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拜師學中醫

拜師學中醫

。《內經》裏將醫生劃分為兩個等級,即上工與下工。上工指的是非常高明的醫生;下工呢?當然就是非常普通,非常壹般的醫生了。上工、下工怎樣從更內在的因素去加以區別呢?《靈樞》在這方面給出了壹個很具體的指標,就是“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什麽?神是無形的東西,屬於道的範疇,屬於形而上的範疇,上工守的就是這個。換句話說,就是能夠守持這樣壹個範疇的東西,能夠從這樣壹個層面去理解疾病,治療疾病,那就有可能成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經成形的東西,從形而下的這樣壹個層面去理解疾病,治療疾病,那只能成為壹個下工。所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守神就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的病,在未成形的時候妳拿掉它,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嗎!等成形了,甚至等它牢不可破了,妳再想拿掉它,那就不容易了,那就會吃力不討好。

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從未病到已病,從未成形到已成形。按照西醫的說法,就是任何壹個器質性的病變都是從非器質性的階段發展而來。在非器質性的階段治療是比較容易的,而壹旦進入器質性的階段,治療就困難多了。因此,為醫者不但要善於治病更要善於識病。疾病在未病的階段,在未成形的階段,妳能否發現它,截獲它,使它消於無形。像扁鵲望齊侯之色壹樣,病還在皮膚就發現了,在皮膚就進行治療,應該不費吹灰之力。而張仲景為侍中大夫王仲宣診病,提前 20 年作出診斷,並提出相應的治療措施。這就是見微知著的功夫,這就是防微杜漸的功夫。等到晚期癌癥了妳才發現它,又有多少意義呢?

目前現代醫學的診斷技術從總體上來說還是處於診斷已病的水平階段,也就是說這個診斷技術再先進,也只是診斷出那些已成形的病,對於未病,對於尚未成形的病,現代的診斷還無能為力。但是,到了基因診斷,檢查嬰兒,甚至胎兒的基因,就能發現將來的疾病,到了這個階段,就應該是知未病了。所以現代醫學從總體上說,還是向傳統中醫這樣壹個方向發展。

現在大多數人對中醫的認識,都是從已病的這個層次上去認識,都是從形而下的這個層次去認識。從這個層次上去認識中醫,當然覺得中醫處處不如西醫。我經常打壹個比方,比如壹個心梗的病人,心梗發生了,妳會往哪個醫院送呢?是往中醫院送,還是往西醫院送?我看 100 個人會有 100個人要往西醫院送,也許就是張仲景再世,他也會建議妳送醫科大附院,而不送中醫學院附院。憑著這個,搞西醫的人個個挺胸擡頭,搞中醫的人個個垂頭喪氣,以為中醫確實糟糕,自己入錯了行。如果這樣比較,那中醫確實不怎麽樣,要甘拜下風。但是,如果我們換壹個角度去思考,我治的這個病人,我治的這個冠心病,根本就不發生心梗,乃至根本就不發生冠心病,我是使它不發生,妳是發生了以後去救治,這兩個如何比較呢?對社會,對國家,對家庭,對患者個人,哪壹個更有利益?我想 100 個人裏,也會有 100個人是贊成我的。如果我們從這樣壹個角度去比較,也許我們就會有信心。現在人們對中醫的認識是從“ 渴而穿井,鬥而鑄錐”角度,這能夠反映中醫的真實嗎?中醫講究治未病,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方論》的開首就指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我們這門醫學的出發點,它的宗旨是治未病,是未渴而穿井,未鬥而鑄錐的,可現在許多人偏偏要在已病的行列跟西醫較勁,搞什麽中醫急救醫學,這就叫做不自量力,這就叫做以己之短擊人之反映中醫的長。渴而穿井,鬥而鑄錐,妳怎麽可能和現代的速度相比呢?

所以,上面這個問題是壹個十分嚴重的問題。中醫是這樣的壹門醫學,它整個地是偏向於形而上的壹面,是以形而上統形而下,是以治未病統治已病。而我們現在卻在完完全全地用形而下的眼光去看待它,把它當作壹門完完全全的形而下的學問,治已病的學問。我們提倡科研,提倡現代化,提倡現代中醫教育,完全就是用現代科學這個“形而下”的篩孔去對中醫進行過濾,濾過去的是“精華”,是可以繼承的東西,濾不過去的東西,就是“糟粕”,就要揚棄掉。大家想壹想,這個通不過篩孔的部分是中醫的哪壹部分呢?必定是形而上的這部分。對上述問題我們思考清楚了,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我們所采用的現代教育方式,我們所采用的現代中醫教育路子,只是壹條培養造就下工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