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唐代著名的醫藥學家,出生於541年壹個貧窮農民家庭,他自小就聰明過人但是卻體弱,因此開始對中醫感興趣。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在他的走訪和積累中及時記錄下來,孫思邈曾用壹根針救下兩條性命。
據說在壹次遊歷中遇見送葬隊伍,隊伍走後地上的幾滴鮮血引起了他的註意,最後得知棺中是難產而死的婦人,孫思邈嗅聞血跡斷定此人還有救,最後他找準穴位壹針下去,婦人全身抽動,慢慢蘇醒,並順利生下壹名男嬰,之後孫思邈把的經驗和藥方編寫進《千金要方》。
不止是有自己的經驗,孫思邈還會研究扁鵲、張仲景、華佗等名醫的藥方都進行過細致深入的研究,來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可是在研究東漢名醫張仲景留下的方劑時,孫思邈卻發現有壹味藥有危害,它就是“五石散”。“五石散”可治傷寒,原料有石鐘乳、硫石、白石黃、紫石英、赤石脂等因而得名,最早用於治療傷寒或濕疹。
但是由於其藥性燥熱,服後能使人精神振奮,甚至產生幻覺,所以“五石散”在魏晉時期曾十分盛行,在魏晉名人何宴的大力推廣下,更是逐漸成為上層社會的“潮品”,成為魏晉名流身份的象征和精神食糧。在近代出土的東晉豪門王彬的墓葬中就發現“五石散”,王彬是魏晉時期的世家大族,曾經官至朝廷的左仆射,王彬不僅自己服食,自他的影響下女兒王丹虎因服食五石散導致不能生育。自魏晉到隋唐時期,因服食五石散致死的不在少數。
孫思邈在仔細研究五石散的破壞力後,聖旨上書給唐朝皇帝闡述濫用五石散的危害,並希望可以請皇上下旨毀掉五石散,在他的努力下,服食五石散的風氣漸漸得到糾正。雖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翼方》中記載了這壹味中藥方劑,但是在他臨終前還特意囑咐徒弟壹定要毀了五石散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