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耳鳴的患者在網上找到的資料多為零星半點,有的為純科普,有的為拼湊藥方,對真正想了解耳鳴並想治療的患者來說,太難了!
這篇文章我花了整整壹上午的時間才整理出來,裏面包含了耳鳴的起因,醫書中對耳鳴的認識,耳鳴的癥型,以及如何避免耳鳴的發生。
文章不是很長,對耳鳴患者來說可以說是有極強的借鑒意義,建議收藏起來慢慢體會。
在中醫看來耳鳴,就是“耳中嗚響”,(外科證冶全書>卷二說:“耳嗚者,耳中有聲’,或若蟬鳴,或若鐘鳴,或若火熵熵然,或若流水聲,或若簸米聲,或睡著如打戰鼓,如風入耳。”;“耳嗚當辨虛實,凡暴嗚而聲大者多實,漸嗚而聲細者多虛,少壯熱盛者多實,中衰無火者多虛,飲酒味厚素多痰火者多實,質清脈細素多勞倦者多虛,且耳為腎竅,乃宗脈之所聚,若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目聰明。”)
耳鳴的診斷要點是自覺耳內或頭顱內有聲音,為其主要的自覺癥狀。病機以內傷為主,多為實證,癥見肝火上擾、痰火郁結、虛證多為腎元虧虛、脾胃虛弱等。
在臨床上,耳鳴跟耳聾往往是並發的。《醫學入門》中提到:“耳鳴乃是聾之漸也”。《雜病源流犀燭》更明確提出:“耳鳴者,聾之漸也,惟氣閉而聾者則不嗚,其余諸般耳聾,未有不先鳴者。”
由此可見,耳鳴與耳聾的病因基本相同,在治療上二者通常合並論述。本文以耳鳴癥狀為主來簡單分享壹下相關內容。
上面我們提到 耳鳴的病機以內傷為主,多為實證,癥見肝火上擾、痰火郁結;虛證多為腎元虧虛、脾胃虛弱等。
故在辯證論治的時候,我們要明辨患者的虛實之癥。
主證:兩耳內嗚響,如聞“呼呼”之聲(音調較為低沈),頭昏沈重,耳內閉塞悶氣感。兼有胸悶脘滿,口苦或淡而無味,二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思路:清火化痰、和胃降濁。
方藥:加味二陳湯或清氣化痰丸。兩方均具清化痰火、和胃降逆使熱清痰除。
主證:耳鳴如聞潮聲、風雷聲(聲音較響而低沈),發病常較突然,且與情誌變化有關,常在郁怒之後發生或加重。兼有頭痛、眩暈、耳紅目赤、口苦咽幹、煩躁不寧、急躁易怒、脅肋脹癌、大便秘結、小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思路:清肝瀉火,開郁通竅。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石菖蒲。本方清熱瀉火利濕,為治療肝膽火熱與濕熱的常用方劑。加菖蒲有開郁通竅作用。若見火熱壅盛,可加入大黃、蘆薈、青黛之類,以增加清肝瀉火之力,此即當歸龍薈丸。若因肝氣郁結,氣機不利,但尚未化熱,或火熱尚輕者,宜疏肝解郁通竅,消遙散加蔓荊子、石菖蒲、香附等。
主證:耳鳴勞而更甚,或在蹲下站起時較甚,耳內有突然空虛或發涼的感覺。兼有倦怠乏力,納少,食後腹脹,大便時溏,而色萎黃,唇舌淡紅,苔薄白,脈虛弱。
思路:健脾益氣,升陽清竅。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石菖蒲,本方為補氣升陽的代表方,可提陽之氣,以達清竅。
主證:耳內常聞蟬嗚聲(高音調)晝夜不息,夜間較甚,聽力逐漸下降,兼見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男子遺精,女子白淫,食欲不振,舌質紅少苔,脈細弱或細數。
治則:補腎益精,滋陰潛陽。
方藥:耳聾左慈丸加減,即六味地黃丸加入五味子以補腎納氣,兼用磁石,以重墜潛陽降火。若偏於腎陽虛可用補骨脂丸或附桂八味丸以補腎填精,溫壯腎陽。
除此之外,中醫還可以采用針灸和按摩穴位的方式來達到調理耳鳴的作用。
1.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憂郁與發怒.是預防肝火上擾而致耳嗚的重要方面。已有耳嗚者,更要註意精神調理,不使氣機郁結與上沖,以免加重病情。
2.註意飲食調理,減少肥甘飲食。以防積滯成疾,是痰火壅結而致耳鳴之所必須;避忌辛辣灸爝的食物,對於腎陰虧虛者,是必不可少的。清淡易於消化的食物,對於脾氣虛弱者同樣十分重要。
3.註意養息,尤忌房勞過度,對於腎虛耳鳴的防治是首務之急。
4.耳嗚夜間更甚者,令人心煩,妨礙睡眠者,可在睡前用熱水浸腳,或以手用力摩擦兩足底湧泉穴,令其極熱,起到引火歸源的作用,可減輕耳嗚的影響.引導入睡。另外,還須註意睡前禁忌濃茶、咖啡、可可、吸煙等。
總而言之,耳鳴是壹種聽覺幻覺,在臨床中較為常見,故在臨癥時必須結合全身癥狀進行辨證,才能做到辨證施治準確有效。
#耳鳴# #中醫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