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
“沁”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形聲字,從水,心聲。本義為沁水。另有滲入;浸潤;頭向下垂;納入水中等義。
沁造字法為形聲。字從(水),從心(中心,內裏),心兼表聲。表示“從內部滲透出來的水。”本意是滲入,後引申為香氣或液體等的滲入或透出,如:沁人心脾。
古籍解釋:
水。出上黨羊頭山,東南入河。從水心聲。七鴆切。
說文解字註:
黨郡_遠,二誌同。今山西沁州沁源縣縣城南故_遠城,漢縣也。前誌_遠下曰:“羊頭山世靡谷。沁水所出。東南至熒陽入河。過郡三。行九百七十裏。”
三郡:上黨、河內、河南也。《水經》曰:“沁水出上黨涅縣謁戾山。南過_遠縣東。至熒陽縣北。東入於河。”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七鴆切,音_。水名。《說文》:水出上黨羊頭山。《水經》:沁水出上黨沮縣謁戾山,南過谷遠縣,東至滎陽縣北,東入於河。註:_洎水。《郡縣釋名》:沁河源出沁源縣,有二,壹自縣西北綿山東谷南流,壹自縣東北馬圈溝南流,俱至交口村合流入黃河。
又州名。《廣韻》:本漢谷遠縣,後魏置沁源縣,武德初置州,因沁水以名。《廣輿記》:沁源縣屬沁州,沁水縣屬澤州。
又《集韻》:所錦切,音?。又斯荏切,音_。又所禁切,音滲。義同。
又以物探水也。韓愈詩: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沁。註:北人以物探水為沁。
又思林切,音心。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