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孟子》詳釋167告子上10魚我所欲也(西瓜視頻同步文本)?

《孟子》詳釋167告子上10魚我所欲也(西瓜視頻同步文本)?

11.10魚我所欲也

11.10[原文]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③!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④。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⑤。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⑥。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⑦。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⑧!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⑨。”

11.10[通釋]

孟子說:“魚是我想擁有的,熊掌也是我想擁有的,兩樣東西不能夠同時擁有,放棄魚而選擇擁有熊掌;生存是我想擁有的,正義也是我想擁有的,兩樣東西不能夠同時擁有,放棄生命而選擇正義。生存真是我想擁有的,想擁有的有比生存更重要的,所以不做變節偷生的事;死真是我討厭的,討厭的有比死還難受的,所以災難當頭有不躲避的。假如人們想擁有的沒有什麽比活下來還重要的,那麽凡是能夠謀求生存的手段什麽不能使用呢;假如人們討厭的事沒有什麽比死亡還難受的,那麽凡是能夠避開災難的手段什麽不能使用呢!因此能夠活命但有人不選擇保命,因此能夠避開災難也有人不選擇逃避。所以想擁有的有比活命還重要的,討厭的有比死亡還難受的。不只是優秀的人有這樣的心,人們都有這樣的心,只是優秀的人能不讓它失去罷了。壹小筐飯,壹小碗湯,得到它就存活,得不到就死亡,吆喝著給他,饑餓的路人不接受;腳踢著給他,乞討的人認為不值。萬鐘的俸祿如果不區別它是否符合禮法是否理所應當就接受它,從獲得的好處看萬鐘對於我有什麽增加呢:為了居住的宮室華美、為了妻妾奉養的充裕、為了認識的貧困者感激我嗎!以往為了道義寧可獻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可現在為了居處宮室的華美接受了它;以往為了道義寧可獻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可現在為了妻妾奉養的充裕就接受了它;以往為了道義寧可獻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可現在為了認識的貧困者感激我就接受了它,這不太應該罷手了嗎: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當初的心。”

11.10[註釋]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魚是我想擁有的,熊掌也是我想擁有的,兩樣東西不能夠同時擁有,放棄魚而選擇擁有熊掌;生存是我想擁有的,正義也是我想擁有的,兩樣東西不能夠同時擁有,放棄生命而選擇正義。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分別為判斷句。所欲,想得到的,想擁有的。亦,副詞,也,真,太。二者,這兩樣東西。不可得,不能夠。兼,作動詞,兼有,同時擁有。取,選擇。生,生存,活命,活下來,保命。

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生真是我想擁有的,想擁有的有比活命更重要的,所以不做變節偷生的事;死真是我討厭的,討厭的有比死還難受的,所以災難當頭有不躲避的。茍得,以不正當的手段取得,這裏指改變節操偷生。患,災難當頭。辟,同“避”。

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假如人們想擁有的沒有什麽比活下來還重要的,那麽凡是能夠謀求生存的手段什麽不能使用呢;假如人們討厭的事沒有什麽比死亡還難受的,那麽凡是能夠避開災難的手段什麽不能使用呢。如使,假如,假使。後面的“使”用法亦如是。之,分別放在“人”與“所欲”及“人”與“所惡”這兩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各自短語的獨立性。莫,沒有什麽。得生者,謀求生存的手段。用,使用,選擇使用。為,去做,使用,選擇去做,選擇使用。

④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因此能夠活命但有人不選擇保命,因此能夠避開災難也有人不選擇逃避。由是,因此。

⑤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所以想擁有的有比活命還重要的,討厭的有比死亡還難受的。有,表存現。

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不只是優秀的人有這樣的心,人們都有這樣的心,只是優秀的人能不讓它失去罷了。非獨,不單單。喪,使……失去。

⑦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壹小筐飯,壹小碗湯,得到它就存活,得不到就死亡,吆喝著給他,饑餓的路人不接受;腳踢著給他,乞討的人認為不值。簞,古代盛飯的圓形竹籃。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爾,吆喝著。蹴爾,腳踢著。爾,助詞,這裏相當於“著”。不屑,認為不值,認為下賤。

⑧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萬鐘的俸祿如果不區別它是否符合禮法是否理所應當就接受它,從獲得的好處看萬鐘對於我有什麽增加呢:為了居住的宮室華美、為了妻妾的奉養充裕、為了認識的貧困者感激我嗎。萬鐘,優厚的俸祿。鐘,古量器名。則……而……,如果……就……。辯,同“辨”。於,對於。焉,兼詞,於是,即“從獲得的好處看”。奉,養。得,通“德”,作動詞,感德,感激。

⑨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以往為了道義寧可獻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可現在為了居處宮室的華美接受了它;以往為了道義寧可獻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可現在為了妻妾奉養的充裕就接受了它;以往為了道義寧可獻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可現在為了認識的貧困者感激我就接受了它,這不太應該罷手了嗎: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當初的心。鄉為,先前為了……,“為”後省略了“正義”“道義”之類詞語。鄉,同“向”,以往,先前。今,可現在。已,止,罷手。最後壹個“之”,放在“此”與“謂失其本心”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此,復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本,原本的,當初的。

11.10[解讀與點評]

為什麽舍魚而取熊掌呢?因為熊掌更稀有更有價值,價值觀使然。為什麽選擇義而舍生呢?因為義是原則追求,是事物的合宜之理,人生觀使然。“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個選擇是壹種思想境界,彰顯了儒者舍生取義的“大丈夫”氣概。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中的“賢者”,是優秀之人,他與眾人的區別是“勿喪”,即不忘本來之心,即不忘初心。然而現實世界中本來是“賢者”的執政者往往“失其本心”,“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失其本心”,所以孟子諄諄告誡,在理想信念原則追求上“勿喪”,勿“失其本心”。應該說《孟子》的這個思想意義深遠。

值得壹提的是,齊宣王以十萬鐘的俸祿聘孟子為亞卿,卻沒有給孟子行使推行其政治主張的權力,孟子毅然辭去了俸祿返回了老家。這個境界從本章表達出來。

“鄉為身死而不受”中“鄉為”後省略了內容。“鄉為身死而不受”就是先前為了某種“主義”,為了某種追求,或說為了道義不接受的東西。

為古籍加標點是壹項綜合復雜的工作,它不僅涉及對每壹個字的“詳訓詁”,還涉及邏輯思考,涉及文言句法思考。下面對本章全章進行復句分析,並對個別單句作句子成分析,來告訴讀者憑什麽這樣句讀。

本章***有九個復句,與註釋保持壹致。為了清晰解說先給這九個復句標上序號。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是壹個多重復句,以分號為界為第壹重,並列關系。其實這裏並列的兩個部分還使用了壹個特殊的修辭方法,那就是“平喻”。分號前是喻體,分號後是本體。就像“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壹樣,“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下面進壹步具體分析。第壹重並列關系;第二重兩個,分別為轉折關系;第三重有四個,分別為並列關系和因果關系。請註意,“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是列出的選項,是為選擇取舍提出選項,是並列關系,而不是選擇關系。“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亦然。

魚我所欲也,│||(並列)熊掌亦我所欲也,||(轉折)二者不可得兼,│||(因果)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並列)生亦我所欲也,│||(並列)義亦我所欲也,||(轉折)二者不可得兼,│||(因果)舍生而取義者也

下面分析“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這個復句。這也是壹個三重復句。第壹重以分號為界,為並到關系;第二重有兩個,分別為因果關系;第三重有兩個,分別為轉折關系。

②生亦我所欲,│||(轉折)所欲有甚於生者,||(因果)故不為茍得也;│(並列)死亦我所惡,│||(轉折)所惡有甚於死者,||(因果)故患有所不辟也

下面分析“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這個復句。這是壹個兩重復句。第壹重並列關系;第二重有兩個,分別是假設關系。

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假設)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並列)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假設)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④是並到關系的復句。

④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並列)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⑤也是並到關系的復句。

⑤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並列)所惡有甚於死者

“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是兩重復句。第壹重轉折關系,第二重是遞進關系,是“不但……而且……”的關系。

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遞進)人皆有之,│(轉折)賢者能勿喪耳

“⑦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這個復句是三重復句。第壹重是轉折關系;第二重是並列關系;第三重有兩個,分別為假設關系。

⑦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轉折)呼爾而與之,│||(假設)行道之人弗受;||(並劉)蹴爾而與之,│||(假設)乞人不屑也。

請註意,“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是個單句,“壹簞食壹豆羹”是並列短語作主語,“得之則生弗得則死”是並列短語作謂語。

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⑧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是兩重復句。第壹重為解說關系,第二重為假設關系。

⑧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假設)萬鐘於我何加焉:│(解說)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⑨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是個倒因果關系復句。

⑨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因果:先果後因)此之謂失其本心。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為什麽是個單句?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這個復句短語與代詞“是”構成復指短語,***同作主語,“亦不可以已”為謂語。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本章有成語“舍生取義”“簞食豆羹”。

(可惜,壹些符號在這裏不能顯示)

自考/成考有疑問、不知道自考/成考考點內容、不清楚當地自考/成考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老師,免費領取復習資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