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正所謂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生活在壹個時代,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當然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只有了解這個人生活的時代,才能理解他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主張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對內被鄭袖所惑,對外被張儀所欺”,先疏遠了屈原,後又把他流放到汨羅江邊,使他的改革野心無法實現,葬身江中。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理解《離騷》就容易多了。
第二,有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很多內容都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如姓名爵位、官職科舉、地理知識、宗法禮俗、服飾器物、歷法刑法、古籍註釋體例等,古今差異極大。雖然學生不需要掌握所有這些內容,但也要把學習中遇到的東西積累起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解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我們會團結壹心。面對醜陋,他們會攻擊,會鞭笞;我們將共同努力抵抗外來的羞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壹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道:“自古誰無死於命,守丹之心以照青史。”面對民間疾苦,杜甫寫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代漢語的時候,要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感受進行對比和聯想,從而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準確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精髓。
第四,抓教材,打牢文言文基礎。學習文言文,壹定要掌握課本上出現的知識點:①音聲,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意義,包括古今異義、壹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文句式,包括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復句。
第五,學習壹篇文言文,要做到以下幾點:第壹,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把段落的理解落實到對文本的整體把握上;第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可以進壹步理解語境中的詞語;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壹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如果妳在平時的學習中能做到以上幾點,妳就為高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習古代漢語,壹定要學好動詞和外來詞。課文是最重要的學習材料。把筆記壹個壹個的標記出來,每天讀,就像背單詞壹樣。然後放到正文裏去理解。最多兩個月就能大大提高古代漢語水平。
初中文言文其實不難。基本上老師講的妳都掌握了。而且老師會在考前標註範圍,所以復習到位的話基本沒有問題。
記住關鍵詞,然後連接成句子、段落和文章。註意語言的表達就好。這樣翻譯文言文更快更方便,也不需要死記硬背。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使用課文時會更加明顯,可以結合翻譯背誦課文。
可理解的內容基本都是文中的名句和中心句。老師都要講,實踐中也很常見,所以如果這部分比較薄弱,可以在考前翻翻筆記。練習的相關部分的中心內容(意思之類)沒有問題,只要註意表達就可以了。
每學壹篇文言文,都要總結壹些同義詞、多義詞和特殊讀音。經常看看。還有,可以看《世說新語》之類的書,難度不是很大。讀多了,就有語感了。
如果想深入了解,可以查壹些資料,比如作者、寫作背景、原因等。不需要刻意去記。大致了解後再看文章,說不定會有不壹樣的體驗。
如果覺得不夠安全,可以買個練習冊自己寫,自己測。推薦有答案的,最好有壹些解釋,應該更有幫助。
以下是翻譯規則。
翻譯法
文言文翻譯規則學生翻譯文言文主要有兩個要求:正確和流暢(即信、達、雅)。正確是指在內容上,要如實表達原意,不得曲解、遺漏或過度增加;流利是指在表達上,譯文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翻譯古文時,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掌握六種操作方法。
原則之壹:單詞離不開句子,句子離不開文章。
文章中的詞句都是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翻譯古代的詞語和句子,必須了解它們的語言環境,才能正確翻譯。比如“壹狗坐在前面”和(狼),似乎這句話可以翻譯成“壹狗坐在前面”,但是聯系到上面的“路上的兩只狼”,“小時候壹只狼壹路走來……”可以看出,坐在前面的不是狗,而是另壹只狼。“狗”的意思是“像狗壹樣”,用來修飾“坐”的姿勢。這個例子說明,古代漢語的翻譯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然後緊扣“詞離不開句,句離不開篇”的要求進行詳細翻譯。
第二個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就是根據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譯,也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語氣。如“它真的不知道馬邪嗎?我真的不認識馬。”(馬碩),前壹句中的“起”字應譯為“要”表示修辭語氣,後壹句中的“起”字應譯為“恐怕”表示推測語氣。在翻譯中,有些詞直譯後意思還是不清楚甚至很別扭,需要用意譯來輔助。比如“住在廟堂高處”(嶽陽樓的故事)的直譯是“住在祠堂和宮殿的高處”,意思還不清楚,可以采用“在朝廷做官”的意譯,讓人容易理解。意譯比較靈活,譯者在理解原文的實際意思後,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更深層次的詞就可以翻譯的輕松清晰,但只有大意不如直譯,不適合正在逐漸培養古文閱讀能力的中學生。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妳滿意。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