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字的筆畫筆順:橫撇/橫鉤、豎鉤、橫。
子,漢語壹級字,讀作zǐ或zi,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嬰兒,引申指兒女,又引申特指直系血統的下壹代男性、女兒、太子等,又泛指人、臣民,還有十二地支的第壹位、結果實等含義。
漢字源流:
子,象形字。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子”字有三系寫法:第壹系寫法在甲骨文中用作表示十二地支的第壹位,像生有發的胎兒頭顱及兩脛,後或省簡其發,或於頭部標記其囟。
該字至西周時期形體稍變,上肢為繈褓包裹,其後形體稍訛,至《說文解字》中籀文則在字下加壹符號,許慎解為幾,謂“籀文子,囟有發,臂、脛在幾上”。
第二系寫法,上部像幼兒頭發、頭顱及兩臂,下部像兩並的兩脛,後演變為《說文解字》古文中的子字。
第三系寫法是根據“繈褓嬰兒”的形象所創造出來的象形字,但已完全線條化了:兩手連成壹斜短橫;身和下肢已簡化成壹條稍斜的垂線;強調了嬰兒頭大的特點,但因為是以利器在堅硬的龜甲獸骨上鍥刻,不易刻弧線,所以“子”字的頭部便成方形了。
周前金文中的“子”字是實化的,就像“繈褓嬰兒”壹樣;西周中晚期金文中的“子”字的頭部輪廓化,上肢和軀體已瘦化為線條了。
以此為基文發展成秦代小篆中的“子”字。隨著發展,漢隸中“子”字的形體起了很大的訛變:子字的頭部變成三角形了,兩只小手平伸,變成壹橫了,軀體和下肢變成彎豎。楷書中的子字便是由此衍化而來的。
古籍解釋:
1、又《廣韻》:息也。《增韻》:嗣也。《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
2、又《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
3、又凡適長子曰冢子,即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眾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