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叫孔丘,春秋時魯國人。其父是魯國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3歲死了父親,隨母來到曲阜住下。據說,他從小聰明好學,尤喜愛禮節,無事時,他就擺上大盆小盤,學著大人祭夭祭祖的樣子。
孔子年輕時,讀書很用功。很多詩書都能熟記,他精通“六藝”(指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因此,未到30歲,名聲大振。所謂“三十而立”就源於此吧。
由於孔子名聲漸漸大起來,有些人前來拜他做老師,他就索性辦了個書院,收學生教書。
後來,經到孔子這裏學禮的南官敬叔的推薦,魯昭公還讓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禮樂。
在孔於35歲那年,件昭公被魯國掌權的蘭家大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轟走了。這樣,孔子就到了齊國,去求見齊景公,他向齊景公談了自己的政治主張。齊景公很贊成他的看法,還想用他。但國相晏嬰認為孔子的主張不切實際,不能治國,結果齊景公沒用孔子。孔子只好再回到魯國,仍教書。
公元前500年,魯定公派孔子做了中都(今山東漢上縣)宰,即地方小官。第二年,做了魯國的司空,又從司空升做司寇。這時候,齊景公和晏嬰都想拉攏鄰國魯國和中原諸侯,想重振齊桓公當年的霸業。這二人商議後,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的.夾谷地方開會。那時,諸侯開大會,需有個大巨當助手,稱做“相禮”。於是,魯定公決定讓孔子擔任相禮。
於是,定公把準備到夾谷跟齊國會盟的事都跟孔於說了,孔子聽後說:“齊國屢次侵犯我邊境、這次約我們會盟,我們要小心從事,要有兵馬防備。希望把左右司馬都帶去。”魯定公采納了孔子的建議,派兩員大將帶了壹些人馬,去夾谷開會。
在夾谷會議上,因孔子做相禮,魯國沒有吃虧。齊國沒有占到伶國的便宜。會後,齊國認為孔於留在魯國做官對齊國不利,想了個計策。挑選了80名歌女派人送到魯國。
魯定公很高興,接受了這斑樂女以後,天天吃喝玩樂,不理國事。孔子見此很著急,多次想勸說定公,但定公總躲著他。這使孔子很失望。他與自己的學生談了心事,他的學生說:“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
此後,孔子離開魯國,帶著壹批學生開始周遊列國,希望能有機會實行他的以禮治國的政治主張。他先後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等,這些國家的國君都沒有用他。其原因是,當時大國爭霸,小國面臨被並吞的危險,整個天下都在發生變革。而孔子宣揚的是恢復周禮制度,當然不會有人接受。
壹次,孔子在陳、蔡壹帶,楚昭王打發人請他。而陳、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對他們不利,便出兵車半路將孔子截住。孔壹子被圍困好兒天,連飯也吃不上。後來,楚國得知,派兵才給他解了圍。
孔子在列國碰了許多汀子,奔波了七八年,年紀也大了。最後還是回到各國,把全部精力放到著書和教學上面。相傳,他教過的學生約3000人,名人72人。
孔子周遊列國,沒能實現他的政治主張,但他廣泛地了解了各國的文化,這為他的著述創造了良好條件。他和他的弟子整理了很多古代文化典籍,如(詩經)、《尚書》、《春秋)等。這些古籍為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豐富了內容。
孔子死後,他的門徒繼續傳授他的學說,形成了壹個儒家學派。孔子就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