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在2009年接受了壹批捐贈品,這是壹批從海外回歸的西漢竹簡。這批簡其中完整的大約有1600余枚,加上殘簡總計有3000多枚。整批簡全為竹質,書體全為隸書,墨跡清晰,書寫精美,內容豐富。
在出土的簡牘中,竹簡上的文字通常要比木簡水平高,而且典籍類文獻通常是抄在竹簡上,當然這與編連有壹定關系,因為竹簡薄,編連後卷冊不會太粗太沈重,木簡不容易做到又薄又輕。
北大入藏的漢簡內容十分豐富,可以說涵蓋了《漢書·藝文誌》所載"六藝"各個門類。這對研究先秦秦漢史,以及古代思想、科學、醫學、書法等領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目前北大漢簡已經全部公布完畢,***發表了五卷,最先發表的是第二卷《老子》。
到目前為止,出土的《老子》已經有四種,按照時間順序分別為:
第壹種和第二種是1973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漢墓的帛書甲乙本《老子》。出土時同壹個墓中有兩種寫本,根據字體、用字避諱的不同情況,分別稱之為甲本和乙本。其中甲本不避漢高祖劉邦諱,乙本避漢高祖劉邦諱,但不避漢惠帝劉盈諱,可知甲本早壹些,但二者都是漢初的抄寫的。
長沙市馬王堆漢墓的帛書本《老子》局部
第三種是湖北荊州郭店楚簡《老子》;郭店簡《老子》是1993年出土於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的楚墓中,這個墓是戰國晚期墓,因此墓中出的《老子》成書應該更早壹些,大概成書於戰國中前期或者更早,但抄寫時間應該是戰國晚期,約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楚簡本《老子》是目前所見最早、最原始的《老子》抄本,但篇幅較小,僅為今本的五分之二,所反映的思想觀點也與今本《老子》有很大差別。
郭店楚簡《老子》局部
第四種就是北大藏漢簡中的《老子》。北大漢簡《老子》現存完整簡176枚,殘斷簡105枚,拼合後總計211枚,***5200多字,是四種古本《老子》中字數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版本。
北大漢簡《老子》分上、下兩篇,簡背後題有“老子上經”、“老子下經”。上經相當於傳世本的《德經》,下經相當於傳世本的《道經》。以前傳世文獻的《老子》標題有《道經》、《德經》,但北大漢簡《老子》稱上經、下經,這是在出土文獻中的首次發現。全書保存了《老子》完整的篇章結構,***分77章,為研究古本《老子》分章問題提供了寶貴資料。
北大漢簡《老子》的文句、用字與傳世本和其他出土《老子》有很多不同之處,已經有不少專家指出差異,比如今天通行本《老子》裏“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這句話中的“鎮”,北大漢簡《老子》寫作“寘”,郭店楚簡《老子》寫作“貞”,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寫作“闐”。不過,寘、貞、闐、鎮”,古代讀音都相同或相近,這在古代漢語中叫通假,這可能是不同方音或地域用字差異的表現。再比如今天通行本《老子》裏“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長保”,這句話中的“揣”,北大漢簡《老子》寫作“梪”, 郭店楚簡《老子》寫作“湍”,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寫作“扌短”。這類字詞差異在四種版本中非常多。這種差異對研究《老子》成書及字詞的歷史變化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從文字和書法角度來說,北大簡《老子》抄寫精美,也完全可以作為書法史上西漢中期的代表,這對書法研究同樣有重要參考作用。
我們常說出文獻很重要,但如何重要,出土各種版本《老子》就是壹個典型例子。從戰國時期湖北荊州的郭店楚簡本《老子》,到秦末漢初馬王堆帛書甲乙本《老子》,再到西漢中期的北大漢簡《老子》,然後是傳世魏晉時期的王弼本《老子》,形成了壹條完整的不同年代《老子》版本序列,可以說這對探討《老子》形成和演變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簡(貳)》,上海古籍出版2012年。
《北大藏西漢竹書<老子>價值重大》,《人民日報》2012年12月21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