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壹種觀點認為:壹直到公元9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壹個階段,即《聖經》在“啟示錄”裏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壹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意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周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誌在重新恢復源本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壹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900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的時期”。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壹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們也相信,總有壹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14世紀末與15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壹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壹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16世紀與17世紀時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們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壹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壹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壹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17、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19世紀初, 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壹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壹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汙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壹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19世紀下半葉,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薩頓骺(Sutton 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壹個合適的詞匯。20世紀中葉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裏,“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麽黑,也不是那麽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麽亮麗,也不是那麽突然。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壹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麽廣傳。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這段歐洲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