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霸主
霸權持續時間(年)
齊琦黃公江小白720- 750 40
晉國晉文公姬重耳前760- 510 160。
秦的以750- 770獲得了前30名。
楚790- 690 110。
吳與何呂前690-前510 30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 476年)
春秋時期,始於“平東移”。他的名字來源於《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經濟急劇變革、政治局勢錯綜復雜、軍事鬥爭層出不窮、學術文化多姿多彩的時期,是中國古代文明逐漸向中世紀文明演變的過渡時期。
770年前,被迫放棄“濠江”,依靠金、鄭等諸侯的力量遷都“洛邑”。從此皇族開始衰弱,周號令天下的時代壹去不復返了。封建霸權,列強吞並,醫生獨裁,對外鬥爭上臺。
春秋初年,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有170多個,但它們結盟征討的事跡是顯而易見的,包括齊、晉、楚、秦、魯、宋、魏、燕、陳、曹、蔡、鄭、吳、越。
平東東移後,壹些諸侯國經過長時間的休養生息後發展起來,但皇族勢力逐漸衰落,逐漸失去了控制諸侯國的能力。有權有勢的諸侯不再聽命於周王室。他們有的侵占周的土地,有的攻擊其他諸侯國。周桓王十二年(公元前708年),周桓王帶兵討伐桀驁不馴的鄭國。鄭伯不僅敢於領兵抵抗,還打敗了王師,壹箭射中了紂王的肩膀。這說明,此時的周王地位已經嚴重下降,但還保留著天下之主的名號。孔子把魯寅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65438+公元前0年)這段歷史編成了壹部史書《春秋》,後來被稱為《春秋》。
春秋時期,史書上有128個諸侯的名字,但重要的有十幾個。主要有今山東的齊、魯,今河南的魏、宋、鄭、陳、蔡,今山西的金,今北京及周邊地區的燕,今陜西的秦,今河南、皖南兩湖的楚,今江蘇中南部的吳,今浙江的嶽。這些比較大的諸侯國憑借實力,用戰爭來擴張自己的領土,迫使弱小的國家服從他的命令,相互競爭,從而形成諸侯爭霸的局面。巴,也寫博,意思是王子中最年長的。
齊桓公是第壹個主宰。齊是呂尚、太公的諸侯國,其後歷代君主致力於整頓政治,發揮沿海魚鹽優勢,提倡家紡業,發展商業和手工業,國力逐步發展。齊桓公(685-643年在位)繼位後,以管仲為宰相,整頓國家行政,廢除公田制度,根據土地的肥沃程度確定賦稅,設置鹽、鐵官和鑄幣,增加財政收入,將士兵納入農業,將基層行政組織與軍事組織合二為壹,增加了兵源和戰鬥力,迅速成為華夏國中最繁榮的國家。然後打出了“尊王拒洋”的口號。多次召集諸侯幫助或幹涉他國,抗擊義帝入侵。最後,他們在周諾國王的第三年(公元前679年)成為霸主。周惠王二十壹年(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八個諸侯國的聯軍,以優勢兵力迫使楚國臣服於他,締結昭陵(今河南鹽城)之盟,達到頂峰。
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了壹場爭奪君權的內亂,削弱了齊國的實力。楚國趁機發展勢力,滅了它北面的幾個小國,又把矛頭指向了中原。宋襄公(650-637年前在位)以抵抗楚人北侵為號召,試圖成為中原的霸主。然而,就國力和表現而言,宋襄公還不足以占據主導地位。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8年),楚、宋兩軍在洪水相遇,大敗。就連宋襄公也腿部中彈,很快死去。
正當楚國稱霸中原的時候,西方的晉國發展起來了。晉文公·重耳(636年至628年在位)因“反對李記的叛亂”而流亡了19年。即他即位後,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頓軍隊,取得人民的信任,穩定皇族,對秦國友好,在諸侯中獲得了很高的威望。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3年),楚軍包圍了宋國都城商丘。第二年年初,晉文公帶領他的軍隊拯救了宋朝,在城濮打敗了楚軍,成為了霸主。
死後,尋求向東發展,遭到金的阻撓。壹戰,秦軍全軍覆沒,轉而西進,吞並部分戎狄部落,獨霸西戎。
成濮之戰後,楚國向東發展,滅了很多小國,勢力南達雲南,北達黃河,經濟文化得到發展。楚莊王(613前-591前在位)改革內政,平定暴亂,興修水利,國力漸強。他甚至向周定國王的特使詢問周鼎的大小。周定十年(公元前597年),楚和金在翟(今河南武陟東南)交戰,大獲全勝。沒過多久,晉人就不敢救宋朝了,於是中原小國紛紛投靠楚國,楚人稱霸中原。
連綿不斷的戰亂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了中小國家的厭倦。另外,楚謹兩個大國勢均力敵,誰也吃不了誰。於是由宋朝發起,在周建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舉行了兩次綏靖聯盟。從那以後,戰爭大大減少了。
前朝諸侯爭霸告壹段落,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周十四年(前506年),吳王闔閭以吳元(伍子胥)為將軍,統兵攻楚,攻楚都。二十四年前(前496年),周率南征越。越王勾踐帶兵打仗,越國大夫古靈打中了闔閭,闔閭傷重而死。周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打敗了嶽。越王勾踐媾和,把媾和讓給了吳王的寶貝美人石,由他親自牽馬為夫差。吳王北伐,大敗齊軍,成為霸者。越王勾踐,同居十年,生活十年,終於在滅吳三年(前473)。福查羞愧地自殺了。勾踐北上,在許與齊晉會師,成為最後的霸主。
據史書記載,春秋242年間,共殺君主36人,滅諸侯國52個,戰爭480余次,邀諸侯結盟450余次。
春秋時期有五霸,史稱“春秋五霸”。
鄭莊公、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和越王。
“戰國七雄”齊、楚、燕、漢、趙、魏、秦
春秋時期的多次戰爭大大減少了諸侯國的數量。到了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分別是齊、楚、燕、漢、趙、魏、秦,這七個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
戰國初期,韓、趙、魏結盟,打敗了齊、秦、楚等大國,成為強國。後來這個聯盟破裂了,齊秦興盛。
戰國中期,魏軍攻打趙國,趙國請求齊國幫助撤退。魏國內部空虛,軍事家孫臏率領齊國軍隊直搗魏國首都。魏國的軍隊已經攻破了趙國的首都,當他聽說自己的國家處於危急的情況下,他很快地從趙國撤退以拯救魏國。剛走到半路,就遇到了齊軍的埋伏,擋住了魏軍,大獲全勝。這是中國歷史上壹個著名的戰例——“圍魏救趙”。
兩年後,魏國攻打韓國,齊國軍隊在孫臏的指揮下圍攻魏國拯救韓國。齊軍假裝撤退。第壹天撤離後,營地裏剩下的爐竈足夠65438+萬人做飯;第二天剩下的爐子只夠5萬人做飯;第三天剩下的爐子減少到只夠3萬人做飯。魏軍從爐竈的數量推測,齊軍大批逃跑,於是挑選精兵,追擊齊軍,直到到達馬嶺(今河南省),不料被埋伏在此的齊軍徹底擊潰。這就是著名的“馬嶺之戰”。經過兩次戰役,齊國取代魏國稱霸中原。
戰國後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其他六國無法單獨抵抗秦國,所以想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秦國為了打敗其他六國,挑撥六國關系,促使六國向秦國靠攏。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在關鍵時刻無法與齊國聯手,這就給了秦國可乘之機。秦征服他國,滅周王室,統壹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