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谷期間可食瓜果以黃瓜為優,其他如西瓜、蘋果、梨、桃、葡萄、獼猴桃、火龍果等,皆可供選擇,但是最好只喝礦泉水。
長期辟谷者可服些紅棗、核桃、板栗、百合、黃精等幹果和藥材,忌服豆豉湯等物。辟谷結束時首次宜進食澱粉性流質食品,由少漸增,切莫暴食暴飲。
辟谷期間體重可下降5——15公斤之多,恢復飲食後有些反彈,但要自覺將體重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內。
擴展資料:
“辟谷”源自道家養生中的“不食五谷”,是古人常用的壹種養生方式。它源於先秦,流行於唐朝,又稱卻谷、去谷、絕谷、絕粒、卻粒、休糧等。
辟谷最早的記載源自《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作為壹種延年益壽的養生法則,辟谷在很多古書典籍裏也有記載。
傳統的辟谷分為服氣辟谷和服藥辟谷兩種主要類型。服氣辟谷主要是通過絕食、調整氣息(呼吸)的方式來進行,其效用目前缺乏科學依據;服藥辟谷則是在不吃主食(五谷)的同時,通過攝入其他輔食(堅果、中草藥等),對身體機能進行調節。
在科學的指導下有針對性的進行辟谷,確實有利於身體的健康,但其功效不應過分誇大,其中的科學原理仍有待研究。
辟谷又叫卻谷、卻粒、絕谷、去谷、斷谷。道教認為,人食五谷雜糧,要在腸中積
結成糞,產生穢氣,阻礙成仙的道路。為此道士們模仿《莊子·逍遙遊》所描寫的“不食五谷,吸風飲露”的仙人行徑,企求達到不死的目的。
古人也常把辟谷當做壹種養生保健法則,《洗髓經》有“食少而服氣,乃得享天年”之說,說明辟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史記·留侯傳》:“張良性多疾,即導引不食谷。”說的是以導引辟谷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凡行辟谷,壹是要堅持食氣,二是仍得食用谷麥飯食以外的雜食藥餌。
辟谷術起於先秦,大約與行氣術同時。集秦漢前禮儀的論著《大戴禮記·易本命》說:“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是為辟谷術最早的理論根據。
《淮南子·地形訓》也有類似的記載。道教創立後,承襲此術,修習辟谷者,代不乏人。從漢至宋,辟谷術在道教內壹直十分流行。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了兩件舉世矚目的氣功文物:導引圖和《卻谷食氣篇》。前者是繪有各種導引姿勢的彩色帛畫;後者是記載辟谷食氣具體方法的帛書,是我國第壹部辟谷療法專著。
據考證,帛書是漢初的寫本,大約在高祖惠帝時期(公元前206—188年)。詳其內容,可能是先秦時流傳下來的古逸書。
參考鏈接:百度百科--辟谷