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課堂教學大賽《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研討專帖
研討目錄:
1、教材解讀壹:文本闡述內容的可信度
2、教材解讀二:本文的主導價值觀與普世價值之間是否壹致?
3、教材解讀三:我們的孩子能從人物身上借鑒什麽?
4、教材解讀四:讓我們再來揣摩壹下編者的意圖
5、為什麽要多方位解讀文本?
6、如何挖掘文中的空白點,轉換成語言、能力的訓練點?
7、如何以課後練習促成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
本文可能的教學內容
本文可能的教學設計
教材解讀壹:文本闡述內容的可信度
在我們的教材中,如果涉及到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有壹些課文,為了表達上的需要,或者是為了針對學生這個特殊的閱讀對象,往往會對原文進行處理,或者對故事原型進行加工改編。作為教者,應該對此種情況有所了解。
本文敘述的是談遷先後兩次撰寫鴻篇巨制《國榷》的故事,在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事?是否確如其事?
手頭沒有可供查證的資料,僅從百度上搜索到如下信息:
國榷
記載明代重要史實的編年體史書。談遷撰。談遷專長於史,鑒於明代歷朝實錄經史官壟斷,曲筆聚訟,多忌諱失實,而各家編年史書又多偽陋膚冗,艱辛尋訪各種資料,廣徵博采,力求徵信。天啟元年(1621)始編著,先後六易其稿,初稿六年完成。順治四年(1647)全稿被竊,又發憤重寫,以三十餘年編成《國榷》壹書。該書記敘從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誕生,到順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權滅亡為止的三百壹十七年間的歷史。書中敢於直書《明實錄》避而不談的明朝壹些重要史實;對壹些重要事件,常以個人和諸家的評論並列於後。其史實註意考訂精審,材料有相當的可靠性或參考價值。萬歷以後七十多年的歷史,以及建州女真的發展和後金同明的關系的記載,尤為他書所少見。根據邸報、方誌和官吏遺民口述材料編補的崇禎朝十七年的史實,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書中敘事有的過於簡略,有的事件前後記敘重復且說法不壹。另外,封建正統史觀、儒家天命論、佛道等迷信思想,在書中也有濃重反映。《國榷》原稿稱百卷,談遷死後僅有抄本傳世,後經浙江海寧張宗祥據蔣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盧氏抱經樓藏抄本,及崇禎壹朝十卷本互相校補,加以標點,分為壹百零四卷,又卷首別作四卷,***壹百零八卷。1958年由古籍出版社分六冊出版
由以上資料可以看到,課文所述情況是屬實的。
在真實的基礎上,我們再來看人物和故事。
教材解讀二:本文的主導價值觀與普世價值之間是否壹致?
初讀課文,妳便會對談遷這個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堅毅、執著、遭受厄運卻信念不改……”品質所打動,這也是作者著力訴說的東西,文本竭力表達的精神層面的東西。
翻壹翻以前的壹課壹帖,有老師這樣感悟:
我讀這壹課: (西雅圖酋長)
本來是沒有很精心的讀這壹課的。極偶然的機會和我的朋友聊到了這裏,他說自己沒有看過教材,只聽有人上過此課,說是很感人的。於是我仔細讀壹讀課文,立刻為文中的主人公堅定的信念深深打動了。盡管自己平日裏也讀過壹些書,曉得幾個人的大名,可是真的慚愧了,讀這壹課文之前我還真不知道談遷這個人,對《國榷》真是壹無所知。QQ下線後,我決定摒棄原來的想法,不去上寫景的美文,轉而上這壹課,我期待能夠收獲更多。
我在網上四處搜羅,看到了壹點點的材料,或許這是蘇教版的新課文,能看到的東西著實不多,不過這沒什麽,我喜歡有挑戰性的事情。我想找《國榷》,可是網上並沒有原文,有壹個研究古文的朋友通過點子書庫傳來電子版本的。手抄本的書,看得極累,不過仍舊耐著性子讀了壹些。
這本書中最先感動我的,就是談遷夜不能寐,兩行熱淚不停往下淌的情景,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是怎樣的打擊讓這個年近花甲的老人老淚縱橫呢?讀壹次,人物的形象就在腦海中豐富壹次,甚至於毫無顧忌的在辦公室裏大聲的朗讀,同事們都笑了,這小林上癡了吧!我想,要感動學生,自己就要先和文本產生***鳴。
教材解讀三:我們的孩子能從人物身上借鑒什麽?
如果基本接受文本訴說的人文情懷,那麽,我們是不是要將目光轉向我們的孩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累積來看,他們能從人物身上借鑒些什麽?應該從人物、故事上感悟到些什麽?
之所以是“能、應該”,是因為在讀了課文之後,課文要說什麽,我們基本是清楚的,而學生能接受到什麽程度,應該領悟到什麽程度,我們是不太清晰的。
這壹點,在我看來,是備學生的壹個方面,是恰切、適度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壹個方面。
備課的時候,如果失去了對學生的具體了解,就會覺得無所依托、無從下手。我們平常的教學,往往正是在壹個“太熟悉”的場景內,而往往忽略了孩子們的“日漸成長”的能力,忽略了他們的學習的起點,而降低了閱讀教學的效率。
以下是引用尋找方向在2008-11-1 21:53:00的發言:
不否認,談遷的巨大貢獻,但是,壹定要讓孩子做到嗎?這篇課文的意蘊重構的目標應該是什麽?怎樣體現普適性?期待……
真的是很好的問題,我壹邊在往下解讀,壹邊這幾個問題也在困惑著我啊!
課文的主導價值是否存在重構的必要?它與真正的“堅強、毅力、執著、信念……”之間究竟有沒有差異?如果有,又有著怎樣的差異?
孩子“能、應該”達到怎樣的程度?“能”是他們自主的閱讀感悟,“應該”是我們教師的教學定位,該達到怎樣的位置?
如何以課後練習促成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
課後習題三:為了表現談遷治學的刻苦和信念的堅定,作者運用了許多數據。默讀課文,找幾處這樣的例子,並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確實,文中運用數據的地方確實很多。
比較明顯的有:
經過20多年的奮鬥,6次修改,談遷終於在50多歲時完成了壹部5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
59歲的談遷攜帶著書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
新寫的《國榷》***104卷,500萬字,內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實、精彩,是壹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