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也多有小皇帝即位,為什麽卻沒出現類似呂後、武後太後專權?
歷朝歷代,如果碰到皇帝年少,朝廷無主,經常會出現太後垂簾聽政的現象,其實這事情也無可厚非。在封疆王朝,皇權的級別最高,如果皇帝無法親政,最親近的就是皇帝的母親,也就是太後,為了防止皇權旁落,那麽權力就成太後獨享。
漢朝有呂後專政,唐朝有武曌奪權,清朝也有慈禧垂簾聽政,那麽為何明朝就能獨善其身,沒有後宮專政的現象?
後宮自制力很強
在明代,也常常有皇帝年幼的情況,但總的來講後宮還是比較安穩,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太後對權力的克制。
宣宗去世後的時候,朱祁鎮年僅九歲,很多人造謠說要立襄王為皇帝,張太後立刻召集大臣們到乾清宮,把朱祁鎮立為皇帝。然而,畢竟朱祁鎮太小,無法處理政務,大臣們就希望張太後能垂簾聽政,張太後果斷地拒絕了:
“毋壞祖宗法,第悉罷壹切不急務。”
張太後要求委派合適大臣輔佐皇帝,並且壓制了王振的勢力,對國家社稷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萬歷即位之時,年僅九歲,李太後雖說才思敏捷、頗有政治頭腦,但絕不越雷池半步。她把朝政大權交給了內閣首輔張居正,這才有了偉大的張居正改革。而對於萬歷,李太後也是嚴加管教,著力培養成為壹位明君,盡管萬歷並非明君,李太後也算是盡到責任了。
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被俘,明廷混亂不堪,作為朱祁鎮的生母,朝廷的主心骨,孫太後力主抵抗瓦剌,並讓朱祁鈺成功即位,穩定了局勢。當時的局面十分危急,孫太後的選擇極為明智,不僅挽救了國家,也沒有違背祖制,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也有孫太後的壹份功勞。
由此得見,明朝的太後們十分理性、明智,該出手的時候絕不猶豫,不該插手的則不越雷池半步,這絕非易事。在獨夫治國的大明王朝,太後們能為國家做到如此,也應得到後世的尊重。
馬皇後的表率作用
馬皇後是朱元璋的原配夫人,朱元璋加入郭子興的義軍後,馬皇後就嫁給了朱元璋。夫妻兩人感情深厚,也被後人津津樂道。
有壹次,朱元璋被郭子興猜忌,被關入監牢,而馬皇後依舊惦記著丈夫。馬皇後為了讓丈夫能吃讓飯,偷偷烙好壹些餅,藏在胸口,在看望朱元璋的時候給他吃,她胸前的皮肉燙得通紅。朱元璋對其他嬪妃或許並不感冒,唯獨對馬皇後那是真感情,可謂是患難夫妻。
為此朱元璋經常對外人稱贊馬皇後,馬皇後卻說:
“妾聞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陛下不忘妾同貧賤,願無忘群臣同艱難。且妾何敢比長孫皇後也!”
意思是說,希望朱元璋能以他們夫妻感情作為標準,對待壹概群臣也能從壹而終。
史料記載:
“後勤於內治,暇則講求古訓。告六宮,以宋多賢後,命女史錄其家法,朝夕省覽。”
馬皇後是後宮之首,威信很高,在沒事的時候,馬皇後也經常翻閱古籍,教育嬪妃們要向宋朝的賢後們學習,要經常讀書,來反省自己。
我們都清楚,由於朱元璋年少的經歷,其性格相對偏激,壹句話不合,就可能妄下屠刀。每次朱元璋發火要殺人,馬皇後就在後宮苦口婆心地奉勸,讓其減少殺戮。在馬皇後的勸解下,救了很多大臣的性命。
馬皇後或許達不到長孫皇後的標準,但用“母儀天下”來形容馬皇後壹點也不為過。馬皇後在彌留之際,還在勸解朱元璋:
“願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皆賢,臣民得所而已。”
之所以明代沒有那麽女主專政的現象,得益於馬皇後的表率作用,馬皇後去世後,朱元璋痛哭失聲,從此再也不立皇後。
朱元璋設置祖制約束
盡管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從創業開始就壹直在讀書,前朝的各種後宮亂政朱元璋也是清楚的,所以在立國之初,就嚴令禁止後宮幹政。
史料記載:
“明太祖鑒前代女禍,立綱陳紀,首嚴內教。”
洪武元年,朱元璋就命人編寫後宮條律,設置相應的女官和六局壹司,吃喝用度都有相應規範,這壹些列制度對之後的後宮管理意義深遠,基本能杜絕後宮幹政的現象。
大臣堅守原則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就好比朱元璋曾經禁止宦官幹政,但明朝卻是宦官專權最嚴重的朝代之壹。
兩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偶爾也會出現幾個冒頭的後妃,除了皇帝,最後壹道防線那就是大臣。
萬歷四十八年,明光宗朱常洛因為沈湎酒色,加上胡亂用藥,僅僅壹個月就駕鶴西遊了,大明帝國的政權要再次易手。在朱常洛彌留之際,卻把年幼的皇子朱由校交給李選侍來照看,李選侍是朱常洛寵妃,此女心術不正,可能會借朱由校的手來把持朝政。
大臣們很快反應過來,這後宮專權在前朝時常發生,如果就此放任不管,那從宮中傳出來的命令就不知道誰發布的,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楊漣最先發言:
“天子難道能托付給女人嗎?李選侍昨天在先帝召見我們的時候,就強行進宮,這樣的人能把皇帝托付給她?請大家和我壹起馬上進宮,把皇子接出乾清宮,暫時居住在慈寧宮。”
理論上,新皇要即位,李選侍必須離開乾清宮,但李選侍以照顧朱由校為借口,就是賴著不走,這舉動實在惹人懷疑。
楊漣和方從哲、劉壹燝、韓爌等多位大臣,硬闖乾清宮,當時有宦官拿著棍子,禁止大臣們入內,楊漣大聲呵斥:
“先皇已經去世,爾等小人不讓我們進去,妳們想幹什麽?”
宦官被嚇走,大臣們魚貫而入,好不容易,大臣們才找到朱由校,其中還有宦官強行拉扯,都被大臣們大聲罵走,最終,大家把新皇帝簇擁到文華殿接受群臣朝拜。
如果皇帝都淪陷了,那麽大臣們就是那個最後防火墻,這次的“移宮案”就是個例子。正是因為大臣們的剛正不阿,保住了老朱家的皇權,否則壹旦被李選侍、鄭貴妃得逞,事情將壹發不可收拾。
當然,由於朱元璋的出身問題,其子孫的皇後大都出自平民,而非勢力大族,這種皇後沒有強大的外戚支持,即使有人產生了非分之想,但礙於實力,也沒辦法幹政。
總體來講,明朝的政治制度已經非常完善,皇權也有壹定的制約,即使出現像嘉靖帝、萬歷帝這樣常年不上朝的皇帝,國家也能運轉,這應該是最根本原因。
所以,太後專政的土壤沒有形成,自然也就沒有太後專政這種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