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借書壹癡,還書壹癡的意思

借書壹癡,還書壹癡的意思

據說原來應做“借書壹瓻,還書壹瓻”“瓻”和“癡”音同,本是古代乘書的器皿,此話原意就應該是借書應該原物奉還,完壁歸趙之意乍壹看大家可能不認得這個字,念chi,解釋為古代的壹種陶制酒器。宋.朱敦儒的《聞見後錄》中有記:“霓裳拽住裙休去,待我醒時更壹瓻”。 說個典故大家就明白了,古代有借書還瓻的典故,意思是但凡藏書之人都怕人來借,好友相邀不得不借,書又不能白借,借書之時,必須相書的主人送上壹瓻酒,還書時同樣還的人送上壹瓻酒,謂之“借書壹瓻,還書壹瓻”。就是提醒借書者該向書的主人送點酒,意思意思,同時這才體現了書的價值。

這個諺語傳到唐代,唐人在記載中把“嗤”改成了“癡”。如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四:“今人雲:借書還書,等為二癡。”意思是說,自己有書借給別人看,是傻瓜;借了別人的書還給別人送去,也是傻瓜。這諺語這麽壹說,意思似乎好理解壹些了:它是對俗間常有的借物不還的惡習的諷刺。不少人借了人家的東西,使著順手,舍不得歸還,就佯裝忘了,心安理得地據為己有,讓人家討也不是,不討也不是。恕我直言,這毛病在知識界也很嚴重,尤其是在私人之間借書的問題上。本來,書是給有知識的人看的,有知識者應該有教養,但事實並非如此,知識和教養不是壹回事,君不見,孔乙己先生偷了別人的書,因為他偷的是“書”,就可以大言不慚地說:“竊書不能算偷,讀書人的事,能叫偷嗎?”至於“借”,那更是小小不言,整天滿腦子研究學問,何暇拘攣於借、還這些小節?於是借書不還是正常的,借了還的反而是傻瓜;也正因為借書者有這樣的行徑,所以那些藏書者也就長了心眼,有書概不外借,誰把自己的書借給別人,誰就是傻瓜。這就是“借書壹癡,還書壹癡”的諺語的根據。據說馬克?吐溫有壹句名言:“千萬別把書借給妳的朋友,因為我書架上的書都是借來的”。他還在自己的書架上貼了個小紙條:“書和老婆恕不借人”。看來此風氣不光在中國,在美國也是這樣。後來,“借書壹癡還書壹癡”這兩句諺語在傳說中還踵事增華,從“壹癡、二癡”發展到“四癡”。李匡乂《資暇集》:“借書:俗謂借壹癡,與二癡,索三癡,還四癡。”它說得更細致、更全面:明知人家不借,開口向別人借書,此為壹傻;明知人家不還,偏把書借給人家,此為二傻;對不還書者拉下臉皮去討,此為三傻;人家壹討就乖乖地給了人家,此為四傻。貸、借、索、還他全給否了,這實際上就是說,讀書人這種貸借行為本身就是迂腐窮酸的冒傻氣。

但是話需要說回來,古往今來,書籍的流傳方式,主要還是靠貸借。現代壹般人看書,主要靠圖書館。古代除了皇家,沒有圖書館,壹般人如果不是大財主,也置辦不起藏書樓。故看書主要還是靠友朋之間的借貸。借了別人的書,趕緊抄,抄完了,把正本好好給人家還回去,這就是古時圖書出版、傳布的最普通的流程。如果自古以來借書、還書像上述諺語所說的那樣為世所忌,以致被嘲為傻瓜,那麽就很難解釋古來圖書在民間的迅速流布,而且也不符合大多數中國讀書人在知識傳授方面的奉獻精神和人際交往方面的友善品格。所以唐人所說的“借書壹癡,還書壹癡”雖有現實根據,但還不是這句古諺的本義。後來宋人通過對這古諺語的深入研究,終於發現它原來的真相。按“嗤”“癡”與“瓻”為同音字,所謂“借書壹癡”者,是“借書壹瓻”的口頭誤傳。“瓻”,有時也寫作“鴟”,它是壹種肚大口小的貯酒器,孫愐《唐韻》五之字韻“瓻”字下註雲:“酒器。大者壹石,小者五鬥,古借書盛酒瓶也。”又《集韻》“瓻”字下註:“古以借書,借書饋酒壹瓻,還書亦饋酒壹瓻”。原來,古人講“禮尚往來”,找人家借書,去時要提去壹瓶酒作為贄禮,還書時還要提壹瓶酒作為謝禮,此謂“借書壹瓻,還書壹瓻”也。黃山谷跟朋友胡朝請借書,寫過壹首詩,其中有兩句:“願公借我藏書目,時送壹瓻開鎖魚。”——我想借讀妳的藏書,到時我會給妳送去酒禮,請妳打開妳書箱的魚鎖(古象物鑄器,魚晝夜不閉眼睛,象征警戒,所以鎖頭多鑄成魚形)。他有壹次出遠門之前和人借書,書的主人不放心,他寫詩說:“莫惜借行千裏,他日還君壹瓻。”蘇東坡也很懂得古代的借書還書之禮,所以他在詩中也說:“不持兩鴟酒,肯借壹車書?”秦少遊有壹次得知朋友正在撰書,很想借來壹讀,於是寫詩給他:“知續《春明退朝錄》,借觀當奉壹瓻還。”蘇庠是個窮文人,家裏窮得只剩下幾箱子書,想跟人家借書都沒有酒禮送人家:他的“休言貧病唯三篋,已辦借書無壹瓻”,寫的就是這樣的況遇。詩人艾性父也窮,壹次為了校勘古籍,想跟壹位退休的官員借書,可就是發愁掏不起借書還書的打酒錢,此所謂“校讎未必及三豕,還借最慚無壹鴟”。全祖望有壹首《題瓶花齋酒器》,其中說:“日飲無何猶不盡,壹卮留供借書瓻”,意思是,好酒舍不得喝,每天喝點,不敢喝光,總得留壹杯當作借書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