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壹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壹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
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壹致性。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全文:
《大學》註釋譯文詞句
註釋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的最終目的。大學:在古代其含義有兩種:“博學”之態;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古代兒童八歲上小學,主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禦書數”之類的文化課和基本的禮節。十五歲後可進入大學,開始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兩種含義雖有明顯的區別之處,但都有“博學”之意。道:本指道路,在這裏指的是在學習政治、哲學時所掌握的規律和原則。
2.明明德:第壹個“明”是動詞,彰顯、發揚之意。第二個“明”是形容詞,含有高尚、光輝的意思。
3.親民:壹說是“新民”,使人棄舊圖[32]新,棄惡揚善。引導、教化人民之意。
4.止於:處在。
5.知止:明確目標所在。
6.靜:心不妄動。
7.安:所處而安。
8.慮:處事精詳。
9.得:得到成果。
10.齊其家:將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務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條,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家業繁榮的意思。
11.修其身:鍛造、修煉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12.致其知:讓自己得到知識和智慧。13.格物:研究、認識世間萬物。
14.庶人:普通百姓。
15.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壹是:全部都是之意。本:本源、根本。
16.末:與“本”相對,末節之意。
17.厚者薄:該厚待的卻怠慢。18.薄者厚:該怠慢的反倒厚待。
19.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未有之也”。是說還不曾有過這樣的做法或是事情。
20.誠其意:指意念真誠。
21.毋:不要。
22. 惡(wù)惡(è)臭 :指的是討厭惡臭的氣味。
23. 好(hào)好(hǎo)色 :喜愛容貌出眾的女子。
24.謙:心滿意足的樣子。
25.慎其獨:在獨處時要慎重。
26.閑居:單獨在家中,獨處。
27.厭然:遮遮掩掩、躲避之意。
28.掩:隱藏之意。著:彰顯出來。
29.益:益處,好處。
30.中:內心。
31.外:指外表。
32.嚴:嚴峻,令人敬畏。
33.潤屋:裝飾住所。
34.潤身:修煉自己。
35. 心廣體胖(pán) :心胸寬廣,身體舒適。胖:舒適之意。
36.《詩》:此指《詩經·衛風·淇澳》。
37.淇:古代的水名,在今河南北部。澳(yù):水曲之處。
38.菉(lù):通“綠”。猗(yī)猗:美麗茂盛。
39.斐:文雅。
40.切、磋:對骨角進行切割磋光。
41.琢、磨:雕琢打磨玉石。這裏用來比喻研究學問,修養品德。
42.瑟:莊嚴。僴(xiàn),威嚴。
43.赫兮喧兮:顯赫的樣子。
44.喧:又作“諼”,忘卻之意。
45.道:說、談論。
46.恂(xún)栗:驚恐、畏懼之意。47.《詩》:此指《詩經·周頌·烈文》。
48. 於戲 (wū hū):感嘆詞。
49.前王: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50.賢其賢:尊重有賢德的人。親其親:親近親人。51.樂其樂:安享他的快樂。52.此以:所以。沒世:過世之意。沒,通“歿”。53.《康誥》:《尚書·周書》中的壹篇。五經之壹的《尚書》是記錄古代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著作,全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大部分。54.克:能夠。55.《大甲》:即《太甲》,是《尚書·商書》中的壹篇。56.顧:顧念之意。諟(shì):此。明命:坦蕩正義的稟性。57.《帝典》:即《堯典》,是《尚書·虞書》中的壹篇。58.克明峻德:《堯典》原句為“克明俊德”。俊,與“峻”通,是崇高之意。59.自明:自己去發揚光明的德性。60.湯:歷史上的商湯。盤銘:刻在金屬器皿警示語言或是箴言。這裏的金屬器皿指的是商湯的洗澡盆。61.茍:假如。新:本義指洗澡時除去身上汙濁的東西,清潔身體,在這裏是精神層面的棄舊革新。62.作:激發。新民:使民新的意思,棄舊從新,棄惡從善。63.《詩》:此指《詩經·大雅·文王》。64.周:周朝。舊邦:舊有的國家。65.其命:在這裏指周朝所秉承的天命。維:助詞,無意義。66.是故:因此。極:完善、極致。67.《詩》此指《詩經·商頌·玄鳥》。68.畿(jī):指都城和周邊地區。69.止:停止、棲息,在這裏是居住之意。70.《詩》此指《詩經·小雅·綿蠻》。71.緡(mín)蠻:鳥叫聲。
作品名稱大學
作者曾子
創作年代春秋末期
作品出處《禮記》
文學體裁散文
歷史沿革
成書年代《大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由漢宣帝時人戴聖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壹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據斷代史學家班固在“《記》百三十壹篇”下自註雲“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也”,他認為《禮記》各篇的成書年代主要分布在戰國初期至西漢初期這段時間。
《大學》與四書關系清代人崔述認為:“凡文之體,因乎其時……《大學》之文繁而盡,又多排語,計其時當在戰國。”(《洙泗考信錄·全錄》)綜合而論,《大學》的成書時代大體在孔子、曾子之後,孟子、荀子之前的戰國前期,即公元前5世紀左右,系出於曾氏之儒壹派的純儒家作品”。即《大學》的成書年代應是在戰國初期,其作者應是“曾氏之儒壹派”,即現在學術界比較認可的戰國初期曾參所作。[3][4]歷代概況《大學》至今已流傳兩千多年,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學術特點、學術成就和社會地位。漢唐時期宋代以前,《大學》壹直從屬於《禮記》。盡管《大學》沒有從《禮記》中獨立出來,但是,西漢的董仲舒、東漢的鄭玄、唐代的孔穎達和韓愈,他們對《大學》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影響了《大學》的學術地位。⑴董仲舒對《大學》的貢獻主要在於將儒家經學由民間思想提升到國家意識形態的高度,開啟了儒學成為官學、顯學和國學的始點。⑵鄭玄將西漢後期流傳的各種《禮記》抄本,相互校對,並作註解,使得《禮記》大行於世,並流傳至今。他的著作《三禮註》中《禮記·大學》是現今可考的最早的《大學》研究著述。
⑶孔穎達解讀《大學》,重點強調“誠意”的關鍵性作用。他將《大學》文本分為兩大段,為朱熹將《大學》分為經、傳兩部分做好了鋪墊。⑷韓愈把“仁義”定為“道”的根本,並以《大學》為依據,提出了“正心壹誠意壹修身壹齊家壹治國壹平天下”的儒家道德的修煉路徑。他在《原道》中引用《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來證明和張揚儒家道統,並把《大學》《孟子》《易經》視做同等重要的“經書”,提高了《大學》在儒家道統中的地位。[3]宋代時期⑴程顥、程頤將《詩》《書》《禮》《易》《春秋》稱作“大經”,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稱作“小經”,並繼續尊崇儒家經學的正統地位,認為“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⑵朱熹將《大學》從《禮記》中抽取出來,為《大學》《中庸》做章句,為《論語》《孟子》做集註,把它們編在壹起,做《四書章句集註》,經此,《大學》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並被確立“四書之首”的地位。自宋以後,《大學》成為科舉考試科目的欽定科目。[3][5]元明清時期⑴元仁宗於皇慶二年(1313年)十壹月頒布“考試程序”,明確規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用朱熹《四書章句集註》作為科舉用書。⑵明代是中國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規定鄉試、會試頭場必考八股文,而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經文做題目,故大多讀書人往往傾註壹生,研讀四書五經和八股文,使《大學》在儒家學說中的地位更加顯赫。⑶清代鼓吹復興漢學,《大學》地位依然重要。[3]現當代⑴臺灣將《大學》列入普通高中必修課綱。⑵《大學》成為部分高校相關專業本科生必修課[6][7]。⑶《大學》成為部分高校相關專業博士生必修課[8]。⑷《大學》學習形式呈現多樣化,國學經典地位依然穩固[9][10][11][12]。歷代版本《禮記》註釋本(最古老)漢熹平石經本魏正始石經本程顥改本程頤改本朱熹《大學章句》本(最通行)王柏改本季本改本高攀龍改本崔銑改本葛寅亮改本[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