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從地質文化角度推進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設

從地質文化角度推進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設

呂金波

(北京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北京 102206)

摘要 北京是世上罕見的具有山區、平原和盆地的城市,兩大山脈(燕山和太行山)交匯之地,兩大古代人類工程(長城和大運河)交匯之地。目前,北京有1個世界地質公園、6個世界文化遺產地。建議將溫榆河—大運河沿線作為未來北京發展的中心線。

關鍵詞 地質文化 世界城市 長城與大運河交匯 溫榆河—大運河規劃中心線 北京

北京有1個世界地質公園、6個世界文化遺產地。歷史上京杭大運河、元大都和明北京對世界的影響深遠,這些都與北京的地學背景有關系。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地與世界地質公園分布見圖1。

圖1 北京世界文化遺產地與世界地質公園分布圖

北京位於北緯40°,東經116°附近,是世界上少有的燕山與太行山兩大山脈交匯之地,少有的長城與大運河兩大古代人類工程交匯之地,少有的具有盆地、山地和平原的城市,少有的具有鐵礦、煤礦和地熱的城市。最高峰門頭溝區東靈山,海拔2303m,最低通州區柴廠屯,海拔8m,高差達2295m。西山產煤,北山產鐵,盆地和平原產地熱。最明顯的地學特征為維理士描述的山前“北京灣”,“北京灣”東南口為永定河、溫榆河和潮白河形成的北京平原,永定河從西山流出,潮白河從北山流出,中間的溫榆河由西北部山區分水嶺內水系匯集而成。

1 對地質文化概念的理解

地球有46億年的歷史,人類(以非洲乍得的托麥人Toumai為例)最多有700萬年的歷史,人類文明僅有5000年的歷史,人類史與地球史相比約等於零,太短了。所以人類文化必須納入到地球這本大書中去解讀,解讀地質大書與人類文化的關系稱為地質文化。

地質文化研究的是地質與文化的關系,這種關系的核心就是地質現象對人心理產生美的作用。美是人類特有的感覺,人類經過幾百萬年的演化,裸露的歷史遠比穿衣的歷史長得多,出現了以古希臘為代表的裸體藝術,人類對自身器官的欣賞由來已久,文學作品幾乎是人類自畫像的描述,地質景觀的擬人化是地質文化研究的對象。人類進入文明後,達到了孔子所說的: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喜歡高山大川是對男性美欣賞的結果,喜歡江河湖海是對女性審美的結果,喜歡植被是古人類對毛發欣賞的物化,喜歡洞穴是對人類最早家園的依戀。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對高山流水和諧美感的贊譽。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對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歌頌。

以地質為基礎、以文化為目標、以美學為對象,推進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設,是地質文化學科建設在北京的具體體現。

建議成立地質文化研究會,宣傳46億年地球史對5000年人類史的作用,從現代地質學角度弘揚中國古代的科學著作(如《山海經》、《水經註》和《徐霞客遊記》);從地質學角度開啟對四大名著的研究(如黛玉為炭質頁巖,桃源結義在拒馬河洪積扇溢出帶涿州,水簾洞為巖溶洞穴、花石綱為經巖溶作用的石灰巖運輸);凸顯名山大川的地質科學內容(泰山為太古宙變質巖,黃山為燕山期花崗巖,峨眉山為玄武巖),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地質公園(丹霞地貌,雅丹地貌,桂林巖溶)。

2 北京是中國地質文化的搖籃

北京是中國地質文化的搖籃,誕生了“震旦系”和“燕山運動”等中國特有的地質學術語,培養了兩位總理(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翁文灝和中華人民***和國總理溫家寶),成就了影響青年毛澤東的地質學家楊鐘健,豎起了中國科技界的壹面旗幟李四光,走出了眾多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地質文化影響了***和國的締造者。1921年9月29日,時年28歲的毛澤東同誌給住在北京三眼井胡同的楊鐘健寫信,申請加入“少年中國學會”。楊鐘健研究過馬蘭黃土,對周口店猿人遺址沈積物(①—⑩層)進行過劃分,時為“少年中國學會執行部主任”。

***和國締造者指導了中國地質工作的方向。1950年2月17日,毛澤東出訪蘇聯,在莫斯科接見中國留蘇學生代表,並題詞:“開發礦業”。

3 長城與大運河兩大古代人類線性工程在北京交匯

長城長約6000千米,按照緯向展布於中國北方的山脈中,是世界上最長的墻。京杭大運河長約1794千米,按照經向展布於中國東部的平原上,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兩大工程壹緯壹經交匯於北京,體現了剛柔相濟之美,增添了北京世界城市的內容。

3.1 長城

長城沿著緯向,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約6000千米,橫跨中國北方7個省、市、自治區,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墻,體現了陽剛之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3.2 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沿著經向展布於中國東部2市4省,全長約1794千米,有2500多年的歷史,長度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是世界上最長和最古老的人工運河,體現的是陰柔之美。雖然大運河尚未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但掩蓋不了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力。

北運河上遊稱溫榆河水系,即發源於十三陵盆地的東沙河、關溝的北沙河、寨口的南沙河和玉泉山的清河。地質上處於潮白河洪積扇與永定河洪積扇的交匯處,兩個洪積扇的溢出帶水源豐富,成就了京杭大運河的最北段,是大運河的起點。

4 北京是第壹個具有世界地質公園的首都城市

2006年9月17日,在英國北愛爾蘭首府Belfast召開的第2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房山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成員,使北京成為全球第壹個擁有“世界地質公園”的首都城市。

房山世界地質公園與門頭溝、石景山、海澱和昌平等山區並稱為中國地質工作的搖籃。1867年,美國學者Pumpelly R.發表了第壹篇有關中國地質的論文[1],1882年德國學者Richthofen F.V.提出了“震旦系”地層名稱[2]。1918年瑞典人J.G.Andersson發現了周口店園區,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在周口店洞穴碎屑堆積物中發現了第壹顆完整北京猿人頭蓋骨。

地質公園北部大石河流域有百花山-白草畔園區、聖蓮山園區和石花洞園區。大石河源頭的堂上村誕生了《沒有***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曲,大石河北岸煤層之上為侏羅紀火山巖構成的亞高山草甸景觀百花山-白草畔園區,大石河北岸煤層之下為北方罕見的小型巖溶盆地景觀——聖蓮山園區。石花洞園區發育巖溶洞穴群,洞層最多(8層),裂隙滲透水沈積的石盾最多(200多個),為世界之最;毛細滲透水沈積的石毛(銀狐)稀有,滴水沈積的石筍疊置關系和微層理明顯,流水沈積的石旗美麗,池水沈積的月奶石發育好,有被鈣華掩蓋的唐代題字,有《水經註》中記載的孔水洞[3]。

地質公園南部拒馬河流域有白石山園區、野三坡園區、十渡園區和雲居寺-上方山園區。拒馬河源頭的白石山園區發育大理巖峰叢地貌,野三坡園區發育巖溶峽谷地貌,十渡園區發育華北地區最為典型的房山地貌(新近紀石林與第四紀巖溶陡壁的組合形態)[4]。石門花崗巖體的熱力變質作用,烤白了高莊的漢白玉大理巖,成為紫禁城、明清皇陵和皇家園林的唯壹石料區;烤白了雲居寺-上方山園區所在的雲帶山,故有雲水洞、雲居寺之名[5]。

5 北京世界文化遺產的地質背景

目前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有長城、故宮、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頤和園、天壇和明十三陵。挖掘這些遺產的旅遊地學背景,對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有深遠的意義。

5.1 長城(北京段)

長城北京段東起金山嶺、中過慕田峪、西至八達嶺,地質構造托起了長城,體現了陽剛之美,使得長城(北京段)沿線最為壯觀。

登上金山嶺,妳會發現長城內外無論山嶺,還是河流,都是東西走向。長城腳下的沈積巖層,長城南側的火山巖和古北口侵入巖體,也都是東西向延長的,這是因為本區為印支東西向構造帶的組成部分。

慕田峪長城呈西北—東南走向,1.5億年前形成的長圓閃長巖體使得東南長城低緩。越過16號敵臺後,12.2億年前形成的霧迷山組矽質條帶白雲巖使得長城腳下巖石變得陡峭,直上牛犄角,高差達500米。

八達嶺海拔1015米,地質背景為花崗雜巖,巖石上的長城最為雄偉。八達嶺地區為中生代燕山期侵入巖,包括侵入體120個,出露面積540.45平方千米。在八達嶺城關拐角處的巖壁上,壹條基性巖脈沿山而下,恰似壹條青龍,故名“青龍橋”。

長城沿著緯向,隨著火成巖體上下起伏,達到了自然與人類工程完美統壹的效果。

5.2 故宮

故宮是北京城區的中心,稱紫禁城,始建於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紫禁城的名稱借天空的紫微星壇而來,體現了天子居中的思想。故宮西靠中南海,南臨通惠河,是在元大都高梁河之陽修建的,地質上位於永定河沖洪積扇的中部。

5.3 周口店 “北京人”遺址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為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壹個園區,體現了人類最早的家園,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洞穴,沿著馬家溝組灰巖走向發育,裴文中和賈蘭坡各發現3顆猿人頭蓋骨。周口店猿人的發現結束了自19世紀末荷蘭軍醫E.Dubois發現爪哇猿人以來,猿人是人還是猿的爭論,確立了猿人在人類演化史中的地位。

5.4 頤和園

頤和園以萬壽山為中心,占地2.9平方千米,其中湖泊面積約占3/4,體現了剛柔相濟的湖光山色,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萬壽山的造景巖石為堅硬的紅廟嶺組砂巖,是在距今2.4億年前的二疊紀形成的,形成了萬壽山的山色。

昆明湖底部為奧陶紀馬家溝組石灰巖含水層,遇到萬壽山二疊紀紅廟嶺組砂巖的阻隔,極易形成泉水,形成了昆明湖的湖光。

1996年12月28日,昆明湖進行了240年以來的第壹次清淤,通過取樣研究獲知,昆明湖水起始於3500年前,3000年前穩定成湖,水生植物開始繁衍,公元1750年前屬於天然湖泊。1750年對湖區進行開挖,形成了今日的景觀,湖水的面積和深度增加了1倍,湖區從此變為人工湖[6]。

5.5 天壇

天壇體現了中國人的宇宙觀,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天壇位於北京城東南,地質上處於永定河洪積扇的溢出帶,地下水的流動速度減緩,水源豐沛,溢出地表,所以在天壇的東面形成了龍潭湖,北面形成老舍描寫的《龍須溝》,西面建設天橋。濕地般的地質環境為建造天人合壹的天壇創造了不可多得的自然條件。

5.6 十三陵

明清皇家陵寢是我國明、清兩朝皇帝營建的文物建築,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生死觀。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按照地靈獸說,十三陵後靠為玄武,盆地南面的紅泥溝龍虎臺(中更新世黃土)為朱雀,西面的臥虎山為白虎,東面的龍山為青龍。東面的龍山為元古宇龍山組的命名地,形成了突出的龍脊。1934年,張文佑在龍山東坡的石灰巖中發現了三葉蟲化石,把這套灰巖作為寒武系的底部,建立了華北顯生宙的第壹套地層“昌平組”[7]。西面的臥虎山巖石為元古宇霧迷山組白雲巖,含有大量的矽質條帶,白雲巖風化後顯出白色條帶,看起來很像虎皮紋。

6 古代北京曾為世界城市的證據

古代北京曾為世界城市的證據有三,即,馬可波羅描述的元大都,鄭和下西洋傳播了以北京為首都的中華文化,哥倫布首次西航時曾攜帶致中國北京大汗的國書。

6.1 馬可波羅描述的元大都

《馬可波羅遊記》第二卷,把元大都稱為汗八裏(Kanbalu,突厥、蒙古語,帝城)。書中對元大都的宮殿、園林、城市、商業、人口、紙幣、石炭、天文等進行了詳細描述,使得元大都成為東西方歷史中最為輝煌的世界城市[8]。

6.2 鄭和下西洋傳播了以北京為首都的中華文化

明朝的永樂皇帝定都並命名了“北京”。從永樂三年(1405年7月11日)到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壹***7次下西洋,先後到達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裏、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30多個國家,最遠達非洲東海岸。

定都並命名“北京”的永樂皇帝和航海家鄭和是世界大航海時期的開拓者,鄭和船隊縱橫西洋,加強了明初中國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系,說明當時的北京對亞洲和非洲的影響巨大。

6.3 哥倫布首次西航時曾攜帶致中國北京大汗的國書

哥倫布認為從歐洲西航可達東方中國。在西班牙國王的支持下,先後4次遠航(1492—1504)到達了美洲大陸,誤認為到達印度,形成了“印第安人”的錯稱。

現藏西班牙巴塞羅那阿拉貢王室檔案館內的拉丁文手稿,包括1492年簽發的通行證(Salvoconductos)和王室介紹公函(La Carta de comendaticia)2個文件。通行證書寫:“我等現派遣哥倫布率快帆艇三艘,取海路駛向諸印度地域……”。王室介紹公函書寫:“自我等某些臣民及其它來自貴國之人士得知……”的下文,正是《馬可波羅遊記》中有關中國的話,是哥倫布反復向西班牙王室宣傳“大汗契丹”的情況,因此,王室介紹公函就是哥倫布在《航海日記》中所說的致中國大汗的“國書”。

根據年代考證,筆者認為,這位中國大汗就是明朝弘治皇帝朱祐樘,即葬在明十三陵泰陵的明孝宗,說明北京在明朝中期對歐洲影響巨大。

7 溫榆河—大運河為未來發展中心的建議

構成北京發展的地學要素為“北京灣”和“溫榆河—大運河”。北京從古至今壹直沿著南北中軸線建設,北京要建設世界城市,應該以地學為背景,實現科學發展觀。未來若以溫榆河—大運河為發展中心,壹方面可以保護西部古都風貌,發展東部新型經濟區;另壹方面依托華北大平原,將環渤海經濟區連為壹體。向西可以連接歐亞大陸,向東溝通環太平洋諸多國家,將北京建設成為發展空間廣闊的世界城市。

參考文獻

[1] Raphael Pumpelly.Geological researches in China,Mongolia and Japan[J].1867

[2] Richthofen Ferdinand von.China[M].Berlin:Verlag von Dietrich Reimer.1882

[3] 酈道元.水經註(卷十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97

[4] 呂金波等.北京西山巖溶洞系的形成及其與新構造運動的關系[J].地質通報2010,29(4):502~509

[5] 呂金波.北京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巖溶景觀特色[J].城市地質2007,2(3):26~30

[6] 黃成彥等.頤和園昆明湖3500 余年沈積物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7] 張文佑.中國北部震旦紀與寒武紀地層之分界問題[J].國立北京研究院院務報1935,6(2)

[8] 馬可波羅.馬可波羅遊記[M].北京:外文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