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站在盛唐詩壇高峰之巔的偉大詩人,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壹起來看看李白寫的詩,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1.贈汪倫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是壹首千古傳誦的告別詩。李白正要乘船離開桃花潭,好友汪倫深情地唱著歌趕來送行。這首小詩,深為後人贊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後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
2.送孟浩然之廣陵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是壹首送別詩。孟浩然從湖北到廣陵去,李白在黃鶴樓給他送行,作了這首詩。這種離別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間,是不會如此深刻的。而寫離別之情的手法,也只取離別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並不直接抒寫感情,卻越發使人體會到真味情切。
3.送友人入蜀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沈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這是壹首以描繪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稱的抒情詩。全詩從送別和入蜀這兩方面落筆描述。這首詩,風格清新俊逸,曾被前人推崇為“五律正宗”(《唐宋詩醇》卷壹)。詩的中間兩聯對仗非常精工嚴整,而且,頷聯語意奇險,極言蜀道之難,頸聯忽描寫纖麗,又道風景可樂,筆力開闔頓挫,變化萬千。最後,以議論作結,實現主旨,更富有韻味。
4.渡荊門送別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境,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壹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
5.勞勞亭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勞勞亭,三國吳時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區南,是古時送別之所。李白寫這首絕句時,春風初到,柳條未青,應當是早春時節。不過,詩人要寫的並非這座古亭的春光,只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為題來表達人間的離別之苦。
6.送友人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是壹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壹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
7.赤壁歌送別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
周瑜於此破曹公。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餘跡。
壹壹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
從此詩題目可以看出,詩人的創作意圖在於把歌詠赤壁和送別友人這兩個內容藝術地統壹起來,並突出前者。李白早年就有“大定”“寰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政治抱負,這首詩在壹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壯年時代濟世救民的思想感情。此詩把詠史與送別結合起來並特別突出前者,原因就在這裏。
詩仙李白的故事
1、仙人下凡
傳說李白的母親夢見太白金星落入懷中,於是孕育了李白。取李白字為“太白”。長大後的李白也確有幾分“仙氣”,他漫遊天下,學道學劍,好酒任俠,笑傲王侯。他的詩,想象力“欲上青天攬明月”,氣勢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無人能及。李白在當朝就享有“謫仙”的美名,後來更被人們尊為“詩中之仙”。
2、李白賦李花
李白周歲“抓周”時,抓了壹本詩經。父親高興,覺得兒子會成為詩人,得取壹個恰如其分的好名字。直到兒子七歲,還沒想好合適的名宇。那年春天,父親對妻兒說:“我想寫壹首春日絕句,只寫兩句,妳母子壹人給我添壹句,湊合湊合:
春風送暖百花開,
迎春綻金它先來。
母親想了好壹陣子,說:
火燒杏林紅霞落,
李白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開的李樹壹指,脫口而出:
李花怒放壹樹白。
父親拍手叫好,兒子果然有詩才。越發歡喜,思忖:開頭壹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嗎?最後壹個白字,聖潔如雪。於是,他就給兒子起名叫“李白”。
3、鐵杵磨成針
傳說李白小時候讀書不用功,向中途不念了。有壹天,在路上看見壹位老大娘磨鐵棒,說要把它磨成針。李白因此受感動,從此奮發學習,終於取得了很大成就。這就是“鐵杵磨成針”的故事。(本博主註:這個故事是強加給李白的。李白只有聰明好學,絕無讀書不用功之事)
4、與鄉紳對聯
不到10歲,李白名揚鄉裏。14歲時,李白來到南浦(今四川萬州市),胡姓鄉紳招來壹些人,考李白,出了壹上聯:“梁山栽大竹,無須淋(鄰)水。”含有當地三個地名,很難對。
李白隨口答道:“南浦人長壽,何懼豐都。”也是三個地名,對仗非常工整。
胡鄉紳不服氣,又指著墻上畫(畫上有個老神仙,懷抱壹個大酒壇,睡在崖邊,壇口朝外面流著酒)出了上聯:“酉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懷抱酒壇枕上偎,不知是醉還是睡?”
李白笑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長是脹,胡鄉紳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還是脹?”
胡鄉紳的確腦滿腸肥,眾人觀之哈哈大笑。胡鄉紳滿臉通紅。酒席後,他領眾人到花園散步,見荷花池幾只小鵝遊來遊去,便靈動壹動,說:“白鵝黃尚未脫盡,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向池塘中看了壹眼,壹只烏龜伸出頭來,答道:“烏龜殼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5、飼鳥高手
據史料記載,李白是訓養禽鳥的高手。
李白20歲時,曾隱居成都附近的青城山,除讀書練劍外,還馴鳥,“養奇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當地刺史知道後,到山上拜訪,還以“身懷道術”為名向朝廷舉薦。李白不願作禦用“法師”,沒應召。
即使政治上失意,到處漂泊時,也樂此不疲。
李白對馴養禽鳥的`濃厚興趣,折射出他熱愛生命、崇尚自然的積極的人生觀。
6、太白酒家
流放被赦後的時日裏,李白逗留的采石磯只有壹家酒店。店主是魯姓財主家老板,是黑心老板。他看李白窮困潦倒,暗示小酒保別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熱情為李白斟酒,臨走時還把上等美酒給李白灌上壹大壺。
這天,李白又走進酒店。老板笑呵呵地對李白說:“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淺,經不住翰林的大酒壺呵!”李白從懷裏取出最後壹錠銀子往櫃臺上壹扔,“啪”!老板滿臉堆笑:“有眼不識江底淺,沒想到李翰林還有這麽多酒錢。”轉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錢!”李白壹揮袖子:“別找了,下次再來!”
見李白天天來喝酒,老板就往白酒裏兌水,李白喝出來了,也沒說什麽,後來老板幹脆給李白灌上滿滿壹壺涼水。李白回到船上,喝壹口才知是水……如今,連唯壹能使他解悶的酒都沒有了!沒有酒,就寫不出詩,李白肝腸寸斷。
有壹天,他在江岸徘徊,路過壹間茅舍,見壹位兩鬢全白的老人家微笑,請他進屋。進門,老人跪拜:“感謝救命大恩人!”“我姓紀,老家幽州,那年遭災荒,我和老伴帶著孩子上山剝樹皮。忽然大虎撲來,把老伴吃了,我和孩子嚇得魂不附體。多虧先生正飛起壹箭,連射兩虎,我倆才死裏逃生。”李白記起,扶老漢說:“算不了什麽。” 老漢說為了報恩,他壹直在暗地裏跟著李白,捕魚,打柴。李白熱淚盈眶,問:“孩子哩?” “在酒店裏幫工。”老人從屋裏抱出壹大壇子酒,“來,仙人,請開懷大飲吧!”老人拍拍胸,“往後,妳喝的酒,全由我這老頭子包啦!”李白等不得老人拿菜,端起杯來壹飲而盡,醉了,出門望江。瞇著醉眼叫人拿筆,老人趕快遞上筆墨紙張,李白遙望滾滾的大江,提筆揮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
老人伸手捧起墨跡奔回茅屋貼在墻上。
打那起,過路的,打柴的,捕魚的,都想進來看看墻上的詩,有的抄,有的背,壹傳十,十傳百。有的還千裏迢迢,專門來欣賞這首詩。“喝了我釀的酒,才寫出這般好詩的呀!”
老漢開起了酒店。從此,“太白酒家”問世了。
老板到江邊拜訪李白要詩,李白沖他擺擺手:“妳家酒池太淺經不住我壹口喝啊!”說罷把手壹揚,叫船夫開船,只見竹篙壹點,小船輕輕離開江岸,朝江心駛去了。
不久,魯家酒店關門了,而紀老漢的“太白酒家”生意,卻壹天旺似壹天。
壹年後,老漢病故,李白有詩:
紀叟黃泉裏,還應釀老春。
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
李白之死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 年),就在這壹年,李白死在了安徽南部的當塗。這是團上的巨星,詩仙死亡。享年僅有六十二歲。
李白貧病交困,到安徽南部的當塗,投靠在那兒當縣令的族叔李陽冰,關於李白之死,後人有多種說法,但歸結起來不外乎兩種。其壹認為是死於疾病,另壹種說法是溺水而亡。
李白死於疾病。疾病的由來就因飲酒過度而生疾病。李白愛飲酒眾所周知。尤其是到了晚年,飲酒更是兇猛。基本上每日都在飲酒,就像是沒有酒李白就不能生活壹樣。
“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這就明確無誤他說李白因醉得疾。郭沫若以他諳於醫道的口吻說,李白61歲曾遊金陵,往來於宣城、歷陽二郡間。李光弼東鎮臨淮,李白曾決計從軍,行至金陵發病,半途而返。此為“腐脅疾”之初期,又說,他62歲在當塗養病。膿胸癥慢性化,向胸壁穿孔,成為“腐脅疾”。十壹月卒於當塗。
也有說李白是溺死的,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所述:“李白著宮錦袍,遊采石江中,做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從詩中來看,李白是因喝醉酒,而向水中撈月亮,溺死於水中。
李白的死,無外乎這兩種說法,而史書上記載李白的死,有的寫死於疾病,有的寫死於溺水。李白之死,模糊不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