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病逝的。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月,魯迅肩及肋骨皆出現劇痛,最後的創新之作《故事新編》出版。2月,魯迅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5月15日魯迅再發病,醫生診斷胃疾,自後發熱未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情況不樂觀。
6月,身體略有好轉,魯迅及身邊的人都認為“魯迅先生好了”。10月17日病復發,18日黎明前疾病發作,氣喘不止。19日上午5時25分逝世。
截止2013年9月,中國國內***有11處魯迅紀念場所:他們分別是北京的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魯迅故居;上海的上海魯迅紀念館、上海魯迅故居、魯迅墓;廈門的廈門魯迅紀念館;廣州的廣州魯迅紀念館;南京的南京魯迅紀念館;紹興的紹興魯迅紀念館、紹興魯迅故居以及浙江臨海縣的臨海魯迅展覽館。其中除了浙江臨海魯迅展覽館屬於個人主辦的民間魯迅紀念館外,其他均屬於官方主辦。其中規模較大的是上海、北京和紹興。
擴展資料
魯迅是20世紀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說、散文、雜文、木刻、現代詩、舊體詩、名著翻譯、古籍校勘和現代學術等多個領域都有巨大貢獻。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者,魯迅創作的為數不多的小說建立了中國小說的新形式。
魯迅所創作散文更是“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他的所開創的雜文文體富有現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戰鬥性,是後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創作的雜文更是中國社會、政治、歷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學、文學、藝術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書。幾乎所有的中國作家都在魯迅開創的基礎上,發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學風格體式。
作為翻譯家的魯迅大量的翻譯了外國的文學作品、科學自然作品為開啟民智,引入先進的科學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作為美術愛好者魯迅大量引進了西方木刻、版畫作品,並在精神、理論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學習木刻、版畫藝術,極大的推進了現代木刻、版畫在現代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為現代中國的美術事業做出卓越的貢獻。
百度百科-魯迅 (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