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óu qiào yīn
2 英文參考Tóuqiàoyīn GB11 [中國針灸學詞典]
Head Orifice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ouqiaoyin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óuqiàoyīn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1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B1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頭竅陰 漢語拼音 Touqiaoyin 羅馬拼音 Touchiaoyin 美國英譯名 Empty Yin 各國
代
號 中國 GB11 日本 11 法
國 莫蘭特氏 VB18 富耶氏 德國 G11 英國 G11 美國 GB11
頭竅陰為經穴名(Tóuqiàoyīn GB11)[1]。出《針灸甲乙經》。《針灸甲乙經》名竅陰;《聖濟總錄》名首竅陰;《針灸資生經》名頭竅陰。別名枕骨[2]。屬足少陽膽經[1]。頭竅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2]。頭即頭部,竅即孔竅,陰為陽之對,開竅於耳目的腎和肝均屬陰臟,此穴在頭部耳後,善治耳目諸病,故名頭竅陰[1]。頭竅陰穴主治頭部、五官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痛,耳鳴,耳聾,喉痹,口幹,口苦,頭項痛,耳痛,頸項強痛,現代又多用頭竅陰穴治療神經性耳聾,耳源性眩暈,三叉神經痛,腦膜炎,四肢痙攣抽搐,喉炎,神經性耳鳴,甲狀腺腫,腦血管病,胸痛,支氣管炎等。
4 頭竅陰穴的別名枕骨(《針灸聚英》),首竅陰(《聖濟總錄》),竅陰(《針灸甲乙經》)。
5 出處《針灸甲乙經》:竅陰,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應手。
6 穴名解頭即頭部,竅即孔竅,陰為陽之對,開竅於耳目的腎和肝均屬陰臟,此穴在頭部耳後,善治耳目諸病,故名頭竅陰[1]。
竅,《說文》:“空也。”孔竅。陰,指五臟之陰。五臟屬陰,皆開竅於頭,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心開竅於舌,肺開竅於鼻,脾開竅於口,以穴能治五臟陰竅之病,如目疾,耳聾,舌強,鼻塞,咳逆,口中惡苦等。[3]
7 特異性頭竅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2]。
8 所屬部位後頭[4]
9 頭竅陰穴的定位標準定位:頭竅陰穴在頭部,當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天沖與完骨的中三分之壹與下三分之壹交點處[5]。
頭竅陰穴位於耳後顳骨乳突後上方,天沖穴與完骨穴間平行耳後發際弧形連線的下1/3與中1/3交點處[2]。
頭竅陰穴位於頭部,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從天沖到完骨的弧形連線(其弧度與耳廓弧度相應)的上2/3與下1/3交點處。正坐或側伏取之[1]。
頭竅陰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頭竅陰穴在後頭的位置
頭竅陰穴在後頭的位置
頭竅陰穴在後頭的位置(肌肉)
頭竅陰穴在後頭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10 頭竅陰穴的取法頭竅陰穴位於頭部,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從天沖到完骨的弧形連線(其弧度與耳廓弧度相應)的上2/3與下1/3交點處。正坐或側伏取之[1]。
正坐或側伏,在乳突後上方,當浮白穴與完骨穴的連線上取穴。
正坐俯伏或側臥位,在乳突的後上方,當浮白與完骨穴連線的中點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天沖穴(耳根後緣,直上入發際3橫指處即是天沖穴)和完骨穴(耳後明顯突起,其下方凹陷處即是完骨穴),二者弧形連線下1/3處即是頭竅陰穴[7]。
11 頭竅陰穴穴位解剖頭竅陰穴下皮膚、皮下組織、耳後肌、枕額肌(枕腹)。皮膚由枕小神經和耳大神經雙重分布。耳後肌屬皮肌,起於乳突的外面,止於耳廓軟骨的後面。該肌和枕額肌的枕腹由面神經的分支支配。(參看浮白穴)
11.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1]。
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8]。
11.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枕小神經和耳大神經分布;深層有耳後神經和耳後動脈分布[8]。
布有枕大神經和枕小神經吻合支及耳後動、靜脈分支[2]。
12 頭竅陰穴的功效與作用頭竅陰穴具有平肝鎮痛,開竅聰耳的功效。
頭竅陰穴有清膽熱、通耳竅、利咽喉的作用[1]。
頭竅陰穴系膽、膀胱、三焦經之會穴,有通絡清熱之功,對頭部耳目口舌鼻諸竅之病,本穴均有調攝之功[3]。
13 頭竅陰穴主治病證頭竅陰穴主治頭部、五官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痛,耳鳴,耳聾,喉痹,口幹,口苦,頭項痛,耳痛,頸項強痛,現代又多用頭竅陰穴治療神經性耳聾,耳源性眩暈,三叉神經痛,腦膜炎,四肢痙攣抽搐,喉炎,神經性耳鳴,甲狀腺腫,腦血管病,胸痛,支氣管炎等。
頭竅陰穴主治頭部、五官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痛、耳鳴、耳聾、喉痹、口幹、口苦等[1]。
頭竅陰穴主治頭項痛、耳痛、耳鳴、耳聾、喉痹等[2]。
頭竅陰穴主治頭痛、耳鳴、耳聾[9]。
頭竅陰穴主治頭痛,眩暈,耳鳴,耳聾;頸項強痛[6]。
現代又多用頭竅陰穴治療神經性耳聾、耳源性眩暈、三叉神經痛等[1]。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三叉神經痛,腦膜炎,四肢痙攣抽搐;
2.五官科系統疾病:喉炎,神經性耳鳴,耳聾,甲狀腺腫;
3.其它:腦血管病,胸痛,支氣管炎。
14 刺灸法 14.1 刺法壹般沿皮刺0.3~0.5寸[1][2]。
平刺0.5~0.8寸[6][9],局部有脹重感[6]。
14.2 灸法可灸[1][6][9]。
艾條灸5~10分鐘[2]。
間接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5 頭竅陰穴的配伍頭竅陰配聽宮、聽會、翳風,有開竅聰耳的作用,主治耳鳴,耳聾。
頭竅陰配聽宮、聽會、翳風,治耳鳴、耳聾[6]。
頭竅陰配內關、陽陵泉,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胸脅痛。
頭竅陰配內關、支溝、陽陵泉,治胸脅痛[6]。
頭竅陰配風池、俠溪、太沖,有平肝潛陽,清火熄風的作用,主治眩暈。
頭竅陰配風池、太沖、足臨泣、俠溪,治眩暈[6]。
16 特效 ***每天早晚各揉按頭竅陰穴1次,每次1~3分鐘,可改善和治療耳鳴、耳聾等耳部疾病[7]。
17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頭痛引頸,竅陰主之。癰疽,竅陰主之。脈風成為厲,管疽發厲,竅陰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竅陰、強間,主頭痛如錐刺,不可以動。
《針灸大成》:主四肢轉筋,目痛,頭項頷痛引耳嘈嘈,耳鳴無所聞,舌本出血,骨勞,癰、疽、發、厲,手足煩熱,汗不出,舌強脅痛,咳逆喉痹,口中惡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