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父乃帝嚳,名_極,號高辛氏。帝嚳在位七十年崩,傳位給兒子摯。堯十三歲輔佐摯,封於陶地,十五歲改封於唐地,所以堯號曰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於蒲阪。《通典》記載:堯舊都在蒲,《水經註》記載:雷首,俗亦謂之堯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堯城,《闞_十三州記》記載:蒲阪,堯都。蓋堯帝亦都此,後遷平陽。《史記》說: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接近他如太陽壹般,遠望他如雲霞壹樣燦爛。富有而不驕橫,高貴而不傲慢。黃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紅色的車駕以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堯在位,天下洪水湯湯,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治天下五十年,問天下治與不治?百姓愛戴自己與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於是微服訪於民間,有壹位老人含著食,鼓著腹,敲著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首古詩稱作《擊壤歌》。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於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壹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壹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壹頭黑牛、壹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壹個簸箕,隔壹會兒,敲壹下簸箕,吆喝壹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耕夫都用鞭打牛,妳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壹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壹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壹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裏,都誇舜是壹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壹試舜。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作虞官,試舜三年後,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
堯,伊祁姓,陶唐氏,名放勛,起初被封於陶,後遷徙到唐,所以又稱唐堯,中國傳說歷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壹。傳說出生於三阿之南。道教中為天官大帝,三官大帝之壹,誕日為上元節。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嚳有兩個兒子──摯和放勛;帝嚳死後,以其年齡最大的兒子摯繼承帝位,為帝摯。堯好學而能幹,十三歲時就受命輔佐帝摯。帝摯才幹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國家。而堯仁慈愛民,明於察人,治理有方,盛德聞名天下。於是各部族首領紛紛背離帝摯,而歸附於堯。帝摯也自覺不如堯之聖明,終於在繼位九年以後,將帝位禪讓於堯。
相傳堯繼帝位時二十壹歲,以唐縣為都城,以火德為帝,人稱赤帝。他性格仁慈,十分聰明,年輕有為,當上天下***主,也不因而驕橫傲慢。他勤於政事,未敢休息。禮儀簡單,生活儉樸,絕不浪費百姓的壹分壹毫。例如他只吃用陶簋盛的粗飯淡湯,只求能飽。
堯為了管治天下,制定法度,禁止欺詐。他設置諫鼓,讓普通人都能對國事發表意見。他樹立謗木,鼓勵百姓批評自己的過失。他說:如果有壹個人挨餓,就是我餓了他;如果有壹個人受凍,就是我凍了他;如果有壹個人獲罪,就是我害了他。堯無微不至地關心百姓,輕徭薄賦,因此百姓都十分擁戴他。他又大力提倡道德與和順,使天下百姓能融洽相處,使天下萬國和諧壹致。
帝堯任命羲和掌管天文,制定歷法,授民農時。分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住四方,負責觀察日月星辰萬物生靈,以通報氣候變化,使百姓能及時下種和收獲。
發生洪水帝堯年老以後,到處都出現洪水泛濫,影響百姓生活,於是問四嶽誰可以治好洪水。四嶽說:鯀可以。帝堯說:鯀違背教命,敗壞宗族,不行。四嶽說:看法不同啊!讓他試試,不成功再說。帝堯聽從了四嶽的意見,讓鯀治水,鯀花了九年時間,還沒有成功。
禪讓帝堯與四嶽討論繼承人問題。帝堯說:四嶽,我在位已經七十年了,您幾位中間有誰能承天命、繼帝位呢?四嶽齊聲回答:我等鄙陋無德,不能辱沒神聖的帝位。帝堯說:那麽,把近親貴戚和隱匿民間的大德大才的人都推薦上來吧!大家壹致推舉道:有個民間的鰥夫,叫虞舜。帝堯說:噢,我聽說過。這個人究竟怎樣?四嶽說:他是壹個瞎子的兒子。父親固執,母親放肆,弟弟傲慢,他卻能以孝道使得家庭和睦,不至於出亂子。帝堯說:那就讓他試試吧!於是帝堯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來觀察他的德性。舜讓二妃回媯_家中,去侍奉公婆,盡行婦道。帝堯很滿意,又讓九個兒子跟隨舜,來觀察他處理社會事務的能力。帝堯派舜負責協調民間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人倫關系,取得成績,連帝堯的九個兒子也受到教育,變得更加淳厚謹敬。帝堯又派舜輪流到幾個官府任職。舜都盡職盡責,制定制度,使各官府的行政走上了正規。帝堯又派舜接待四方朝見的部族酋長和使者,舜態度嚴謹和睦,處事得當,使者都很敬仰中朝。帝堯派舜到山林川澤中去,在暴風雷雨交加中,舜都沒有迷路。堯覺得,權力傳給舜,天下人會受益,卻不利於丹朱;如果將權力傳給丹朱,就會使丹朱得益,而不利於天下人。他想:我總不能讓天下人受害而只對壹個人有好處!於是他召見舜,說:妳謀劃事情詳盡周到,言論意見都獲得了實效,試用三年了,妳就登上帝位吧!舜假意推辭道:我的德行不夠,總覺得還不能穩妥地擔當大任。最後舜接受了堯的禪讓,登上***主之位。
也有部分古籍記載,帝堯受舜的挑唆,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行,不能將天下交給他。舜讓人在堯的面前舉薦自己,讓堯覺得舜很聖明,終於堯決定將權力交給舜。
另外,堯曾計劃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沒有接受,堯又要把天下讓給子州支父,子州支父也沒有接受。
堯讓位後,繼續關註國事,經常巡視天下,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事。禪位二十八年以後,堯以壹百壹十八歲的高齡逝世,安葬於濟陰城陽。百姓們聽到堯逝世的消息,無不悲痛萬分,如喪父母。在此後的三年中,人們自動停止了各種娛樂活動,以表達對堯的哀思。三年喪期結束,舜提出讓位給丹朱,自己避居於南河以南的荒野。人們都不服丹朱的號令,還是向舜朝覲,百姓照樣謳歌舜的盛德。舜說:這是天意啊!於是重新回到國都,再壹次***主之位。
後妃女皇,出自散宜氏,根據《世本》她是丹朱的母親。《世本》:堯娶散宜氏之子,謂之女皇。宋忠:女皇是生丹朱。《帝系》《漢書》同。
女瑩,根據《帝王世紀》她是丹朱的母親。《帝王世紀》:女瑩生丹朱。《漢書》亦雲女瑩。
子女娥皇,堯的女兒,嫁給舜。
女英,堯的女兒,嫁給舜。
丹朱,從小極受堯的寵愛,但其個性剛烈,欠政治智慧,被堯視為不肖之子。
還有九個兒子,名字不詳。
其他傳說《竹書紀年》中記載,舜將堯放逐到平陽囚禁,先立丹朱為帝,後奪取帝位。
關於舜脅迫堯父子讓位,在古代並非只有竹書紀年孤證,戰國時期的荀子、韓非子亦先後有類似說法。《荀子正論》: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是陋者之說也。而《韓非子說疑》: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人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成書時代約略同期的《山海經海內西經》更稱呼丹朱為帝,間接否定了堯直接禪位予舜的觀點。因此後來的《汲冢瑣語》依據《竹書紀年》,而對此提出了疑問:舜放堯於陽,而書雲某地有城,以囚堯為號識者,憑斯異說,頗以禪受為疑。,從現實面來說,即使堯認為丹朱不肖而有讓國的個人想法,但仍須面對整個家族利益集團的反對,因為在空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個舉動會涉及到急遽的權利與資源重分配,必然產生新舊團體間的紛爭。也因此即使是舜受禪觀點,亦有三苗不服,舜於是發動戰爭解決的記載。無論如何,在西漢後獨尊儒術、采納單壹史觀的發展下,有關舜逼堯的說法逐漸隱沒,而不為人所重視。
據傳說,堯因命羿殺十日,夏人聯合有仍氏、有虞氏復仇,滅戈,滅過,殺澆,堯王城成為壹片廢墟。
道教認為天官大帝為堯,與地官大帝、水官大帝,合稱三官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