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先民早期曾經歷母系氏族社會,壯語稱“乜弘”制時代;隨後經歷父系氏族社會,壯語稱“布弘”制時代;繼“布弘”制後又經歷“布版”寨老制社會。春秋戰國時文山州屬楚之牂牁;漢時受詔封在今廣南縣立為句町國;唐代屬嶺南道、僚子部;宋至元代屬廣南西路;明至清代屬雲南行省廣南府。由於歷史的發展和居地各異,造成壯族稱謂多達30多種,語言也有差異,壯語分為南、北兩大方言區。文山州的壯族可分為儂、沙、土三大支系,儂支系和土支系操南部方言,沙支系操北部方言,現有人口993591人(2003年)。
文山州壯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底蘊豐厚。自古以來,壯族人民在水頭及河濱澤畔建寨而居,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並積澱了壹套豐富完備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集其精萃有:崇拜並保護森林的“生態文化”;以稻作生產維系民族生存的“那文化”;承傳文化古籍的“麼文化”;創造並承傳至今的“銅鼓文化”;人神***娛的“節日文化”;以歌代言的“歌圩文化”;以壯錦為特色的“服飾文化”;用糯米加工的“美食文化”等。
銅鼓文化:文山壯族古籍記載,先民早在“乜弘”制時代就冶煉銅鑄銅器了。今壯族人民仍承傳祭祀銅鼓、跳銅鼓舞等活動。壯族對太陽、蛙、鳥、“額”神、天地水、葫蘆、水牛、銅鼓等崇拜,在銅鼓上有紋飾記載。銅鼓的生產、流傳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而生產出的銅鼓,雖有異族爭奪、交易和承傳使用的歷史過程,但是,銅鼓是壯族歷史文化的載體之壹。文山全州***發現銅鼓138面,位居雲南之首。而且,銅鼓分類中的8個類型,在文山州內均有發現,這不僅在雲南省,而且在全中國以及東南亞諸國都是絕無僅有的。經專家論證:“雲南文山極有可能是世界銅鼓起源地之壹。”
歌圩文化:壯族人民是伴歌而生,踏歌而逝的民族。少婦婚後懷孕,有古樸的安胎歌;怕流產,有神秘的保胎歌;嬰兒出世,有祝福歌;小孩學說話,先教優美動聽的兒歌;平凡的生活對話,語言如歌;談情說愛,有深情依依的情歌;節慶酒宴,有蕩激山河的對歌;壽終,要以歌送葬。每個人的壹生都沐浴在詩歌的海洋裏。年逢三月花街、隴端街,有數千人參加趕街對歌活動。
壯族以生產稻谷維系民族的生存繁衍,千百年來,造就了壯族人民開放、寬容、堅韌、好客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