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音樂美學論著是《樂記》,它以儒家思想為主、包容其它各派思想,談及音樂的本源、特點、音樂與社會、與政治的關系等問題,是先秦儒學的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
對於《樂記》的記錄,歷來有兩種說法,壹種是說它是由戰國時期孔子的再傳弟子公孫尼子所作,另壹種觀點是說它是漢代劉向、劉歆父子校先秦古籍所得。
對於音樂的本源,《樂記》認為音樂是通過聲音來表現的,情來自人對現實的反應,認為外界事物的變化引起人的情感的各種變化,而音樂則是這些變化的外部表達。關於音樂對人的感情的影響,?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人生在世,人人都需要音樂,這是不可避免的。《樂記》強調的音樂對情感的影響,是非常正確的,壹個國家處於革命高潮時期或者處於抵禦外敵入侵的時期時,革命歌曲飄遍街頭巷尾,人民的革命熱情高漲,正義感壓倒壹切歪風邪氣。而當靡靡之音泛濫時,許多青少年墮落不堪,萎靡不振。現代的研究結果也證明,音樂與情感之間存在著壹定聯系。《樂記》還強調音樂與政治、社會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書中記載:?使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對於音樂的社會功能,它主張音樂為治理朝政、端正社會風氣、禮節等相配合,為統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務。
《樂記》繼承與發展了孔子以來儒家關於音樂的特征、樂記的功能以及內容形和式、禮和樂等關系的思想,這些思想與它之前的儒家著作中的相比更為明確飽滿、系統。《樂記》作為中國古代最為重要、最為系統的音樂思想教育的論著,至今仍然光芒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