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趙盾(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即趙宣子,嬴姓,趙氏,名盾,謚號“宣”,時人尊稱其趙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晉國卿大夫,趙衰之子,傑出的政治家、戰略指揮家。晉文公之後,晉國出現的第壹位權臣,集軍政大權於壹身,擔任執政,號稱正卿,法治晉國。趙氏孤兒趙武的祖父。
他在晉國執政期間,權傾朝野,使晉國君權首次受到沖擊與削弱,樹趙氏之威,使趙氏壹族獨大晉國。壹生侍奉三朝,維護了晉文公開創的霸業
趙盾登上晉國國卿執政的上卿之位後,歷襄、靈、成三朝達二十余年,政績卓著,戰功顯赫,親督晉師與秦戰於令狐,取秦少梁。
戰河曲搜黃父,平定周亂,匡立周王以及扶靈公、立成公的歷史功績,維持了晉國的繼霸事業,維護了文、襄以後的晉國盟主地位。作為壹個國卿來說,其對晉國的建樹勛績,確是空前的偉業。
前602年,這壹年中原發生大面積旱災。晉楚雙方都礙於天時,不便出兵。鄭國公子宋提出要與晉國結盟,鄭襄公思量再三,同意公子宋的看法。衛國執政孫良夫堅決附晉,來到魯國,與魯國結盟,盡量使魯國的當權派魯宣公及執政東門襄仲依附晉國。
這壹年冬天,趙盾邀請周王朝派人參加會盟。晉成公在趙盾的陪同下,於黑壤與被晉國控制的魯、宋、衛、鄭、曹會盟,就連周定王都派遣特使王叔桓公來為晉成公的會盟諸侯錦上添花。
2、荀躒(前548年-前493年),中國春秋時期晉國政治人物、將軍,晉國六卿之壹。荀氏、按封地又為智氏,名躒,謚號文。智悼子荀盈(智悼子、智盈)之子。史稱稱智文子、知文子、智躒、知躒。
公元前533年,荀盈去世,由於其子荀躒年幼,晉平公想廢黜智氏的卿位,但被智躒族叔中行吳保全下來,推舉未成年的荀躒任下軍佐。
公元前519年,中行吳去世,荀躒開始依附國君晉頃公、晉定公。公元前501年,正卿範獻子士鞅死後,荀躒成為中軍將,繼任晉國正卿,但荀躒的聲勢不如其副手,晉國中軍佐趙簡子。
公元前516年,趙鞅和荀躒請命於晉頃公,率晉軍入周,占領王城,迎周敬王匄入城,平定了持續三年的王子朝之亂。
公元前497年,趙鞅(趙簡子)殺死邯鄲大夫趙午,趙午之子趙稷據邯鄲發動叛亂,得到範氏家主士吉射與中行氏家主中行寅(中行吳的兒子)的支持。智躒聯合魏侈(魏襄子)、韓不信(韓簡子)奉晉定公之命,幫助趙鞅,反擊範氏、中行氏。
士吉射與中行寅失敗,逃至朝歌。荀躒打算立士臯夷繼承範氏、寵臣梁嬰父繼承中行氏,被趙簡子拒絕,趙簡子乘機徹底清除範氏及中行氏在晉國的勢力,將晉國本來的三軍六卿格局,裁減為二軍四卿。
公元前493年,智躒去世,其子荀申(荀瑤的父親)繼承智氏,趙簡子繼承正卿。他的謚號為文,史稱智文子、知文子。
3、趙簡子(?-前476年),春秋時期晉國趙氏的領袖,原名趙鞅,又名誌父,亦稱趙孟。《趙氏孤兒》中的孤兒趙武之孫。晉昭公時,公族弱,大夫勢力強,趙簡子為大夫,專國事,致力於改革,為後世魏文侯李悝變法、秦孝公商鞅變法和趙武靈王改革首開先河。
他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戰國時代趙國基業的開創者,郡縣制社會改革的積極推動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實踐者,對春秋戰國的歷史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與其子趙無恤(即趙襄子)並稱“簡襄之烈”。
公元前497年,趙鞅(趙簡子)欲將邯鄲五百戶遷往晉陽,其族弟趙午在進攻齊國後才把五百戶人家遷到晉陽,趙鞅於是殺死趙午,趙午之子趙稷據邯鄲發動叛亂。範氏家主士吉射與中行氏家主中行寅,則協助趙稷反抗趙氏。
趙鞅寡不敵眾,退守封邑晉陽。後來智躒聯合魏侈(魏襄子)、韓不信(韓簡子),奉晉定公之命幫助趙鞅,反擊範氏、中行氏。士吉射與中行寅失敗,逃至朝歌。此後,荀躒坐朝,趙鞅出征,隨即清剿範氏、中行氏的殘余勢力。
公元前493年,趙鞅領兵戰於鐵(今河南濮陽),以少勝多,大敗範氏及中行氏。不久荀躒去世,趙鞅執政。公元前492年,再次敗二卿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徹底清除範氏及中行氏在晉國的勢力。
荀躒想立士臯夷繼承範氏、寵臣梁嬰父繼承中行氏,被趙鞅拒絕。趙鞅乘機將晉國本來的三軍六卿格局,裁減為二軍四卿。
公元前476年,趙簡子有疾,昏迷了五天,醫師替他把過脈。晉定公三十六年(公元前476年)卒。他舍棄嫡長子趙伯魯而傳位才能出眾的庶子趙毋恤,臨終前告訴趙毋恤,他日趙氏有難,晉陽足以依靠。
4、荀瑤(前506-前453年),即智瑤,因智氏源自荀氏,亦稱荀瑤,謚號“襄”,史稱智襄子。春秋晉國執政大臣,為了恢復晉國霸業,增強晉國實力,智襄子以身作則向國君獻出萬戶封邑,韓氏、魏氏也隨後獻出封邑,唯獨趙氏不肯獻出封邑,智襄子於是率韓、魏兩家壹起討伐趙氏。
在即將獲勝之際,韓、魏兩家突然倒戈,與趙氏聯合以水倒灌智氏大營,智襄子兵敗被殺。韓、魏、趙三家瓜分智氏封邑,智氏家族兩百多人慘遭殺戮。智氏亡而三晉分,三晉分而七國立,中國從此進入戰國時代。豫讓為給主公智襄子復仇,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歷史典故。
智襄子是繼智武子、智文子之後,智氏家族第三位正卿,***執政二十二年,是晉國有史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執政大臣,智氏由此成為晉國四卿(智、韓、趙、魏)之首,是晉國乃至整個周王朝最具權勢的卿大夫家族。
勾踐滅吳後,越國成為中原霸主。為了重振晉國霸業,智襄子主動獻出萬戶封邑來增強晉國國力,韓氏、魏氏也先後獻出萬戶封邑,唯獨趙氏不肯獻地。
智襄子糾集韓、魏兩家壹起討伐趙氏,趙氏退守晉陽,晉哀公四年(前453年)三月丙戌日(二十三日),在晉陽城即將攻克之時,趙氏暗中派人出城說服韓氏、魏氏倒戈,韓魏兩家臨陣反水,以水倒灌智氏大營,智襄子兵敗身亡。接著,韓、趙、魏三家聯手攻陷智氏封邑。
5、趙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趙氏,名無恤(亦作“毋恤”)。春秋末葉晉國大夫,趙氏家族首領,戰國時期的趙國的創始人。謚號為“襄子”,故史稱“趙襄子”。
趙襄子中的“子”與其父趙簡子以及當時其他韓康子、魏桓子中的“子”壹樣,不是名字而是對大夫的敬稱。
趙襄子還十分註意維護自己的權威。在晉陽被圍時期,群臣惶恐不安,都想尋找個人的出路,對趙襄子不怎麽恭敬,只有高***壹個人不敢失禮。勝利以後,趙襄子論功行賞,以高***為首。
其實高***並沒有什麽功勞,對此有人提出異議。趙襄子說:“方晉陽急,群臣皆懈,惟***不敢失人臣禮,是以先之。”在他看來,恭謹馴順的臣子比建功立業的幹將更重要,因為後者固然有用,但若沒有前者,就無法維持他自己及其家族的統治。
宗法觀念在趙襄子的頭上,比同時代的人表現得格外突出。他自己是趙簡子的庶子,被立為世子,繼承趙簡子的爵位,從宗法習慣上來說是不正常的。他的被立與太子伯魯的被廢,屬於廢嫡立庶,廢長立幼,與宗法傳統的嫡長子繼承制相悖。
他壹直對此事感到不安,想方設法加以補救。在他即位不久,攻滅了代國,即把太子伯魯之子封為代成君。後來又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而把伯魯之孫立為太子,他死以後,即繼承大權,是為趙獻侯。
趙襄子尊重宗法傳統的行為,固然反映著他思想中的觀念信條,而在實際上也能起到維護趙氏宗族內部團結的作用,同時還可以贏得當時人們的敬重。
6、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壹名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魏桓子之孫。公元前445年繼承晉國魏氏領袖。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戰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
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壹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後世史家著書無不稱贊魏文侯之賢。魏文侯任用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壹躍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蔔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這些出身於小貴族或平民的士開始在政治、軍事方面發揮其作用,標誌著世族政治開始為官僚政治所代替。
魏文侯重用衛人李悝,推行盡地利之教的精耕細作原則,推廣農副業成功經驗,綜合利用魏國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國耕地的單位產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為了平衡糧價,李悝還實行了平糴法。
在豐年的時候,國家根據市場情況,采用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農民的糧食,使農民的利益不受損失。在災年的時候,政府把國家糧倉儲存的糧食以適當的價格賣給市民,使市民不致買不起糧食而流離失所。
這樣,魏國很好地平衡了農民與市民的利益,國家儲備的糧食也越來越多,國家抵抗災年的能力大大提高,社會穩定,國民安居樂業。
李悝著《法經》六篇,來規範魏人的行為。晉國是壹個有著法治傳統的國家,國民對依法辦事都很擁護。李悝主持制定的這套成文法在魏國的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國君、貴族和官員在實行政事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國家的法律。
由於魏文侯的帶頭遵守,李悝主持制定的這套法律得到了很好地實施。這套法律後來也被秦國獻公、孝公和商鞅所采用,《法經》是中國第壹部比較系統的地主階級的法典,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法制基礎。
百度百科——趙盾 (春秋中前期晉國卿大夫)
百度百科——荀躒?
百度百科——趙鞅
百度百科——荀瑤
百度百科——趙襄子
百度百科——魏文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