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公水法,是指唐楊筠松流傳下來的測定、調整住宅和墳墓山水方位的風水學問。它是以三元九運挨星理論為基礎,用以住宅和墳墓的趨吉避兇 。
楊公,名“益”,字“筠松”,號“救貧”。公元854年入科第,官至金紫光祿大夫,主管宮廷建築、皇家陵園,天文觀察、皇族祭祀等事宜。公元875年因黃巢起義,楊公攜帶皇宮風水秘籍逃離長安。後在江西贛州壹帶收徒,傳授風水之術。後人把由他傳播的風水理論稱之為“楊公風水”或“楊公水法”。
他的核心思想是住宅、墳墓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性,強調自然山水的選擇,以求趨吉避兇。
理論核心
天有風雨雷電四季變換是為天道,地有江河山川地震水患是為地道,人有疾病災難生死更替是為人道。天地人和諧相處之道暗藏其中,順則旺,逆則災。楊公水法體現的主要是空間的因素,其核心價值正在於調整空間,這個空間因素的精髓就是“三元納甲交媾”。
主要理論依據
楊公水法理論精華都是師傳口教,其它理論典籍有:《疑龍經》、《撼龍經》、《畫夾圖》、《四大穴法》、《立錐賦》、《拔砂圖》、《胎腹經》、《望龍經》、《倒杖法》九部;《四庫術數叢書·(九)》記載楊公著書《疑龍經》、《撼龍經》、《葬法倒杖》、《青囊奧語》、《天玉經》五部;這些典籍均被認為楊公水法的理論依據。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楊公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