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元代詩人關漢卿的生平事跡

元代詩人關漢卿的生平事跡

主角:關漢卿(約1220 ──1300),元代雜劇作家。他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以下是壹個關於他壹生的故事,歡迎閱讀:

簡介

賈在《鬼錄》掛字中稱他為“梨園之主、雜劇總編導、戲班之長”,可見他在元雜劇界的地位。關漢卿曾親筆題寫《壹枝花》作為禮物送給女演員朱,可見他與演員的不解之緣。他曾恬不知恥地聲稱:“我是天下丈夫領袖,天下浪子領袖。”在《路楠壹枝花不葬舊》的最後壹段,更是狂妄而固執地說:“我是壹顆不能蒸、不能煮、不能打、不能炸、不能炒的銅豌豆。”據各種文獻記載,關漢卿共編雜劇67部,有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關漢卿所寫,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竇娥的《委屈》、《救風塵》、《望江閣》、《拜月亭》、《陸齋郎》、《單刀會》、《調風月》是他的代表作。

關漢卿雜劇的內容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很高的戰鬥精神。關漢卿生活在壹個政治黑暗,社會動蕩,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的時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的戲劇深刻地再現了社會現實,充滿了濃郁的時代氣息。既有“摳人眼睛、摳人骨頭、剝人皮”的血淋淋的現實,又有童養媳竇娥、丫環閆妍的悲慘遭遇,折射出非常廣闊的人生。它既無情地揭露了官場的黑暗,又熱情謳歌了人民的反抗鬥爭。關漢卿劇作的基調由慷慨悲歌和樂觀奮鬥構成。在關漢卿的作品中,最為突出的形象是普通女性,如、妓女趙、杜瑞娘、少女王瑞蘭、寡婦譚吉兒、婢女等,都具有各自的性格特征。他們大多出身卑微,遭受過封建統治階級的種種欺淩和迫害。關漢卿描寫了他們的悲慘遭遇,刻畫了他們的正直、善良、聰明、機智,歌頌了他們堅強的反抗意誌,歌頌了他們與黑暗勢力鬥爭至死的英勇行為。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他們奏響了催人奮進的主旋律。關漢卿是壹位偉大的戲劇家,後人稱他為“曲生”。1958年,作為世界文化名人,在海內外發起關漢卿創作700周年紀念活動。同年6月28日晚,中國至少有100種不同的戲劇形式,1500個專業劇團,關漢卿的戲劇同時上演。他的劇本已被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日語等。,並傳播到世界各地。外國人稱他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壹生

關於關漢卿生平的資料比較缺乏,只能從零星的記載中窺見壹斑。據元末戲劇家鐘思成記載,“關漢卿,多出自太原尹,名已齋”,“太原尹”稱為“太原戶”。關於關漢卿的籍貫,有《大都(今北京)》(《鬼錄》卷壹)、《解州(今山西鄆城)》(《元史叢書》卷三十六)、《周琦(今河北)》(《周琦誌》卷八)等說法。《金石》或《元史》均未發現“內廷尹”的正式名稱,但“醫戶”是元代戶籍之壹,歸內廷管轄。所以關漢卿很可能是元代的醫生。在《拜月亭》中,他有臨床診斷的描述,就像醫生的嘴,可以作為見證。

元末朱敬《青樓集序》中寫道:“元初吾皇與合並,而杜三、谷、關吉齋等金朝遺民,無不鄙棄官進,卻嘲諷風月,流連於景。”杜三人,即杜,是壹位由晉入元的文學家,谷為白蒲。金死時(1234),年僅8歲。估計關漢卿的年齡與他們接近,也是由金入元的文學家。關漢卿有10首歌,《大德》是元成宗(65438)的歌名。可以推斷關漢卿死於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之後,其生年估計在1220左右。《鬼錄》作者鐘思成稱關漢卿“前任已死,名震天下”,並說“余生已晚,無法預知幾席之終”。鬼書寫於1330,所以離關漢卿死於1300也不遠了。

南宋滅亡後(1279),關漢卿曾到過當時南戲表演中心杭州,寫過壹首《杭州風光》套曲(其中有句“大元新附國,宋家舊失”)。我也去過揚州,還為朱寫了壹首歌。有“揚州十裏風光,有神仙”之說。

關漢卿是壹位熟悉勾欄詞的劇作家。對金枝的分析說,他“天生迷人、博學、風趣、聰明,而且他是他那個時代最優秀的”。明代臧金樞《元曲選序》說他“鞠躬練排場,面上塗黑粉。我認為我的家庭生活,我主張卓越而不離開。”關漢卿是元初雜劇界的領軍人物,是禦景書社最著名的才子。據《鬼錄》、《青樓集》、《南村輟耕錄》等記載,他與雜劇作家、梁、費、散曲作家王鶴卿、著名女演員朱等都有交往,與、王鶴卿關系更為密切。

文學立場

關漢卿是中國文學和戲劇史上的偉大作家。他壹生創作了許多雜劇和散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戲劇為元雜劇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元雜劇的奠基人。他出生時是中國傳統戲劇領域的領軍人物。在《鬼錄》中,賈稱自己是“梨園之長、雜劇主編、戲班之長”和“名香四聖”。從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明代何的《四友》說,到近代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都把他列為“元四大家”之首。著名的雜劇作家高文秀被稱為“小”而著名的杭州文作家沈被稱為“”可見在當時享有崇高的地位。

關漢卿壹生創作了60多部雜劇,大量取材於元代民間傳說、史料和現實生活,真實地展現了元代人民反對封建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鬥爭。關漢卿從不寫不朽與隱逸。他嚴肅的創作態度和批判現實的戰鬥精神對後世影響很大。

關漢卿是壹位傑出的戲劇藝術家,他的悲劇《竇娥元》是中國古典悲劇的典範。他的喜劇輕松詼諧幽默,是以後喜劇的典範。他的雜劇在藝術構思、戲劇沖突、人物塑造、語言運用等諸多方面為後世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藝術經驗。他的許多戲劇被改編並搬上舞臺演出,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給人以強烈的美的享受。但元明清時期只有極少數有眼光的批評家能正確評價關漢卿。有些人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的立場上貶低他的影響。比如朱權說“審其言,是能上能下之才”(《太和尹正譜·古今群英樂府體》);明代壹些封建文人還隨意篡改他的作品,把元改成翁做官女婿得第壹,夫妻兒子重逢,磨平原著棱角的庸俗喜劇《金鎖記》,就是典型的例子。

關漢卿的作品是壹座豐富多彩的藝術寶庫。早在100多年前,他的作品《竇娥袁》等就已被翻譯並介紹到歐洲。新中國成立後,關漢卿的研究工作受到高度重視,出版了《戲曲全集》。65438年至0958年,關漢卿被世維會提名為“世界文化名人”,關漢卿戲劇活動700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舉行。他的作品已經成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