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金石學的起源和發展

金石學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金石學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東周。但是研究者少,沒有專著,沒有學科。北宋統治者重獎經學,主張恢復禮制,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現熱潮。墨拓和印刷術的發展為金石學的傳播提供了條件。金石學逐漸形成。身在宋仁宗的常陸刻制了《先秦古器碑》(佚文),這是金石學研究的壹個創舉。陸大麟撰寫的《考古圖》在古籍整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本書是迄今流傳的最早的古器物目錄。後來出現了《宣和博古圖》、《歷代鐘鼎彜器樣式》等青銅器方面的書籍,以及《古代誌集》、《趙明誠(李清照丈夫)金石錄》、《離石》等石刻方面的書籍,石刻研究已經相當繁榮。

國內多數學者將金石學從萌芽到衰落分為四個時期,即春秋末期至隋唐五代的萌芽期、宋代金石學的演變期、清代金石學的興盛期、清末至1959的現代考古學期。綜合考察相關文獻,元明時期應該是金石學的中期衰落期。金石學和考古學成為獨立的研究部門,這是宋代的壹大學術成就。宋代金石學和考古學起源於宋真宗時期的青銅器研究。1000年(鹹平三年),贛州獲得壹個四方尺的古青銅鼎,鼎上有21的古文,經壹位真學者考證,證明是“信史之父”。只是在朱仁宗之後,古代器物才作為壹門學問來研究。

常陸《先秦古器誌——在宋仁宗》中,常陸和歐陽修在收集、記錄和考證古代器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061年,常陸被任命為永興軍路特使。長安有很多古墓,經常出土古董。常陸收集了十余件先秦時期的丁儀,並進行了考證。他請工匠刻石畫像,並在1063寫了壹卷《先秦古器》。有目錄,有銘文,有語錄,有贊美。劉長書已經失傳,這壹點從歐陽修的《史記集》中收藏的先秦器物就可以看出來。

歐陽修集古錄——每千卷將寫於1063年。這本書收錄了成千上萬件石器,是學術史上第壹部關於石器考古的專著。收集的對象非常廣泛,從周穆王到隋唐五代。邊走邊錄,不按時代。1069年,歐陽修子寫了十卷《古錄後記集》。

呂大臨考古圖-* * *十卷。1092年自撰序言。這本書列出了收錄的每壹件器物的圖紙、描述和說明,並逐壹列出了器物的大小、尺寸、容量、重量、出土地點和收藏者。還有壹卷考古圖紙的解釋。

李的《考古圖》——又稱《古代船只圖》,壹卷。李是北宋末年著名的畫家。他博古通今,擅畫詩詞,通曉古文字。夏商收藏後的鐘、鼎、尊、易,可以確定世界的時代,鑒別錢幣。他的《考古圖》描繪了每壹件物品的形狀,並對其制作、鑄造、用字、德訓、用途等進行了說明,然後做了序言和後贊。有學者認為,宋代“士大夫學會重視丁儀三代,其實始於(即李)”(《蜀史》翟逸年)。

王符的《博古圖》——又稱《宣和博古目錄》——共有30卷。在宋徽宗,士大夫乃至宮廷貴族競相參觀、收藏古物,每件器物往往價值幾十甚至上千貫,於是“天下墓葬盡毀”(蔡邕《鐵衛山叢談》)。惠宗獲得的文物由王乃整理,分20類,800余件* * *,是北宋時期優秀的石和石文物。

趙明誠《金石錄》——* * *三十卷。趙明誠祖籍宋徽宗時,每次得到字畫,都和妻子李清照壹起研究整理,並批評其中的缺陷。經過20年的努力,他收集了2000多卷石刻碑文,包括夏、商、周、唐、五代的中鼎彜器碑文,以及碑文和墓誌銘。根據刻字兩千余卷,逐壹鑒定,寫成《進士錄》三十卷。前十卷共* * * 2000篇,記述了近2000種古代石刻、碑刻、書畫的目錄。後二十卷載有這些物品的後記,記述了物品的時間、地點、收藏者和內容,是當時所見石刻的總記錄。

薛尚公《歷代中鼎彜器註》——* * * 20卷。薛尚公是南宋的高宗。本書收集了近500篇夏商代至秦漢時期的青銅器、石器上的銘文,並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在宋代,這本書是最豐富和有條理的。

沈括的《孟茜筆談》和鄭樵的《通誌》也有金石學的內容。沈括不僅記錄了這些古物的形制和風格,還進壹步研究了器物的制作方法和原理。比如從冶金學理論上解釋古劍,從光學原理上解釋古鏡,從幾何原理上解釋弩機上“望山”的用法,都有壹定的科學價值。鄭樵記錄了他在生活中看到的古代文物,並對它們進行了考證。這個石鼓是秦朝的遺物,這是壹個可信的結論。

洪尊的《十五卷》、龍大元的《古玉圖百卷》、鄭文寶的《玉璽記》、王的《漢晉玉璽圖》、嶽鶴的《古墓誌》等。,都是宋代以前學者不重視的研究。

宋代學者在金石學考古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壹是孜孜不倦地搜集古代文物,使原奇、怪奇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為清代漢學研究開辟了新的道路。其次,創造了文字傳播和圖形繪制的方法。石據拓片很久了。畫壹張圖描述每件器物的形制,並說明尺寸、重量、出土地點、收藏者,然後抄寫文字。第三,肯定了古代器物的名稱。如鈴、鼎、盤、盤、墩、尊、壺等。,都是有自己名字的古代器皿,是宋人命名的。受清代幹甲派影響,金石學達到頂峰。乾隆時期,他根據清宮所藏古物,編撰了《西清古鏡》等書,促進了金石學研究的復興。後有《考公創作劄記》、《鐘鼎紀古齋彜器劄記》、《齋古誌金文》、《追義齋彜器考》、《世界訪碑錄》、《進士集》、《古泉會》、《金石所》等書籍。,都是成功的金石。這壹時期研究範圍擴大,開始對銅鏡、軍符、磚瓦等進行專題研究,鑒定和解讀水平也有明顯提高。清末民初,金石學的研究範圍包括新發現的甲骨文和簡牘,並擴展到明器和各種雜器。羅振宇和王國維此時都是學者。馬恒撰寫了《中國金石學概論》,對金石學作了全面的總結。

金相學保存了許多有價值的銘文,驗證了許多古代器物的名稱和用途。但沒有對古代器物的形制和圖案進行深入分析,沒有進行斷代研究,從未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現代考古學傳入中國後,仍有學者對金石學進行整理和研究,但獨立的金石學已不復存在,金石學已成為考古學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