寫的,而不是感情。”物”是觸發詩歌的契機,可以用詩歌來描述,也可以不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詩十九首
文人從漢代開始學習寫五言詩。壹般認為現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詩是東漢班固的《詠史詩》,講述了漢文帝的孝女緹縈為贖父之刑,懇求不要做奴婢的故事。東漢末年壹些佚名人士寫的19首五言詩,後來被收入《昭明文選》,名為《古詩十九首》。這些詩代表了東漢文人五言詩的藝術水平,被劉勰稱為“五言之冠”(《文心雕龍?明詩》)。《古詩十九首》的內容主要表達了遊子失落的誌向和思念妻子的心情,表現了當時中下層士人的不滿和不平。
古詩十九首賞析
(四)魏晉南北朝詩歌
五言詩興盛於魏晉南北朝。漢魏時期,以孔融、陳琳、王燦、徐淦、阮瑀、楊穎、劉真為代表的七位詩人在建安詩壇嶄露頭角。後來經過阮籍、左思、陶淵明、鮑照、謝靈運、庾信等人的努力,五言詩創作更加繁榮。
這壹時期最有成就的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365-427)。他的詩歌內容可分為兩類:田園詩和詠懷詩。田園詩是陶淵明的獨創,其內容包括:田園的寧靜和自己無憂無慮的心境;歌唱勞動和在勞動中與農民建立的友誼;反映了農村的衰落和貧困的生活。詠懷詩的內容是關於陶淵明仕與隱的矛盾,表現了其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和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崇高品德,也以曲折的方式揭露了當時社會政治的汙穢。(右圖為魏武帝曹操雕像)
魏晉南北朝也是七言詩確立的時期。七言詩的形成主要來自楚辭和民歌的影響。中國現存最早的成功七言詩是曹丕的《葛炎行》。
(5)唐詩
“什麽,詩歌是盛唐的!其體,則三、四、五言、六、七、雜言、樂府、歌行、近體、絕句,皆備。其風格有高有低,有遠有近,有厚有輕,有淺有深,有大有小,有細有粗,有巧有拙,有強有弱,極其豐富有力。它的基調是優雅的、泥濘的、深沈的、寬廣的、優美的、悠閑的、新奇的、淫穢的、奢侈的。甚至人,皇帝,將軍,臣子,布衣,童子,婦人,女子,羽客,都是不可捉摸的。」
——胡《詩選》卷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63頁。
唐詩之高不可攀,在於氣象之恢弘,神韻之超越,意境之深邃,格調之典雅。唐人寫詩首先是陶冶詩意。或者只寫那些適合用詩歌表達的東西,力求表現優美的氣質,追求優美的意境。唐詩的美是壹種空靈的美,如鏡中花,月中水,是現在,但不能在壹起。
就體裁而言,唐詩的發展已經非常完備,各種形式的體裁和文體在唐代詩人中也有所嘗試(從胡的上述文字可見壹斑)。
因此,唐代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代(公元618-907)的詩歌可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
1.初唐:漢高祖武元年(618)——玄宗元年(712)。
初唐是唐詩的醞釀期。這壹時期初期,詩歌的風格主要沿襲了魏晉時期梁、陳宮的風格。初唐時期,出現了、、陸、、楊炯四位傑出的詩人,他們只是改變了自己的詩風。他們以剛健的新詩風,寫下了建功立業的理想和人生悲歡的情懷,表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和重大的政治問題。然而,詩歌的形式直到武則天統治時期才發生變化。
當時,陳子昂站出來提倡“復古”,對詩歌進行了革新。他贊揚漢魏詩歌豪邁的詩風和現實主義的內容,抵制和反對齊梁以來的輕狂習氣。代表作有《幽州城樓上》、《感覺》等38首。
2.盛唐:玄宗開元元年(712)——代宗永泰元年(675)
盛唐是唐詩的黃金時代。當時傑出的詩人如繁星,出現了兩位大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李、杜外,高適、、王維、孟浩然也是當時傑出的詩人。
政治詩、邊塞詩和山水詩是盛唐詩歌的三大主題。從詩歌的體裁來說,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流派:壹個是邊塞詩人,壹個是田園詩人。
前者以寫邊塞風光和戰爭生活著稱,多采用七石古詩和七言絕句的形式。田園詩人,故名,主要寫山水和田園生活,常用五言詩的形式。他們的作品各具特色,同時又能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況和民族意識,以及詩人積極利用世界,度過閑暇時光的心境。這些詩歌中瑰麗的精神、進取的精神、開放的胸懷、健康的情趣、多姿多彩的藝術風格,吸引了後世無數讀者,成為詩歌藝術不可企及的極致。
3.中唐:代宗大歷元年(766)——文宗太和九年(835)
中唐詩歌數量最多,詩歌流派也最多。主要詩人有魏、柳宗元、韓愈、孟郊、元稹和白居易。
貞元、元和年間,出現了白居易、元稹、沈李、張繼、王建等等壹批作家,詩壇重新繁榮起來。
當時,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要及時寫,歌詩要為事寫”,所以他寫了許多反映民生疾苦、用人民的語言揭露政治弊端的詩。白居易著名的長詩有《長恨歌》和《琵琶行》。以韓愈為代表的壹批詩人,通過個人的不幸,反映現實的黑暗,追求奇險的風格。只活了27年的李賀,以虛幻的意象探索冷艷的風格,使他獨樹壹幟,也為晚唐詩歌開辟了新的道路。
4.晚唐:文宗元年(836)——趙玄宗四年(907)
晚唐是唐詩由盛轉衰的時代。大多數詩人模仿前人的才華,缺乏氣度,藝術成就低下。主要詩人有杜牧、李商隱和文。
晚唐詩歌雖然沒有盛唐和中唐那麽突出,但也有自己的特點。詩人對歷史的回顧和當時無可奈何的憐憫;對生活的欣賞和內心的反思;功利目的的淡化和對藝術的追求,使他們的詩歌充滿了暮年的情調,美不勝收,芳香四溢。
(六)宋詩
“(宋代)以言為詩,以學為詩,以議為詩。」
——嚴羽
到了宋代,詩人面臨詩壇極難維系的挑戰。而宋人借鑒其他體裁,以散文寫詩,追求詩歌的散文化,以散文為詩。
(1)北宋
在梅和歐陽修的努力下,北宋初年流行的體終於被淘汰。梅反對風格的華麗與朦朧,主張平淡,但缺乏詩意。歐陽修“開始糾正坤體,重點是齊體,所以說話比較輕松流暢。”可惜他的詩歌意象不夠豐滿,文采有些欠缺。後來王安石喜歡在詩歌中撥弄典故,顯學,議論,註重文字修飾。
蘇軾是北宋時期成就最高的詩人。他的詩歌才華豪邁雄辯,善於在詩歌中運用比喻。他現存的作品有4000多件。
北宋後期,黃庭堅提出了壹些詩歌創作主張,得到了陳師道等人的響應,開創了江西詩派。這個學派的主張可以分為兩部分:壹是“無字無處”(見黃庭堅《答洪菊父書》),多讀書,從學習中尋求詩的美。二是“化鐵為金”(同上)“取胎換骨”。所謂“點石成金”,就是把古語變成新鮮詞匯,比語言更重要。所謂“取胎”、“換骨”,都是在抄襲前人的詩詞,換壹個角度、換壹種方法來表達。站在這個學派的立場上,寫詩無非是翻新古人的詩。作者自身的氣質和興趣無關。壹首詩好不好,要看它翻新的時候有多巧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宋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寫了近萬首詩。他從學習江西詩派入手,中年參軍後脫離江西詩派影響,成就斐然。陸遊學會繼承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師的傳統,再從自己的生活中尋找詩歌的靈感,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可謂是壹位全面的詩人。和陸遊壹樣,是楊萬裏先學江西詩派,後自創江西詩派。楊萬裏與陸遊齊名,嚴羽在《蒼施瑯話》中稱他為“楊承齋體”,可見他在當時的影響之大。代表作有《初夏睡午覺》。
(七)宋代以後......
雖有“元曲四大家”(於吉、楊載、範牧恒、傑斯)、柳蔭、王冕等人,但成就並不突出。
明清之際的論爭主要集中在唐宗與宗宋的問題上。
明代最有影響的詩歌流派是前七子和後七子,他們都崇尚唐寅。前七子以李夢陽、何敬明為首,主要活動於弘治、鄭德年間。嘉靖到嘉靖之間的後七子,活在唐朝,像前七子壹樣打壓宋朝,但更為細致,但對宋朝略有寬容。骨幹人物有李攀龍、王士禎和謝榛。可惜前七子寫的詩都不如宋朝寫的好。於是,有三個元恭安(宗道子伯修、弘道子中郎、中道子小修)排行七子。
清初至清中葉,詩歌創作成就顯著,詩人也有別於盛唐、兩派。主流是唐派,有顧、朱彜尊、王士禎、王夫之、毛啟齡(《江上詩》作者)等。有黃、、吳稚真(陸、吳編鈔)。
到了甘家,唐宋詩之爭,各抒己見,於是另標目的,立起大旗。當時的沈、袁、翁對詩歌各有主張。沈德“代替”(漏字。原字是水部用“供”字)以揚格調,倡唐音;袁枚提出了自然的精神,主張詩歌要表現個人的清新感受,不要受古人的束縛;翁方綱則註重質感,想用知識和技巧填補神韻說的空虛。最終盛行的還是宋詩。
同光,盛行於同治、光緒年間,以陳、、沈曾植為代表,模仿江西詩派,對詩人產生影響。這種體裁的詩歌幾乎什麽都可以寫,不管有沒有詩意,但是詩歌被當成了炫耀知識的工具。這樣,詩逐漸走向非詩,詩的存在價值被否定。
五四開始的新詩運動,拋棄壹切舊東西,向西方學習用白話文寫作。雖然可以說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卻反映了詩歌發展的邏輯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