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毛南族還原等活動的總稱是肥套。
如下:
毛南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山地民族之壹,民族語言為毛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通用漢文。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區,貴州平塘縣、獨山縣交界的卡蒲河、六硐河河谷地帶等地,其余散居在環江縣內的水源、木論、川山、洛陽、思恩等鄉鎮。
以及周圍的河池、南丹、宜山、都安和貴州的惠水等縣(市)。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統計,中國境內毛南族的人口數為124092人。廣西毛南族自稱“阿難”或“哀南”(單稱)、“窘南”(眾稱),意思是“這個地方的人”。
譯成漢語即是“毛南人”的意思。壯族人對毛南族的稱呼是“布南”、“穩毛南”等,譯意也是“毛南人”。“毛南”之稱源自地名,最初見於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周去非所著的《嶺外代答》,該書稱:“自融(州)稍西南有宜州。
宜處群蠻之腹,有南丹州,安化三州壹鎮,荔波、贏河、五峒、茅灘、撫水諸蠻。”這些地方包括了今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和相鄰的南丹縣,以及緊鄰的貴州荔波縣境。“茅灘”又寫作“茆灘”,當時“三南”地區被稱為“茅灘”,謂此地人“茅灘蠻”。
爾後的漢文古籍、碑文亦有用同音異字“冒南”、“毛難”、“毛南”之類記載該地區及其行政單位名稱。如元明時代稱“茆灘團”、“茆灘堡”等等。乾隆年間(1736-1795年)
毛南人立有《譚家世譜》,碑文中開始出現“毛難土苗地方”、“毛難甲”,“來毛難安處”的記載,此乃毛南族名稱的正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