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題目不少人會說它是壹個八卦命題,確實蓮池書院乃名勝之巨擘,文化之淵泉。乾隆帝曾三次“幸臨”並賜匾題詩,毛澤東於1918年10月、1952年11月兩次遊歷,特別是1952年11月22日毛主席再蒞蓮池,故地重遊,感慨良多,他說:“蓮池之所以有名,關鍵是蓮池書院有名,蓮池書院在清末可稱為全國書院之冠”。(《保定文史資料選輯·第壹輯蓮·池書院》1984年3月保定市政協編)對蓮池書院評價之高前所未有。對於這樣壹所被譽為全國之冠的書院,無論是歷史淵源還是地理關系,南宮如何與之產生關聯呢?也許確實看似不應該。但正如魯迅先生之言,有些但願不如所料,以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卻每每恰如所料起來。使我產生這樣聯想抑或料想的是南宮碑、是張裕釗。按照胡適先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學術思路,我“小心”翻閱了壹些資料,果然收獲不小。可以肯定的說,南宮不但與蓮池書院扯上了關系,而且還攀上了親戚,這其中既有人,也有事。 人有六人,事有三事。
六人者,劉登瀛、齊福丕、李剛己、陳清震、邢之襄、宋朝楨。 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在蓮池書院求學的南宮學生中,至少有此六人名聲顯赫,為蓮池學生翹楚。
劉登瀛,字際唐,南宮劉曬村人。 15歲時被冀州知州吳汝綸以“俊才”選入信都書院免費讀書。光緒十四年(1888)鄉試第壹,授巨鹿縣訓導。是時吳汝綸去冀州任,主講蓮池書院,劉登瀛亦隨去就學(光緒十五年出版的蓮池書院《學古堂文集》有載)。清廷變政後,劉被直隸學校司派赴日本考察教育,歸國出任省視學及保定高等學堂優級師範教員,光緒三十三年(1907),劉登瀛被授山東知縣,以非其好也,堅辭不任。其後二三十年,歷任河北大學、山西大學教授,專心致力教育,深受學生尊崇。著有倫理講義壹卷,詩文集四卷。
齊福丕(1867-1919年)字懋軒,南宮齊家莊人,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舉人 。先後參加了康、梁組織的被史界譽為中國群眾政治運動開端的公車上書及保國會。光緒廿三年(公元1897年)因仰慕蓮池書院主講吳汝綸之名,前往求學深造。之後任教邯鄲書院、直隸優等師範學堂,就職省視學,並以直隸學官身份赴日本考察學務。由於他提出的發展教育的許多具體意見,不能見賞於上司,遂憤然辭職歸家,專心致力於發展家鄉教育。1911年開始,建立了獨立的南宮縣立中學堂,成為南宮及周邊縣邑中第壹所中學。因其辦學成績顯著,直隸總督奏獎以知縣之職。宣統四年(公元1912年)齊福丕出任山東惠民知縣,後被派去輔助武定知府,因懲治壹嗜賭成性的把總龍某,被革職歸田。回家後,繼任南宮縣公立中學校長,於1919年8月病逝於齊家莊家中,年僅53歲。
李剛己(1872年-1914年), 南宮 孫村人。 十三歲以童生身份參加冀州試。當時,冀州有三位著名的桐城派古文大家,即冀州知州桐城吳汝綸、通州範肯堂及武強賀濤,此三人讀了李剛己的文章,交口稱奇“此天才,吾輩所畏也。”吳汝綸特意安排李剛己在衙門向範肯堂學習古文,自己也親為輔導。後來吳出任蓮池書院院長,又把李剛己帶去就學。鄉賢邢贊亭先生在《蓮池書院回憶錄》中憶曰“吳先生時,李剛己名譽最著,吳在冀州課士時,剛己年才十三,隨諸生應試,壹見驚為奇材,留置署內,昕夕親教督之。既而隨來蓮池,每試必列第壹,同輩咋舌,莫敢與校,嗣連捷成進士(與康有為為進士同年)始去。”(《河北文史資料選輯》第壹輯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此年為光緒二十年,李剛己年僅二十二歲。光緒二十四年分發山西大同知縣,凡七年不能履任,僅在偏僻州縣代理知縣知州。由於叠經憂患,形神交瘁,1914年謝病告歸,來到保定。會邑人趙憲會主辦直隸高等師範,力請李剛己前去任教。李剛己講學數月,深受學生歡迎。他原本體質衰弱,自大同勞累之後,時患痰嗽,夏間得痢疾,延至十月,遂臥床不起,於1914年十壹月病逝,僅年四十三歲。著作有詩詞壹卷、文壹卷、《西教記略》三卷,後人匯編為《李剛己先生遺集》,吳汝綸之子吳闿生為之作序。
陳清震,南宮何地人無考。 民國版《南宮縣誌》記曰,陳清震,字伯寅,其父早逝,家境貧寒,但非常熱愛學習,每課書院為諸童冠,年十五入邑庠,為山長所賞,先生移主省城蓮池講席,即攜君同往,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癸卯科中舉,次年由省官費派赴日本留學,歸國後直隸提學司委為課員、學部主事,遞升員外郎。民國後任教育部普通司司長兼直奉吉黑四省部視學,供職十余年,勞瘁成疾卒於任。
邢之襄(1880~1972)字贊廷,壹作贊亭,壹作詹亭。 南宮西唐蘇村人。早年從師吳汝綸就讀於蓮池書院,後留學日本,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參事,天津市政府秘書長等職。他信奉實業救國的理念,曾於京、津、唐等地經營多處實業,其股份絕大部分為***產黨黨產。1949年初,他作為著名社會賢達,參加了北平和平解放小組,往返於解放軍和傅作義將軍之間,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歷史貢獻。邢先生擅長文史研究,嗜好收藏古版書籍,尤善宋版。作為著名無黨派愛國人士,***產黨的忠實朋友,法學家、紅色實業家、文史專家、藏書家,解放後曾任北京文史館首任館長、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其二弟邢宇清,系中國第壹批航空學系的學生。三弟邢西萍(徐冰)為我黨高級幹部,解放後曾任全國政協常務副主席。
宋朝楨是目前所知,在蓮池書院時間最長的南宮人。 據民國版《南宮縣誌》載,宋朝楨字弼臣,“肄業保定蓮池書院,以文學為山長張廉卿、吳摯甫所知”,因其“為人精敏,有吏才”,所以留院“充書院提調”,並且“為山長所倚重”,以至“繼任者難其人”。提調似如今之常務副院長抑或秘書長之類的角色。因其“為山長所倚重”,所以在他的協調推動下,促成了由名儒碩學張裕釗撰文並書丹的《重修南宮縣學記》立石刻碑,使南宮之域有了壹通中外矚目的名碑。此間宋曾任長垣訓導、束鹿教諭、直隸學政等職,後任職山東鄒縣、濰縣、菏澤,於菏澤縣令致仕。在濰縣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主持編纂了《濰縣鄉土誌》,至今流傳。
三事者,南宮碑、姜登選碑、南宮縣誌。
南宮碑,即《重修南宮縣學記》碑,由時任蓮池書院山長、著名書法家張裕釗撰文並書丹,繼任山長、時任冀州知州吳汝綸的督責推動,書院提調宋朝楨協調落實而成,本人曾作《五賢玉成南宮碑》壹文詳述,此不再贅述。
姜登選碑,是組碑,包括《大元帥令》碑、《陸軍上將督辦安徽軍務善後事宜姜公墓表》碑和《陸軍上將督辦安徽軍務姜公神道》碑,因為她集表記名人、名人撰文、名人書丹於壹身,所以本人稱之為“三名”寶碑,並撰文以記之。而成就這壹“三名”寶碑者,當首推蓮池翹楚邢之襄,是他出於同鄉之誼,將不幸被害的鄉賢姜登選將軍裝裹回鄉,安葬於姜公故裏,並在其墓地立碑三通,以誌紀念。這其中為《姜公墓表》碑撰文者乃肄業保定蓮池書院的知名大儒王樹柟。王樹柟(1852—1936)河北新城人,光緒進士,號陶廬老人。曾受冀州知州吳汝綸之聘,主講冀州信都書院,官至新疆布政使,在伊犁設武備學堂,主持督練新軍,並總纂《新疆圖誌》,著有《陶廬文集》。入民國後,受聘纂修《清史稿》。史誌專家傅振倫先生稱王樹柟為姜登選所撰墓誌“文雅事核,不虛美,足備國史取材”(《南宮文史資料》第三輯)。墓表碑書丹者亦為蓮池書院高材生,河北肅寧人劉春霖。劉春霖(1872—1944)不僅因其為蓮池翹楚,更在於他的末科狀元之名,他是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恩科狀元,乃中國歷史上最後壹批狀元,亦稱末科,因此劉春霖自稱為“第壹人中最後人”。中狀元後官授翰林院修撰,後任咨政院評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法政學校提調、北洋女子師範學校監督。特別在任大總統府秘書期間曾兩度作為特使代表大總統徐世昌到曲阜主持孔子大成節典禮,作為壹種文化的最高代表而名噪海內。尤其是,1934年3月,溥儀在長春建立滿州帝國,4月偽滿總理鄭孝胥以重金邀請並許以要職,他斷然回絕。“七七”事變後,漢奸王揖唐想借劉春霖的狀元招牌為其招降納叛,並親帶重禮登門相邀,願其出任北平市市長,劉春霖厲聲作答“寧為華丐,不做洋奴”。自此,便閉門居家,淡出政界,以典賣字畫為生。
《南宮縣誌》,即民國版《南宮縣誌》,總策劃協調者是邢之襄,總纂乃邢之襄在蓮池書院學兄鹽山賈恩紱。賈恩紱(1865—1948)字佩卿,於光緒十六年(1890 )入 保定 蓮花池書院,受業於 吳汝綸 ,成績名列前茅,為當時學者所推崇,是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 方誌學 家。1915 年他主持 直隸 通誌局纂修《直隸通誌》,至1917年全部完稿。其後,又撰修了《鹽山新誌》、《定縣誌》、《南宮縣誌》、《清苑新誌》、《棗強縣誌》等多部。賈恩紱總纂的《南宮縣誌》為第六次修訂。
由上所述,足見南宮與蓮池書院淵源之深矣。
?2015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