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壹本書是《易經》,這本出自洛水的書又稱河圖洛書。
《易經》是中國古代壹部神秘的著作,因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並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從其編排體例及文字內容看,是占蔔用書。本條目討論寬泛的易經,即包括《易經》和《易傳》在內;在古籍裏僅提到名字的“連山”、“歸藏”(無論是否事實存在)則不予討論。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偷偷將《易經》列入醫術占蔔之書而得以幸免。 關於其作者,《史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馬遷之說而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則有不同觀點。
由於成書很早,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為此古人專門撰寫了《易傳》以解讀《易經》。 今天我們所說的“周易”通常指《易經》和《易傳》二者的結合。
有人認為,占蔔之書的性質並不能掩蓋《易經》作為壹部偉大著作的價值。占蔔起源於人類解釋世界的渴望,哲學的萌芽從原始宗教中生發出來,《易經》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證。
中國哲學中陰陽相生相克、對立統壹的基礎理論,便是根植於《易經》。 後人從《易經》中發展出了復雜的哲學系統,儒家和道教的學說均明顯受到《易經》的影響。
今人更是從《易經》中解讀出哲學、政治、歷史、軍事、民俗等諸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根據《周禮》的記載,占蔔有“三易之法”,《易經》只是其中之壹,另兩部《連山》、《歸藏》均已失傳。
《易》被其後的諸多研究者所推崇,許多易學研究者都是當時公認的淵博學者。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
義理派註重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著重將周易用於占蔔。前者如東漢王弼、北宋程頤,後者如西漢京房、北宋邵雍。
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太極圖(含陰陽魚的圓形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後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二、推薦壹本關於歷史的書萬歷十五年
明萬歷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國歷史上原本是極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該年前後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物為中心,抽絲剝繭,梳理了中國傳統社會管理層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探索現代中國應當涉取的經驗和教訓。作者以其“大歷史”觀而聞名於世,本書中這壹觀念初露頭角,“敘事不妨細致,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本書自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出版以來,好評如潮,在學術界和文化界有廣泛的影響。 這本《萬歷十五年》,意在說明16世紀中國社會的傳統的歷史背景,也就是尚未與世界潮流沖突時的側面形態。有了這樣壹個歷史的大失敗,就可以保證沖突既開,恢復故態決無可能,因之而給中國留下了壹個翻天覆地、徹底創造歷史的機緣。
改變中國人閱讀方式的經典
這是對當代中國人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的壹部經典之作。它的重要在於,這本書提供了壹種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具有顛覆意義的敘述歷史的新方式。在此之前,國人的歷史寫作,是意識形態的壹部分,是政治宣傳的壹部分。幾乎所有的歷史書都是壹種模式,壹種口吻,壹種角度,只提供了壹種畫面。黃仁宇的這本書,簡直是給我們開放了另壹個世界,每壹位閱讀這本書的大陸人都會震驚,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寫,原來歷史是如此的有趣、復雜、豐富,原來歷史人物並不像我們的教科書上講的那樣單調、格式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就像壹道匕首,撕開了由意識形態統治歷史寫作的鐵幕。在《萬歷十五年》出版之後,“中國歷史學界的精神面貌就煥然壹新了”,中國人的歷史閱讀翻開了新的篇章。不誇張地說,在《萬歷十五年》之後,中國大陸進入了壹個歷史書寫作和閱讀的黃仁宇時代。
關於這本書
《萬歷十五年》是壹部改變中國人閱讀方式的經典,是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壹,融會黃先生數十年人生經驗與治學體會與壹體,首次以“大歷史觀”分析明代社會之癥結,觀察現代中國之來路,發人深思。
本書英文本推出後,被美國多所大學采用為教科書,並兩次獲得美國書卷獎歷史類好書的提名;中文本問世後,獲得如潮好評,成為眾多作家、學者、企業家、高校師生的案頭必備書,並入選《新周刊》和《書城》“改革開放20年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20本書”。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內容介紹]
萬歷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壹年;而在中國,這平平淡淡的壹年中,發生了若幹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在歷史學家黃仁宇的眼中,其間的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而我們的大歷史之旅,也自此開始……
三、真正反應三國歷史的壹本書首先,我完全不推薦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本書是名著不錯,但是現在很多人把它當歷史來看,這壹點很不好,等妳什麽時候把三國歷史研究得差不多了,再回去當作壹部藝術類書籍來看。
其次,要說歷史,肯定要提到陳壽的三國誌,它的真實成分更高壹些,但可惜是紀傳體,了解起來在與歷史的聯系方面有障礙,並且因為題材和當時的社會環境,缺的東西和偏頗的地方較多。
最後,我告訴妳,對於任何壹段古代歷史,都沒有壹本書能夠真正反映,這其中要加入很多形式分析和邏輯推斷,呂思勉和易中天的見解不錯,可以參考,對於真實三國歷史,誰也不知道,也沒辦法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