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菩提達摩簡介菩提達摩生平故事菩提達摩有沒有與梁武帝會晤

菩提達摩簡介菩提達摩生平故事菩提達摩有沒有與梁武帝會晤

菩提達摩又稱達摩祖師,是佛教德高望重的始祖。菩提達摩在歷史上有沒有與梁武帝會晤沒有人能清楚事情的真相。

菩提達摩簡介:

菩提達摩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意譯為覺法,據續高僧傳記述,南印度人,屬剎帝利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

北魏時,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當時對他所傳的禪法褒貶不壹,約當魏末入寂於洛濱。據景德傳燈錄在民間常稱其為達摩祖師,即禪宗的創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6種。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等,大都系後人所托。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曇林等,梁武大同二年圓寂,終年150歲。

菩提達摩生平故事介紹:

達摩祖師,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羅,後改名菩提達摩,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達摩祖師的思想,對中華文化起了很大的影響。菩提達摩通稱達摩,又稱初祖達摩或初祖菩提達摩,是大乘佛教中國禪宗的始祖。他生於南天竺,剎帝利種姓,傳說他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

南朝梁·普通年中,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裏北行至北魏,到處以禪法教人。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壹百五十歲,歷遊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

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羅,成年之後依照習俗更名為達摩多羅,是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為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自小就聰明過人,因為香至王對佛法十分虔誠,因此從小菩提達摩就能夠遍覽佛經,而且在交談中會有精辟的見解。

般若多尊者在遊歷天竺國時,壹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菩提達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眾生的理想,以及豐富的佛學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門下,成為禪宗的門徒,而且發願要將當時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統壹起來,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興。後來菩提達摩繼承了師父的衣缽,在天竺國內弘揚佛法。有壹天,他聽到自己的侄子,繼承南天竺王位的異見王,為了自己的國家不受外邦的欺淩,要采取禁止信仰的法令。

於是,菩提達摩便派弟子婆羅提前往勸諫,波羅提不辱師命,成功地扭轉了異見王的禁教政策,並且使異見王成為虔誠的佛教徒。達摩至中國後,成為求那跋陀羅的弟子,屬於南天竺壹乘宗。求那跋陀羅,義譯為功德賢,中天竺人。於南朝宋元嘉二十年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後菩提達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徒眾。

菩提達摩有沒有與梁武帝會晤?

菩提達摩是中國佛教禪宗的始祖,生於南印度,他創立了壹套參悟的禪法——達摩禪學,亦稱南天竺壹乘宗。梁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好佛皇帝,據傳,他與達摩有過會晤。

據壹些古籍記載,梁武帝曾在都城建康向達摩請教:造寺度人,寫經鑄像,有何功德?達摩笑道:並無功德此有為之善,非真功德。雙方理不契機,不歡而散。流行的北宋道原所著的景德傳燈錄對達摩生前活動又摻入了許多附會、杜撰的文章,其中對這次會晤有許多渲染之辭。所以,梁武帝究竟有否與菩提達摩晤談過,此事被列為禪宗頌古百則中的第壹則公案,也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的壹大疑案。

壹些學者如中國的胡適、湯用彤、劉汝霖、印順,日本的仿估木憲德、宇井、鐮田茂雄等人就認為沒有此事。胡適在菩提達摩考和書菩提達摩考後兩篇文章中說:據唐朝初年道宣所撰的續高僧傳雲,達摩初達宋境南越。

此宋境南越系指南朝宋、齊、梁、陳四朝中的劉宋王朝,故達摩來華最遲在劉宋滅亡以前。據續高僧傳卷十五僧副傳所載達摩弟子僧副從師、南遊和終卒年代推算,達摩約於470年左右來華,在華生活約50年之久,蕭齊初期已在北方傳道,此時梁朝還未建立。從時間上看,菩提達摩不可能與梁武帝有過會晤。

又據洛陽伽藍記校註卷壹所載,達摩曾在洛陽瞻仰了華麗壯觀的永寧寺,時間當是該寺的全盛時期。洛陽伽藍記記有526年該寺剎上寶瓶被大風刮落之事,此後至534年毀於大火,故全盛期在516~526年之間,達摩謁寺約在520年左右,以此否定達摩於526年左右來華。景德傳燈錄中更雜以許多虛妄之處,因此,胡適認為這次會談純屬無稽之談。

另壹些學者如馮友蘭、張岱年、孫述圻等人卻認為確有此事。孫述圻針對胡適的論據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初達宋境南越中的宋境南越是泛指中國南方地區,是地域概念而非時間概念,該句意為達摩起初抵達中國南方境內,並非指劉宋期間抵華;深慧皎的高僧傳收錄了至519年止的名僧,其中卻沒有達摩之名。

永寧寺於526年被大風刮落寶瓶後,馬上被修復,興盛期延續至534年才真正結束,達摩於526年前後參觀該寺是可能的;這些文獻均出自晚唐前的人之手,它們比景德傳燈錄的可信度要大得多。像任繼愈、黃心川等人則認為上述兩說均有可能,不能形成定論。看來,為佛教史上的這件疑案,學者們經過壹系列筆墨勘對,還是沒有形成壹致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